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勒泰的角落》感知到的生活
我以前和大家说过,我说我读过的书太少,最近我还发现了一个有关我读书的问题,我读书慢,真得很慢。一本不足二十万字的书,我读了一个月这才读完,真是惭愧。或许我的理解力不是太快吧,一旦我读得快了以后,我便发现我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读字,那些密密麻麻的汉字通过我的眼睛,从我的心底流动起来,而我像是不发声的点读机一样,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所以,我只好读得慢些,再慢些,慢慢地我才会读得进去,才能读得懂,才能感知那些文字背后的故事。
是的,我是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的这本书,就是《阿勒泰的角落》。
这不是一本华丽的书,的确,它真得太普通了,普通到我不知道该怎么和大家说说这本书,似乎怎么说都是不对的,怎么说又都是多余的。这样的感觉,又让我蓦地觉察到了这本书的浩瀚,那么的辽远,又何须多说什么呢。
当《阿勒泰的角落》读完最后一个故事,我感觉自己跟随着李娟的笔记,游走了一次阿勒泰一样,那里有沙漠、戈壁、蓝天、绿地、森林、星空、暴雪、骤雨、狂风、白云、河流、山川、野兔、羊群、骏马、驼队,更有那些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有哈萨克族,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定居或半定居,或依旧过着游牧生活的那些来自天边的人,他们那动人的故事。
但书中最有意思的莫过于李娟这一家子人了,她的外婆,她的母亲,她的妹妹和叔叔,包括李娟自己,在那些寂寞无边的大地上,她们这一家子似乎经历了千辛万苦,才能在这个地方生活下去的。
但她的文字经常很诙谐,很幽默,总是忍不住会让人发笑,但总是笑着看完故事,又笑不下去了,随之而来的是对那种艰难生活的叹息与同情,似乎总想说,这样也可以过日子吗?但只要再想想李娟本人,就觉得,这样可以过日子!
似乎没有什么生活是最好的,同样没有什么生活是最坏的,即使生活已经变得极为粗糙了,但总有一些琐碎的事物,充满着生命最初的乐趣和令人满心欢喜的感动,来得那么真切,那么浓烈。这份乐趣与感动怕是生活在热闹非凡的都市中人,永远都无法感知的吧!
深远的群山,寂静的森林,天蓝得那么不真实,可太阳耀眼的白光,流动中的云彩,一切又是真实的存在。置身在那样的世界中,连河水都像是静止不动的,就像作家李娟所说的那般:河水像是浓稠的空气,而那分分明明的水草,更像是在空气中随风飘动似的,而非在水里。那些永远长不大的鱼群,也像漂浮在空气中,忽然又像是受到某种召唤般,倏忽群起向左,忽地又向右,陡然间又一动不动了。
当冬季来临,大雪封山,世界就只剩下了白色。雪的天,雪的地,雪的山,雪的树。而这雪往往能将房子都覆盖掉,需要很辛苦很辛苦才能挖出一条刚刚能通过一个人的路来,但即便如此,也能让人身心愉悦。因为再也不用扛着袋子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雪了,那雪可不仅仅是用来洗衣服或者喂家里小动物的,那可以说是所有的生活用水。你或许觉得旷野里的雪能当水喝吗?干净吗?没有细菌吗?她可以告诉你,能!当然能!所以如果有更多更白的雪,那岂不是幸福死了吗,我觉得那就是一种幸福嘛!
在喀吾图,在阿克哈拉,在深山夏牧场,在巴拉尔茨,在桥头,在红土地,她们辗转了多少地方,没有哪里不能是家,没有哪里不能生活。有意思的是,她们的裁缝铺,杂货铺,钉鞋铺,无论走到哪里,总是会有生意可做,而她的妈妈总是有很多很多的主意,只为了生活能够变得更好一点。纵然并没有真正改变过目前的处境,但至少在那样的环境下,她们生活得很开心。
而少数民族就更可爱了,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在李娟的笔下都是那般淳朴和善良,他们对一切事物总能保持最长久的新奇感和最真挚的态度,他们的内心和乐趣所在,总是最纯粹的,这好像人性最初的快乐一样。
那样的世界总是孤独的,孤独到无边无际,孤独到天与地的尽头,荒凉的世界里,总会让人感到似乎只剩下自己一样。一棵树,一只兔子,一座山,都会使人长久的凝视,望得久了,眼泪就会悄然滑落。像诗里咏颂的那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缓缓合上书本,我感受到了什么,我自己问自己。心里逐渐有了答案,是勇气,那是生活的勇气,是生命本该有的勇气。只有充满了对生活的勇气,人们才可以自在地行走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哪怕是天涯海角,哪怕是最糟糕的生活环境,只要你愿意去改变它,即便是一丁点的改变,也足以感动到自己,从而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一切又多么令人满足啊,那满足又会让人多么的快乐啊,好像回到了童年的那句格言,快乐是件简单的事情。
作者:嘉色年华
听着您读李娟的书就一直感觉您就是她本人,该怎么表达她的文字给人的感觉呢?我说不好,遥远、孤独、质朴、空旷寂静的森林、漆黑的夜...
用声音邂逅美妙 回复 @走夜路请放声唱歌: 谢谢亲!我在给学上讲课时,经常强调生活感受和生活阅历在朗读中的作用。被作者的文字牵引着,深入到文字背后,激活自我感受很重要。再次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