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一家酒店住宿。
路过前台时,酒店经理向他请教道:“一个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稻盛和夫毫不迟疑地回答:“成为自燃型的人。”
经理不解,稻盛和夫耐心道:
物质有不燃型、可燃型和自燃型三种。同样,人也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不燃型”的人;
第二种是点火就着的“可燃型”的人;
第三种是自己就能烧起来的“自燃型”的人。
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能够自我燃烧的人。
前几天跟行业内一个资深编辑交流,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去年招新,他们公司来了两个实习生。
一个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从不插手别人的事情。
该他做的,他绝不推脱。不该他管的,他也不会越界。
把自己的工作范围界定得清清楚楚。
另一个特别爱多管“闲事”。
运营部门的会议,他要参加;课程团队的事情,他有建议。
就连电商那边的事,他也要插一脚。
甚至,在一次会议上,老板提出一个新的idea,其他领导都没发言,他连忙发言,给出了几条改进意见。
两个月后,公司考核转正。
这位编辑更看好前一位实习生,结果,留下来的却是后一个。
她疑惑不已,便向部门主管打听了一下这件事。
主管什么话也没说,只把两人的实习报告发给了她。
前一个人的报告,草草百来字,内容也没有什么出彩之处。
与之相比,后一份报告,有章有节几千字,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到周边业务,思考周详。
之前我看过一句话:
“弱者给自己找理由,强者给自己找不适。”
有的人认为工作就是给公司打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结果把起步的一天活成了一辈子。
有的人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拓宽边界,这样的人终会成就不凡的人生。
就像我上面说的那两位实习生。
前一个还在考虑给哪家公司投简历,另一个刚刚履新副主编了。
之前看《贫穷的本质》,里面有个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很多年前,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位裁缝。
他年轻的时候,跟当地最负盛名的老裁缝学习过一段时间,会些简单的服装设计。
加上小镇上服装店本就不多,所以他做的衣服受到大家喜爱。
那个年代,他在当地颇有名气。凡是到店里来的,几乎都是来找他做衣服的。
然而,好景不长。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但是他的设计理念却还停留在过去。
顾客想要流行的扎染裙,他表示没听说过;
顾客让他设计一些新款,但他做出来的总是老几样。
时间一久,店里的客人越来越少。
有朋友劝他有空多看看时尚杂志,以更新设计理念留住顾客。
他却说:
“拿多少钱做多少事,我只负责把衣服做出来就行了。
能不能留住顾客,那是老板的事情,我瞎操什么心?”
后来,几个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来到了店里,他们做出来的衣服更时髦,样式也更受顾客欢迎。
没过多久,老板就把他辞退了。
豆瓣上,有个叫“自律打工人”的小组,里面有这样一句特别真实的话:
“为什么很多人工作多年却依旧感慨没有傍身之技?
为什么很多人到了三十几岁还迷茫不知路在何方?
归根到底,是因为一直以来,他们都只是那个敲钟的小和尚,每天浑浑噩噩,得过且过。”
就像书中的那个裁缝,他始终将工作视为自己的劳动与工资之间的交换,秉持着“给多少钱,出多少力”的理念,自我设限,故步自封。
最后也亲手封死了自己的成长路径,被日新月异的职场淘汰出局。
见过太多人,上午瞌睡,中午摸鱼,下午熬时间。
他们就像一块块冷漠坚硬的石头,自己燃不起来,别人也点不燃。
到最后,所有在工作中偷过的懒,都变成打在脸上的巴掌。
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人类潜能导师”的思想家史蒂芬·柯维有一句人生格言:
“主动作为,而不是被动听命。”
人若要有所成就,就必须自己点燃自己,成为主动作为的人。
作家李尚龙念大学的时候,每天把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一个小时苦练英文,从未间断。
大学四年,他几乎每天都在图书馆度过。
终于,在毕业那年,成了新东方的一名英语老师。
从当老师的第一天开始,他每天坚持写逐字稿,保证每两小时的课,能有二十倍以上的备课量才上讲台。
在新东方工作的最后一年,他想:“我不能一辈子当个老师。”
于是,他决定做些改变。
待在家里读书、看电影;推掉所有业余活动,坚持写作。
两年之后,他出了第一本书。
那年的签售会上,读者们纷纷问他成功的秘诀。
他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真正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永远在路上,绝对不停歇。
一个人自我驱动的程度,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刘润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机会成功?
看他能不能自燃,自己点燃自己,充满激情。
是否主动,永远把选择权牢牢抓在手里,是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区别。”
▽
很喜欢一句话:
“平庸的人躲避痛苦,优秀的人不怕吃苦,杰出的人自找苦吃。”
人,唯有自我加压、主动作为,成为一个自我燃烧的人,才能照亮自己的人生。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认同,我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