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东林寺次韵·王阳明

庐山东林寺次韵·王阳明

00:00
01:31

东林日暮更登山,峰顶高僧有兰若。云萝磴道石参差,水声深涧树高下。

远公学佛却援儒,渊明嗜酒不入社。我亦爱山仍恋官,同是乾坤避人者。

我歌白云听者寡,山自点头泉自泻。月明壑底忽惊雷,夜半天风吹屋瓦。


据《阳明先生年谱》载:“正德十有五年庚辰,先生四十九岁,在江西。正月,赴召次芜湖。寻得旨,返江西。二月,如九江。先生以车驾未还京,心怀忧惶。是月,出观兵九江,因游东林、天池、讲经台诸处。是月,还南昌。”由此可知,此诗为王阳明作于正德十五年(1520)二月。从诗题看是游庐山东林寺时步他人诗韵所作。
王阳明写此诗时,正是平定南昌叛王朱宸濠、献俘之后奉旨返回江西南昌途经九江之际。王阳明举义旗平乱后非但没有得到朝廷的褒奖,反而引来朝中奸党的诬陷、迫害,是非颠倒,故王阳明游览东林寺时登临山水,百感交集,此诗真实地记录了王阳明当初的心情。前四句:“东林日暮更登山,峰顶高僧有兰若。云萝蹬道石参差,水声深涧树高下”诗人写日暮登山,描述庐山东林晚景。峰顶的寺院,那念佛的高僧成为王阳明登山追幕的寄托,登山石级的参差不齐,深润流水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五至八句:“远公学佛却援儒,渊明嗜酒不入社。我亦爱山仍恋同是乾坤避人者。”写远公和周渊明的不同志趣。王阳明追溯往僧远公的大智慧,对远和尚以佛为主,不废儒道的包容境界极为赞赏。同时,对魏晋风流亦很欣赏,对东晋名士陶谢明的诗酒人生、不恋官位由衷地钦佩。其后,笔锋陡转,反身自问,虽然有归隐之心,但又不愿放奔仕途,内心充满矛盾,流露出一种自嘲的心态。王阳明通过与远公、陶渊明的生命追求对照,反映出自己在庙堂与山林之间如何兼顾的困惑。王阳明作为儒者,尽管兼容佛、道的想想,但积极入世、经世致用在其思想中仍占主要地位。然而,现实的冷酷、皇帝的昏庸使王阳明感到迷茫和痛苦,只能通过游山玩水加以排遣,偶尔也表露归隐山水的处世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王阳明当时孤寂的心境。九、十两句:“我歌白云听者寡,山自点头泉自泻。”诗人运用典故表达自己对坚守良知道德的信念,尽管此道行之者寡,但不忘初心,我行我素,终化顽石,坚信传道之路必有光明的末来。末二句:“月明壑底忽惊雷,夜半天风吹屋瓦。”表面上是写登峰夜宿寺院的情景、庐山多变的气候,实则蕴含着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以及人世的飘忽不定,反映了诗人内心勇对即将来临的急风暴雨所持的平和心态,以动显静。
此诗王阳明从登山落笔,借景抒情,融会对儒、道、佛的思考,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涵,耐人寻味。平淡中见真情,寓意深刻。诗歌在写作上将时空的转换、山景的描写、典故的运用等巧妙地组合在特定的意境中,并用拟隐喻、反衬等艺术手法,抒发了自已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超脱的心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