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154. 圣人王阳明

中国历史真相 | 154. 圣人王阳明

00:00
27:07

本期内容:

1. 王阳明的出生“祥瑞”和少年勤学

2. 龙场悟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3. 立功:智勇双全平定朱宸濠叛乱

4. 为什么王阳明心学备受推崇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今天的中国台湾台北郊区有一座山,山上有没有一座庙不是重点,重点是它原来的名字叫草山。1949年蒋介石退居台湾,觉得这个名字实在是太晦气了,有落草为寇的味道,于是就想改一个名字,最后以蒋先生最佩服的一位思想家的号为名,取名为阳明山。


这位思想家的本名叫做王守仁,号阳明子,于是后世也叫他王阳明,在《明朝那些事儿》里,被称为明朝一哥,同时也是老天爷安排的,在朱宸濠造反道路上,静悄悄等着他的大才子。

                         


公元1472年10月31日,王守仁出生在今天的浙江省宁波余姚市,据说他们家是东晋的那个巨牛掰的宰相王导的后代,那也就是琅玡王氏后裔,中华帝国历史上真正的贵族。


王守仁小时候也不叫这个名字,史书上说,他奶奶在他出生之前,梦见有人从云彩里钻出来,捧着一个孩子送到了他们家,所以他出生之后本来的名字叫王云。可是长到5岁,还不会说话,家人就相当着急,莫非是一个傻子,人家不要了,才从云彩里送到我们家里来?后来有一天,一个长得奇形怪状的家伙路过他们家,抚摸着王云的脑袋说,“好个孩儿,可惜一语道破”,他爷爷是一个读书人,马上就明白过来了,来,孩子,咱必须改名字了,不能让你出生的秘密泄露出去,于是,改名王守仁,再于是,就会说话了。这事清清楚楚记载在《明史》里,“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


我说这件事呢,不是宣扬封建迷信,而是提醒你另一件事,俺们大中国的史书,对于那些历史上的牛掰人物,往往都能探究出来他们出生或者小时候的异常,王守仁的脑袋上被安上这个故事,只说明一件事,从《明史》的那些清朝作者眼中看来,王阳明很牛掰,牛掰到需要祥瑞和传说的地步了。


在王守仁九岁那年,他爹王华在科举考试里夺得了状元的头衔,老子英雄儿子自然也要好汉,王守仁从小书也读得特别好,而且他读书的理想既不是考取功名,也不是光宗耀祖,是啥?“天下第一等事莫过于成圣贤”,俺要当一个圣人。在任何时代,这个志向都已经不能用伟大不伟大来形容了,需要的是心理医生的干预。


除了志向,他和一般读书人不一样的地方还有两个,一个是他经常跟着他爹游历天下,不是死读书那种;另一个就是他啥书都读,啥学问都想探究一番。据说十七岁结婚那天,他还因为和一个老道学习养生学而错过良辰吉时,一直到第二天,家人才把他找回去。


十八岁和老婆回家的路上,王守仁去拜访了一个著名的学者娄谅,娄谅是儒家理学的传人,也就是宋代那个朱熹的信徒,两个人白话了一通“格物致知”的道理,王守仁当即就坚信不疑,回家之后,把朱熹的著作全都看了一遍,然后就对着院子后面的一片竹林发呆,说朱大圣人说了,“一草一木皆具至理”,也就是天地之间最根本,最原始的道理蕴藏在所有事物之中,只要你下苦功,你就会在任何一件物品上,发现这个道理,今儿我王守仁就和这片竹子杠上了,因为我要知道这个“天地至理”。


可是老天爷觉得,我辛辛苦苦地把你从云彩里送出来,不是让你成为一个标准的神经病的,于是,七天之后,一场大雨,把他浇了一个透心凉,感冒发烧差点没直接去见朱熹老先生。病好之后,这哥们醒悟了,朱圣人可能说错了,格物很可能不能致知,倒是很容易致病。如果你听过我的《佛门史话》,你会发现,这和释迦牟尼那个差点儿饿死的作死行为,简直就是如出一辙。


