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二日夜
最近正在看卓(zhuó)别林的自传(一九六四年版),有意思极了,也凄凉极了。我一边读一边感慨万端。主要他是非常孤独的人,我也非常孤独:这个共同点使我对他感到特别亲切。我越来越觉得自己detached from everything [对一切都疏离脱节],拼命工作其实只是由于机械式的习惯,生理心理的需要(不工作一颗心无处安放),而不是真有什么conviction [信念]。至于嗜好,无论是碑帖(tiè)、字画、小骨董、种月季,尽管不时花费一些精神时间,却也常常暗笑自己,笑自己愚(yú)妄、虚空、自欺欺人的混日子!
卓别林的不少有关艺术的见解非常深刻、中肯;不随波逐流,永远保持独立精神和独立思考,原是一切第一流艺术家的标记。他写的五十五年前(我只二三岁)的纽约和他第一次到那儿的感想,叫我回想起你第一次去纽约的感想——颇有大同小异的地方。他写的第一次大战前后的美国,对我是个新发现:我怎会想到一九一二年已经有了摩天大厦和Coca-Cola [可口可乐]呢?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展到那个阶段呢?这个情形同我一九三〇年前后认识的欧洲就有很大差别。
一九六五年九月十二日夜 中秋后二日
今年敏和她相继回校以后,三五天茫茫然若有所失,心头一片寂寞,比前几年更难受。大概心情更进入老境了,小蓉这孩子天真朴实,整日嘻嘻哈哈,二十四岁只像十五十六岁,可爱之极。只是如此无邪的性格,在任何时代都不合时宜,看了叫人sad [悲哀]!
九月十二日 [译自英文]
亲爱的弥拉:我在阅读查理·卓别林一本卷帙(zhì)浩繁的自传,这本书很精彩,不论以美学观点来说或从人生目标来说都内容翔实,发人深省。我跟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在许多方面都气质相投,他甚至在飞黄腾达、声誉隆盛之后,还感到孤独,我的生活比他平凡得多,也恬静得多(而且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成功),我也非常孤独,不慕世俗虚荣,包括虚名在内。我的童年很不愉快,生成悲观的性格,虽然从未忍饥挨饿——人真是无可救药,因为人的痛苦从不局限于物质上的匮(kuì)缺。也许聪在遗传上深受影响,正如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一般。卓别林的书,在我的内心勾起无尽忧思,一个人到了相当年纪,阅读好书之余,对人事自然会兴起万端感慨,你看过这本书吗?假如还没有,我郑重的推荐给你,这本书虽然很叫人伤感,但你看了一定会喜欢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