HBRC TIME丨科技无界,中国无限专题视频栏目,邀请到多位意见领袖,汇集行业专家,商界领袖、业界精英,深度剖析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引企业重塑,以更强的生命力韧性生长。
随着企业奋力追赶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一直在加速。如今,市场竞争者们都在利用新的平台、工具和网络来参与市场竞争、获取用户,甚至颠覆旧的商业模式。未来,数字化转型将是所有企业与组织都绕不开的议题。如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重塑业务模式和用户体验,是它们未来实现发展和转型的关键。
云计算的市场环境已经完全不同,客户、竞争对手均日渐成熟,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尽管如此,迄今为止,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上,亚马逊云科技仍然处于领军地位。亚马逊云科技最新一季度财报显示,其年化收入已经超过540亿美元。在新一期HBRC TIME对话中,《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主编何刚与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执行董事张文翊进行了深度对话。他们在对话中探讨了亚马逊云科技是如何重构了传统IT行业,助力许多公司革新商业逻辑和轨迹,以及企业应如何借助云,创造更好的产品,构建更好的客户体验,继续成长。这些问题对所有企业的未来都至关重要。
视频直击
精彩摘要
何刚:疫情改变了很多企业对于业务结构尤其对于数字化转型的态度,之前有的企业认为自身是传统企业,数字化很遥远,不需要进行转型。但如今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大家讨论核心。针对如何推进并加速数字化转型,有很多不同的见解。亚马逊云科技多年来一直认为云计算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怎么理解这句话?为什么云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张文翊:为什么云在数字化转型中如此重要?人做数字化转型需要带来的是什么?因为转型首先需要速度,二是需要更多的创新,三是更好地优化成本,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这些都是云的特点。比如说我们的客户采用亚马逊云科技之后,与使用本地设施相比,普遍可以降低成本50%以上。在提高敏捷性和韧性上,普遍来说宕机时间会降低94%。加快创新是非常关键的,不管是一些初创企业还是传统企业,都是可以让其快速上线、降低成本、加快试错能力,相当于你拎箱入住就可以了,所有基础设施都已准备好,这就是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云的原因。
何刚:你刚刚说包括成本控制、敏捷性、安全和速度都会带来很大的变化,这其实也契合了亚马逊云科技之前提到的“重塑”概念,云会改变行业和企业商业逻辑,对于转型企业来讲重塑过程中他们会得到什么?他们会如何被重塑?会不会变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而无法重塑?
张文翊:重塑是亚马逊云科技特别喜欢用的两个字。我们每年会举办一场全球大会,堪称整个云行业的盛会,今年已是第十届,这场盛会的名字就叫重塑。五十年前的财富五百强的企业,现在只剩下17%还在榜单上,所以企业一定要不断创新、不断重塑,才能在今天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里生存。
通过与全球数百万活跃客户的交流,我们总结出四个心得想与大家分享:要重塑企业,领导者必须要有决心,这个决心必须是top down来执行。我想分享一个令我很震撼的案例,就是美国金融公司Capital One。Capital One在多年前领导层就有一个愿景,它希望建立一家从事银行业务的科技公司,而不只是一家利用科技的银行。当它有了这个愿景的时候,它决定把八个自建数据中心全部下线,100%上云,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但重塑了它的业务,同时完全重塑了组织架构,让所有员工升级并拥抱整个生态。
二是必须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瞄着竞争对手。一定要看到最终客户需求来满足他们。
三是速度,很多时候企业是有决心去转型,可是不管在决策上还是在执行上都不够快,其实就是跟不上客户需求,跟不上市场步伐。在这里也分享一个案例。携程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就是利用了亚马逊云科技的视频直播的解决方案,还有涵盖全球的基础设施,在半个月的时间就推出了他们的跨境直播。
最后一点我觉得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你必须要选择一个功能非常强大又开放的技术平台,才能有效帮助你的业务扩展各种各样的需求。我们觉得亚马逊云科技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我们是云的开创者和引领者。
何刚:你刚刚提到以客户为中心,这个我印象也是非常深的,我知道在亚马逊本身你们也有一个词叫“客户至尚”,崇尚的“尚”,我第一次听到以为上下的“上”。显然以客户为中心这样一个理念,在亚马逊是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也有服务客户相对独特的优势,能不能这方面给我们做一下介绍,如何从亚马逊的视角理解以客户为中心。
张文翊:其实很多公司都会说自己是以客户为中心,但亚马逊的“客户至尚”令我特别震撼。我八年前加入亚马逊就是因为这一点。因为亚马逊永远在关注客户还有哪些需求没有被满足,永远是基于客户需求进行所有的研发,而不是跟随竞争对手推出同类产品。
分享一个案例。多年前贝索斯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道:亚马逊电商做得那么成功,为什么不将电商拓展到线下呢?贝索斯说,因为我没有看到一个差异化的选择,我在线下没有找到客户的痛点是我能来解决的。
直到2016年,我们有机会看到用机器学习再加上IoT(物联网)的方法来解决客户的痛点。比如大家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哪怕只是买一瓶水也要排很长的队。针对购物排队结账这个痛点,我们推出Amazon Go,颠覆了之前线下店的购物体验。
亚马逊云科技在推出服务方面速度非常之快,仅去年一年就推出了2000多个服务,这些服务90%来自于客户给我们的灵感,是我们跟客户交流后看到的客户需求,10%可能是跟他们交流时发现他们不曾意识到,但我们意识到的客户需求。从我们成立到现在,我们已经降价107次。
何刚:刚才提到以客户为中心作为你们服务核心理念和很多创新的源头,纵观亚马逊在整个科技领域尤其是在云计算领域有很多独创的创新,其中很多好像不完全是因为市场有了需求,才开始科技研发的。能否介绍一下亚马逊云科技在做重大科技颠覆式的创新突破时,是如何既基于客户的需求,同时也基于创新的逻辑的,在这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借鉴可以分享?