此后,这哥们就一心一意地准备科举考试,28岁那年,终于大功告成,考中了第七名的进士。随后,就开始了宦海生涯,在官场上混,可是惨了点儿,最大的官就是兵部主事。听起来不小,好像是管事的,但实际上,明朝的六部主事只是一种文书工作,最高正六品,比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这些管事的,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就这样,我们的王预备圣人,一直在官场混到1506年的冬天。这一年,他34岁,明武宗朱厚照上台,紧跟着,大太监刘瑾开始在官场上兴风作浪,排除异己,这时候的王守仁还是有一腔热血的,站出来上疏,反对刘瑾等“八虎”迫害南京给事中戴铣。一个小小的六品官,反对的结果就是被扒下裤子,打了40大板,然后一纸调令,发配他到贵州龙场当龙场驿驿丞,这个官儿现在翻译过来,就是贵阳市西北的一个小山沟里,有一个邮电所,王守仁去那里当所长。


同一时间,他爹,那个状元王华也被逐出京城,去南京当了吏部右侍郎,相当于半退休养老。


到此为止,除了小时候的那个成圣人的志向,30多岁的王守仁和普通官吏没有任何不同,甚至还比不上人家,但接下来,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发生了,那就是所谓的“龙场悟道”。


                                      二


龙场,自然指的就是王守仁上班的邮电所,悟道说的就是这家伙明白了天下的大道理。那么,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很多人可能张口就来,“心即理”,或者说“心外无物”,这也是网上流传的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天下至理就在你的内心之中,你不用天天研究竹子去知道这个道理,只需要修炼你的内心就足够了。


不过我个人观点是,“心即理”这个概念和王阳明的关系真不大,很多圣贤都提出过这个观点,比如孟子他老人家就说过,有四样东西,都是存在你内心深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对应着仁义礼智,称为四端,这是天生就有的,不需要外求的;佛祖释迦牟尼觉悟的时候,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乃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意思也是你的本心就足够你成佛了,后来发展为禅宗。甚至就是“心即理”这三个字,都不是王阳明发明的,那是宋代大儒陆九渊最先提出来,专门和朱熹对着干的学说,陆九渊这样说过,“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王阳明只不过是给孟子,释迦牟尼,陆九渊这些人点了一个赞,说没白给你们磕头,你们说的太对了,所以,现在我们提起心学,往往会说“陆王心学”,必须给人家陆九渊加上。


那如果“心即理”不是王阳明的,他在龙场究竟悟出了一个什么道呢?为什么又有“阳明学”这种说法呢?


在我看来,重要的是,王阳明把“心即理”和另一件事结合了在一起,那就是“致良知”。啥叫良知?和你想的不同,它的意思既不是好的知识,也不是善良的本性。《孟子》这本书里也有解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就是你根本不需要思考,就知道的东西,那就是良知。王阳明说的“致良知”就是这个良知,这一点在他的《大学问》这本书里有写,“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相当地清楚,他说的致良知,是指你要到达一个境界,那就是根本就不需要思考,就知道,并且自动去做的思想和行为。


举个例子,你早上起床,需要思考我是要穿衣服去上班,还是要光着屁股去见老板吗?根本就不需要,你也根本没思考过,因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对于任何事情,你都能达到这个类似本能,却符合道义的境界,那就说明你小子完全“致良知”了,这和孔老二的那个“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一个境界。


那如何达到这个境界呢?王阳明进一步点明了,“知行合一”。如果说“致良知”的致字是他对朱熹“格物致知”的一种认可,那么,“知行合一”就是对朱熹的否定,朱熹说人这种动物,必须先知后行,你想要做饭,必须先知道如何做饭,然后才能开火。可是王阳明说了,对不起,您那样的话,一辈子都是一个按照菜谱抡大勺的厨子,他的观点是知和行是不能分割的,一体的,你可以认为王阳明鼓励大家在实践中出真知,并且真知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最后到达“致良知”那个境界。


不过在我看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四个字至少有三层意思:


第一,这是一个修行方法,读了书,知道了一个道理,要去实践,而不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只有这样,才能到达“致良知”的彼岸。


第二,“知行合一”是一个天地至理,是不需要证明的公理,知和行是一体的,不可分的,知会驱使行,行反过来会补充你的知。


第三,这是一个评判尺度,天天说自己知道礼义廉耻,要做忠臣孝子,可是敌人一给你用美人计,你就招了,那证明你根本就没领悟啥叫忠臣孝子。


上面的内容,“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就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有一些朋友可能觉得很奇怪,这好像也没啥。虽然听起来很好,但基本都是前人提出过的观点,为什么王阳明后来的名气会那么大?


