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第五章黄芪类方:补中益气汤

43:第五章黄芪类方:补中益气汤

00:00
06:48

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
黄芪一钱(30g)人参三分(10g)当归二分(10g)白术三分(10g)甘草五分(15g)陈皮三分(10g)升麻三分(10g)柴胡三分(10g)原作散,煎后热服。现代多作煎剂或丸剂。
补中益气汤是金代名医李东垣所创制的一张名方,用于治疗一种叫作“脾胃内伤”的病症。这种病症具有较明显的热感,患者有烦躁、头痛、口渴、脉大等。这种发热与传染病高热不同,是患者体质下降虚弱后产生的一种虚性发热。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内伤的“始得之证”,可惜李东垣没有对方证作严格的规定。以药测证,补中益气汤证中应有黄芪证、柴胡证、人参证、白术证、当归证。黄芪证的自汗而浮肿、易感冒、四肢麻痹,柴胡证的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人参证的心下痞硬、形神憔悴,白术证的浮肿、小便不利,当归的腹痛、身痛,在补中益气汤证中都应存在。补中益气汤证如下:
1.面色萎黄呈贫血貌,体型瘦长或昔肥今瘦,舌淡红,舌质嫩,苔薄白;
2.自觉发热或恶风寒,全身倦怠感明显,有轻微的胸胁苦满感,手足冷,自汗恶风;
3.或内脏下垂,或子宫下垂,或脱肛,或腹泻,或便秘,或腹痛,或头痛,或昏晕,或浮肿,或小便不利等。
补中益气汤证多见于体型比较瘦长的患者。其方证是黄芪证与柴胡证的结合体,黄芪证伴见胸胁苦满、寒热往来者,或柴胡证伴见自汗、恶风、浮肿、贫血面容者,或玉屏风散证兼见胸胁苦满者,或小柴胡汤证伴见全身营养状态不良时,都可使用本方。
补中益气汤证与柴胡桂枝汤证颇为相似,其区别在于:①体力上补中益气汤证偏于低下,面色、神情均有明显虚弱枯瘁表现。②病程上补中益气汤证多呈慢性化倾向,而柴胡桂枝汤证则不一定。③柴胡桂枝汤证中的桂枝证比较明显,如自汗、恶风、腹痛、关节痛等,而补中益气汤证的黄芪证比较明显,如浮肿、尿量减少、贫血、肌无力、全身倦怠感等。
补中益气汤证应与黄芪建中汤证相鉴别:黄芪建中汤证以慢性腹痛为特征,而补中益气汤证以浮肿、自汗、身体重、无力感、慢性腹泻、食欲不振等为特征。
——发热性疾患多见本方证。补中益气汤原本是治疗发热的,李东垣说本方为甘温之剂,“能除大热”。这种大热,显然不是白虎汤证,也不是承气汤证,而是一种虚弱体质的发热,临床以非感染性发热、低热、长期性慢性化的发热为多见,某些流行性感冒也可见此种发热。甘氏报告以本方重用柴胡、升麻治疗气虚型流感30余例,均能迅速退热,一般3~4天即复常(10)。李氏报告77例小儿夏季热患者中,13例使用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倍量,平均退热时间为3天,1周内2例复发,以本方再治而愈(11)。
——肌弛缓性疾患多见本方证。肌弛缓性疾患主要指胃肠道平滑肌、横纹肌、括约肌等张力弛缓。由于病种不同,临床应随证加减。有报告本方加枳壳、山楂、鸡内金、郁金、山药、大枣等治疗胃下垂108例,全部患者均经X线透视确诊,见胃张力减低,蠕动减慢,经治15~60天后,治愈50.9%,显效25%,有效21.3%,总有效率为97.2%(12)。顾氏报告用本方治疗子宫脱垂23例,脱垂程度呈Ⅰ、Ⅱ、Ⅲ度者分别占21.7%、43.5%及34.8%,经治疗痊愈76.2%,有效9.5%,无效14.3%(13)。陈氏报告用本方加茯苓、苡仁、冬葵子等治疗产后尿潴留24例,其中22例为产钳分娩,2例顺产但产程过长,均为先后用热敷及西药治疗无效者,尿潴留时间为48~144小时,服用本方后快者1剂,慢者3剂,小便即恢复正常(14)。此外,补中益气汤对重症肌无力、肾下垂、老年性虚性便秘、脱肛也有治疗作用。
——以眩晕、头痛为主要症状的疾患,如低血压、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等。体型瘦长患者的低血压多见,常伴有胘晕、四肢冷等证。何氏以本方加枳壳、五味子为基本方治疗低血压16例,患者血压均在80/50~86/56mmHg,并已排除心脏疾患者,经6~24剂治疗后血压达100/70mmHg而获显效者6例,余10例均高于90/60mmHg(15)。日本有用本方治疗男性精子过少的报道,这种男性多有眩晕、倦怠、消瘦等症。
——乳糜尿亦有补中益气汤证。曹氏报告以本方辨证加减治疗14例,13例获不同程度的疗效(16),后又报告治疗30例,治愈19例,好转8例,无效3例,不仅能使尿液变清,还能改善贫血状态,恢复体力(17)。
——癌症的治疗中本方常与化学疗法、放射线疗法并用,以对抗以上疗法的副作用。武田氏等用本方提取物2.5g,1日3次,服用2~21个月,治疗抗癌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治疗15例,其食欲不振、全身倦怠感等均有显著改善,白细胞、淋巴细胞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并使承受化疗时间从4.19±0.48月增至10.17±2.03月(18)。
——五官科疾患中的补中益气汤证比较多见。中医认为五官是清气充盈之处,“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李东垣语)。麻痹性斜视、角膜云翳、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或视网膜剥离、角膜溃疡、白内障、夜盲、眼干燥症等眼病常见本方证。鼓膜内陷、耳鸣、神经性耳聋、复发性口疮、慢性鼻炎、慢性咽喉炎等也多见本方证。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面确实是非常广的,而方剂治病的病种越多,应用的面越广,对方证的把握越应严格,这是古方应用的规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