张文翊:其实亚马逊云科技本身就是颠覆传统IT的一种创新。在运营亚马逊电商十多年以后,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经验和能力是很多其他企业需要的。所以安迪·贾西(Andy Jassy)带领一个57人的团队开始了亚马逊云科技业务。2006年,亚马逊云科技推出了第一款产品Amazon S3,这是一个存储服务,开创了全球云计算的先河。15年来它依然是最受欢迎的存储服务。
何刚:实际上这些大的颠覆和革命性的技术和应用创新,不仅改变了亚马逊云科技的业务结构,也对整个行业和市场带来巨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亚马逊在中国名声很大,大家很早就知道它,无论是早期的图书零售、电子书还是其他百货、掩码寻云科技服务。但亚马逊云科技在2013年才开始在中国做业务布局,是不是来得太晚了。中国市场对于整个你们全球来说,它究竟具有怎样的战略重要性和战略定位,能否给我们做一个回顾,当初亚马逊云科技是如何看待中国市场对它的价值?
张文翊:亚马逊云科技开始服务中国的客户要早于中国区域正式落地。在2013年之前,我们曾帮助中国客户尤其是互联网公司成功出海。中国市场对亚马逊云科技来讲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跨国企业,我们都能成为它们的全球化技术桥梁。现在各行各业的企业在“一带一路”也会要用到全球设施,很多跨国公司更是如此,中国是它们数一数二的市场,它们很希望通过我们技术桥梁帮助它们快速落地中国。
中国市场有非常多的特点,比如说中国在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全球领先。中国也毫无疑问是制造大国,正在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还有AI/ML(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家都在利用自己庞大的数据找到更多场景,从这些数据里挖掘出业务洞察,更好地提升、扩展自己的业务。不但是服务好这个市场,而且从优秀的客户案例里找出亮点,把优秀经验和亮点输出到其他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觉得中国对亚马逊云科技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需要长期要投入的国家。
何刚:你这么讲也让我们重新看到了中国行业和本身市场结构独特性。你是2019年从亚马逊其他中国业务接最具挑战性和科技含量最高的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的业务,最近这几年中国制造、中国科技领域乃至于整个市场和消费都在发生一些很大的变化。有人说有挑战、也有危机、也有压力,你怎么看待未来五年亚马逊云科技业务在中国一些重要的机遇和市场挑战。
张文翊:两年前加入亚马逊云科技的时候,感觉虽然挑战很大,但我觉得使命感更大。我会看到云赋能各行各业的转型,不管是初创公司还是传统企业,我们都可以帮助企业更好更顺利的转型,找到业务发展的突破点。
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已是全球第二名,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尤其是在制造业、医疗、汽车、金融等。中国的制造业已经连续11年排名全球第一,云跟物联网、大数据都可以快速帮助制造业转型。
再谈谈汽车,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大国,从整车研发到整个供应链再到制造、营销甚至售后等等,还有像车联网、无人驾驶的领域,我们都有非常大的数字化机会,我们特别希望能把我们在各行各业的全球案例和经验汇集起来,帮助中国客户更快速地转型。
何刚:你提到对中国很多行业能够提供一些具体帮助,我们再讲具体一点,亚马逊云科技在中国具体战略落地和布局会在哪些领域、哪些方面,以及如何把全球优势跟本土需求结合起来。你们除了服务商业机构也服务非商业社会组织,能否谈谈亚马逊云科技全球战略如何在中国具体做业务的落地。
张文翊:我简单描述战略是八个字,全球优势植根本地。这是我们一心要做的事。怎么把全球优势更好发挥呢?我们称它为“5+1+1”的优势,希望通过“5+1+1”的优势更好地推行三架马车战略架构。我们服务三类客户,一类是中国的客户走向世界,第二类是全球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第三类是本地企业更好地上云转型植根本地。
五个优势是亚马逊云科技的五大优势,它指的是广泛而深入的云服务。亚马逊云科技的服务有200多种品类,你可以想象到的场景,我们都能提供很好的服务。第二我们有非常成熟和丰富的全球客户实践,通过这15年来跟全球各行各业客户的配合,这些实践都能够很好地落地中国。第三有涵盖全球最全的基础设施。第四有引领全球的安全合规的理念跟实践,上云对于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来讲,可能安全、合规是最最基础的。最后,我们有一个非常蓬勃的全球合作伙伴网络,我们一起赋能客户,给他们带来创新解决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落地,所以这是五大亚马逊云科技的优势。