首先我们说啊,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化,你若是能够把前人的思想精髓总结出来,找出其中最有用的东西,并且形成一套逻辑自洽,还有自己独创部分的理论,那就相当地不容易,就这一点,就可以说是圣人了。


其次,王阳明自己成功了,他是中国古代少有的三不朽圣人,啥是三不朽?这个说法出自《左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一个叫做叔孙豹的家伙说的,原话是“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也就是为后世树立一个道德榜样,或者建功立业,或者留下经典的言论,这三件事,都能让你死了之后,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也就是不朽。叔孙豹说这话的时候,孔老二才两岁,后来儒学吸收了这句话,成为中国古代文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王阳明一辈子道德不错,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儒家思想,立德立言都达到了,那这哥们是如何立功的?那自然要靠我们的宁王朱宸濠来送人头,我们接着往下说。


                           三


现代人经常说,老天爷自有安排,这话有时候还真有道理,就在龙场悟道不久,大明王朝迎来了一场政治地震,公元1510年,也就是王守仁在龙场邮电所所长这个位置干了三年之后,在大臣杨一清和太监张永的谋划之下,明武宗朱厚照一巴掌把大太监刘瑾拍死了,而且是凌迟处死,割了3357刀才断气,可谓是霹雳手段,刘瑾还没反应过来,就去另一个世界报到了。这件事也说明了当时的明朝朝廷,绝对是在朱厚照这家伙的掌控之下,以刘瑾为首的太监八虎平日里好像是权势熏天,不可一世,但在朱厚照的雷霆一击之下,毫无还手之力,真的就和碾死一只蚂蚁一样。


这里顺便说一句,很多人都说明朝太监专权,这个你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说是的原因是确实明朝有很多太监,看起来威风凛凛,嚣张地祸害大臣和百姓,说不是的原因就是这些家伙绝对是皇帝的狗腿子,远远不像是唐朝后期那样,可以左右,甚至废立皇帝,只要明朝皇帝一挥手,太监的脑袋瓜子立马就叽里咕噜地滚了一地。


言归正传,据说抄刘瑾的家抄出来很多金银,最多的说法是黄金一千万两,白银两亿六千万两,前些年《华尔街日报》把这家伙列为1000年来,最富有的50人之一。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大明王朝那时候是真的有钱,一个死太监,都能划拉这么多钱财。


刘瑾死后,王守仁的春天就来了,先是庐陵县令,再调南京刑部,后来又任南京鸿胪寺卿。到了1516年,当时的兵部尚书王琼,举荐王守仁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如果你一直仔细在听这个史话,你就知道,这个官帽子后面往往跟着另一个官,那就是巡抚。明朝的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必然巡抚地方,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


王守仁巡抚的地方是江西、福建、广东交界,原因只有一个,这里盗贼横行。很快地,他的“知行合一”就派上了用处,这哥们的办法就是在大山沟里转来转去,实地考察一番之后,再制定相应的政策,经常是阴谋诡计层出不穷,效果相当不错。同时,对于那些走投无路而造反的穷苦百姓,他经常网开一面,还让人来扶贫,效果也是不错。顺便要说一下,很多人,包括老梁、当年明月都说王阳明有一身武功,甚至还说他半夜在军营里练气打坐,然后像杨过杨大侠,郭靖郭大侠那样,纵声长啸,一营皆惊,可是这事儿我查了半天史料,也没找到是哪本书上说的,这里就不瞎白话了。


因为王大圣人剿匪相当成功,公元1519年,正德十四年,朝廷让他去福建继续剿匪,走到半路,就知道了一个天大的消息,就是前面我们说的,宁王朱宸濠造反了。


王阳明一方面竖起大旗,表明自己和叛贼势不两立的决心,一方面虚张声势,派出了无数宣传队,说自己有十几万兵马,准备活捉朱宸濠。当时他最怕的就是这个造反派小朱顺着长江东下,一路打进南京去,那样的话,朱宸濠就有了和北京朝廷分庭抗礼的势力。王阳明琢磨了一下,又派出间谍,秘密地散布一个消息,说自己已经和朱宸濠的丞相刘养正联系好了,就等着宁王去打南京呢,然后自己好趁势占领朱宸濠的那个南昌王府。


朱宸濠这边获得了这些真假难辨的情报,就和手下人商量,刘养正这个傻冒这时候慷慨陈词,说咱们必须立刻,马上,现在就去打南京,晚了就来不及了。朱宸濠一听马上就起了疑心,你啥意思?莫非谣言是真的,这个刘养正和王守仁那家伙私通了?结果是打不打南京就变成了一件犹豫不决的事情,小朱举起造反大旗之后的十几天,按兵不动,哪也没去。王阳明趁着这段时间,集合了八万大军。


等到朱宸濠终于明白过来,王大圣人是在忽悠自己呢,他开始动了,向东一路打了过去,很快攻克了九江、南康,接着就开始围攻安庆。可惜的是,兵法上有句话,叫做“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王阳明先前叫唤了很多天,说自己要去打朱宸濠的老巢南昌,朱宸濠在觉察到自己被忽悠之后,觉得王阳明不可能来打南昌,这才放心东进。可是他没想到的是,王阳明的大军还真的就是去打南昌的。


因为事先做了很多准备,南昌的攻坚战相当顺利,一攻就破。朱宸濠没有办法,只能停止东进,回去救自己的老窝。王阳明这时候已经把兵分为五路,四路是明目张胆地驻守在朱宸濠回来的路上,剩下一路是伏兵,以有心杀无心,朱宸濠这个倒霉蛋的每一步行动都被王阳明算得死死的,经过一系列的这样战争,在他起兵的短短35天之后,朱宸濠兵败被俘,这场战乱彻底结束。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们的宁王小朱同学就好像是上天派下来的,故意成全王阳明,让他建功立业的工具,或者说是为了王阳明打怪升级,而产生的怪物。

可是王阳明的平叛速度如此之快,却引起了另外一个人的不满意,谁?是另一个小朱同学,那就是明武宗朱厚照。


这哥们在北京城里听说朱宸濠造反了,兴奋得差点没乐死,马上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朱寿”,然后坚持要亲征,多好的一个打仗机会,你们谁不让我去,谁就死拉死拉地。大家谁能犟过他?只好让这位爷御驾亲征。


可是刚刚走到涿州,就听说怎么滴,叛乱平定了?朱宸濠被王阳明抓起来了?朱厚照心里这叫一个郁闷。皇帝一郁闷,下面自然就有人想办法,争取让皇帝不郁闷。在武宗的宠臣,锦衣卫指挥使江彬的暗示之下,太监张永带人来到江西,说让王阳明把朱宸濠放了,最好再给他一点儿兵马,让他在鄱阳湖上等着“威武大将军朱寿”来亲自抓他。


王阳明思前想后了一番,一个人去见了张永,经过苦口婆心的劝说,最后张永同意,为了老百姓,他去皇帝面前说好话,不用再演一出“捉放曹”了,前提是朱宸濠要交给了他,这事儿从此和王阳明没关系了。换句话说,王大圣人啥功劳也没有,但王阳明没有丝毫犹豫,马上就把朱宸濠交给了张永,自己回家喝酒去了。


一直明武宗死了之后,明世宗嘉靖皇帝上位,王阳明才得到了应有的封赏,被封为新建伯兼南京兵部尚书。我们说在明朝,作为一名文官,你官当得再大,也没有一个爵位来得荣耀,因为前面说过,明朝除了皇亲国戚之外,无军功者都不得享受爵位,纵观明朝200多年历史,不算开国的功臣,以文官而封爵的,只有三位,王阳明是第二位,另两位是王骥和王越,都是老王家的人。