“+1+1”是亚马逊整个大家庭带来的法宝,其实亚马逊除了亚马逊云科技之外,从亚马逊电商到智能设备,从Kindle阅读器和智能语音Alexa,还有刚刚提到的Amazon Go,以及视频业务Prime Video等等,在各个领域里都是数一数二的。这些对我们很多亚马逊云科技的客户来讲都是无价之宝,因为客户除了要使用我们的基础设施之外,也可能非常希望应用电商服务,希望能跟智能语音Alexa做集成,或者应用我们的广告服务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能带给客户的独一无二的资源。
另一个法宝是我们的文化。我们有自己一套非常完整的创新文化能很好地赋能这些企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其实我在这两年来最大心得是跟很多企业的领导层,不管是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企业交流的时候,他们最有兴趣的是能否分享亚马逊怎么从一个线上卖书的企业变成这么多领域的领军者。
何刚:提到跨国公司在中国出海,本土企业数字化和云转型,其中海外客户植根中国,也就是跨国公司在中国业务拓展,这里很多企业在云计算、物联网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亚马逊云科技怎么帮助它们把全球比较领先的实践跟中国市场真实需求以及自己在中国和全球链接做起来的。
张文翊:跨国公司来到中国落地最快的方法是利用我们跟全球一致的基础设施。除了我们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技术跟全球一致之外,还有合规、合法运营的模式,我们跟合作伙伴一起可以帮助他们提供合规的服务和咨询。我们有非常多的案例,比如丰田互联,它在日本有一个车联网项目,因为架构在中国是一样的,所以短短五个月时间我们就帮助他们落地了。
何刚:不仅有技术支持还有商业和潜在客户可以挖掘,所以你们魅力很大。你刚刚提到有三架马车业务,亚马逊云科技在整个大中华区布局跟其他国家不太一样,你们建了多个区域运营中心,为什么会这样?不同运营中心如此多布局的原因和逻辑是什么?这些不同运营区承载的功能是什么,是按行业区分还是按地域服务客户来区分?
张文翊:因为我们觉得中国市场非常重要。这是我们长期投入的决心。除了美国之外,中国是唯一一个国家有三大完整区域(宁夏、北京和香港),我们刚刚宣布西云数据运营的宁夏区域第二期的扩容是第一期的1.3倍,今年也在光环新网运营的北京区域增加了第三个可用区。
我们的中国区域提供的服务都是全球一致的服务品类,两百多种服务已在中国加速落地。刚刚有提到重塑大会一年一次在12月份举行,我们去年全球发布的一系列人工智能服务就跟全球同步落地。
何刚:你刚才提到亚马逊云科技在技术领域是全球非常领先的,同时中国也有你们很好的一个战略,目前中国很多企业才刚刚开始数字化转型,如何把你们先进技术和中国客户需求结合起来,真正帮助它们走向数字化转型这样一个可持续发展道路,你们怎么来做帮扶工作。
张文翊:我们除了把服务很好地在中国落地之外,还希望帮助客户扶上马、送一程。我们在搭建一个非常庞大的团队,既有解决方案的架构师、快速模型开发团队、专业服务团队,我们也建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数据实验室、物联网的实验室,我们和客户业务团队、开发团队一起帮助它们开发产品的原型,来帮助它们快速迭代。所以我觉得服务落地要快,而且要用得好。
何刚:谈到这么多,亚马逊在科技领域特别是在云这个领域的引领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哈佛商业评论》在几年前进行全球最佳CEO评选时,加入ESG评价体系,发现从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整个科技互联网企业在ESG方面表现不如传统机构,像制药企业、能源企业。我们注意到贝索斯先生宣布辞职之前,最后一封致股东信里提到了关于可持续发展一些理念、方法和布局,这是最近才发生的转变,还是之前ESG和可持续发展在亚马逊本身业务结构和战略布局就跟外界理解的不太一样,这方面能不能给我们做一些解释。
张文翊:在自身方面,我们计划到2025年实现整个基础设施100%使用再生能源,这比我们预期要早五年。
我们有三方面是可持续的:一是运营可持续、二是产品可持续、三是赋能可持续。
在运营可持续方面,我们基础设施能源效率是一般数据中心的3.6倍,比传统本地数据中心碳足迹要减少88%;在产品可持续化方面,云服务产品本身是高能效、低能耗的;在赋能可持续方面,我们有很多客户用云,我们帮助客户和合作伙伴实现他们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在2019年也发起了《气候宣言》,目标在2040年实现所有业务线零碳排放,带动超过一百家企业参与,还计划投资20亿美金,这个计划也在稳步推进中。
详细专题内容文见《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近期杂志
内容来源:HBRC TIME策划组
何刚|访 时青靖 |文
何刚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主编。时青靖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版权总监。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