再后来的王阳明,创立了绍兴阳明书院,给人讲学,也就是这段时间,让他的“心学”广泛传播,收了无数的弟子,用现代的话讲,属于最顶级的人气网红兼知识大咖那类的,也是这段时间,他留下了后世著名的“王学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网上有无数的解释,也许都对,也许都错,但请大家注意的是,这四句都是围绕着善恶两个字在进行阐述,在我来看,这只是王老师在对他的“致良知”三个字进行进一步的解读,远远比不上我们前面所说的王学精髓。


公元1529年1月9日,在以两广总督的身份平定了又一场动乱之后,王阳明在返回故乡的途中,病逝在今天江西省大余县境内的一艘小船上。当时他的弟子们在他身边,问他还有什么要交代的,此人用尽最后一口力气,说了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可以这样讲,当我看完他的一生之后,我真切地感受到,如果没有这八个字,王守仁死了之后应该是相当遗憾的。


我们人这一辈子,肮脏的,龌龊的,伟大的,善良的,所有念头,都只不过是心念或者说意念的一动而已,王阳明的这最后一句话,说明了一件事,他即便是汲取了佛家和道家的学问营养,但他本质上,还是儒家的一分子,无论是致良知,还是知行合一,都是修身的一部分,用孟子的话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如果用王大圣人自己的话说,就是“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也就是他承认,我们都有不善的念头,但只要遵循“知行合一”,最终必然能致良知,达到他临死之前的那个境界,“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的一生,很圆满。

                          四


那么,我们这里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看起来,王守仁的这一套理论并不十分难以理解,也不是十分的有独创性,为啥他在后世受到那么多人的吹捧?一连串长长的名单里,包括了张居正、毛泽东、蒋介石等这些政治家,而且阳明学对于日本的明治维新,影响很大也是事实。


我想呢,这里面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就是中国古代的儒家,一直到朱熹,都没有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让知和行统一起来,王阳明不仅提出了这个思想,还在他的著作,比如说《传习录》《大学问》等书里系统地论述了如何知行合一;


第二个原因还是他成功了。人们对于成功学的追求动力,要远远大于追捧一种哲学思想,而王阳明成功的人生,足以让很多人相信他的学问就是成功学,虽然实际上不是,这就好像是马云写本书,都不用宣传,就能卖出去百万千万的,而我枫落白衣叫破了喉咙,最多也就是朋友买两本,还是看在小时候一起撒尿和泥的面子上。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明朝后来经历了一个从思想禁锢到大开放的过程,就在王阳明死后不久,小说《金瓶梅》就问世了,在这个过程中,宣扬个性解放的人们很快就发现,“心即理”简直就是最好的解放个性的思想基础。俺的心就是天理,那俺的心说了,要吃好的,喝好的,玩好的,这当然就是天理。也就是不断地有人替王大圣人忽悠,这里面就包括了明朝另一个大思想家李贽,他比王阳明更加极端地强调人心的作用,“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你连私心都没有,那也就别谈什么“心即理”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他的著作。


言归正传,我们说“威武大将军朱寿”,也就是那个明武宗朱厚照这一趟出京的目的没达到,没有亲手抓住朱宸濠,甚至连仗都没打一场,心里面很郁闷,可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居然最后连小命都搭在了这场旅游里,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薄荷色草地0101

    喜马拉雅里,我心目中最牛的一个主播,没有第二。

  • 听友212368556

    老师能不能专题讲讲王阳明

    若水_Ig 回复 @听友212368556: 感觉老师对于 阳明学理解的很透彻

  • allenmouse

    白衣先生的讲解是我听过关于王阳明的最好解读,思维清晰、逻辑严密、现实意义强,还有独有的白衣风格

  • 回到最初学习

    期待白衣先生出书!

    起个短点的名字真的难 回复 @回到最初学习: 已经出了,这就是他的书

  • 听友127375287

    有的人就是读王阳明多了才被打败退到一个小岛上的

    zaze_rm 回复 @听友127375287: 那是因为遇到了一个更牛的读者

  • 骆驼6791

    王阳明厉害(ง•̀_•́)ง

  • Lynda37

    来了

  • 小鱼儿_i7v

  • 1书到今生读已迟

    每天都等着白衣老师更新故事!

  • 2狗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