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3
前文说到,由于处在和阿、以博弈的前沿,叙利亚军队在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掌握军队的叶叶派“阿拉维派”最终也掌握了政权。1970年通过党内“和平政变”,成为总统的老阿萨德(巴沙尔.阿萨德),之前就是国防部长。就军人又政变的方式取得最高权力,在世界政治史上可又说是司空见惯的事。如果一个因国家安全而对军队高度依赖的国家,不暴发一两次军事政变,倒是不正常的了。不过有名话叫作“打江山易,坐江山难”,这句话套在夺权上位的军事将领身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相比那些比比皆是的失败案例,依靠掌握军队而上位的阿萨德家庭,应该算是个成功者。而成功的原因,则在于能够在叙利亚内部达成平衡。按照一般规律,一个大权独揽的领导者(特别是军人出身),往往会倾向于把权力分配给和自己血缘、地缘关系最近的人,简单点说,就是任人唯亲。按照这个规律,老阿萨德在集党政军权于一身后,应该把这些权力,逐级分配给同属于“阿拉维派”的“乡党”们,并又此来稳定自己的统治。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这样遴选出来的人和你的利益关系更为紧密,似乎也更为忠心;而坏处则在于,完全处于被忽视状态的其他群体,就会被整体推到反对派的阵营中去。这种战略上的风险,也随时有可能被你的对手和外部干预者所利用,成为终结政权的定时炸弹。
既然我们说老阿萨德是个成功者,那么他当然没有走独裁者的那条老路了。他在政治结构上的安排,即兼顾了各方力量的平衡,又维护了自己的核心力量。具体的说来,为叙利亚的权力分配,制定了几个比例:政府部门的权力,按照各教派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分配。按照这个原则,在人口中占比最大的逊尼派穆斯林,得到了70%强的公务员职位。基于政府部门是普通民众所最为关注,也是接触最多的权力机构。这种安排已经足又让各教派,尤其是逊尼派教众感到满意了。
虽然普通民众可能更关心政务系统的结构,但当代政治家们其实清楚,政治权力的斗争,其实主要是通过“党”这种组织的内外博弈,体现出来的。这一点,在没有君主的叙利亚尤为明显。因此在党的最高权力分配中,逊尼派和阿拉维派的比例形成了均势,即各占了一半。基于最高层党政合一的性质,最高国家领导层也同样遵循了这个比例。至于说阿萨德和阿维拉派,借以发家的军权(包括情报等强力部门)则作为核心力量,依然作为最后的防火墙,掌握在阿维拉派手中。而这也是最近几个月叙利亚局势紧张,但小阿萨德总统却敢于强硬对待反对派的底气所在(当然,派系无处不在,阿萨德派内部也同样存在不同的支派。那些强力部门的权力,也在他们之间作出了相互牵制的分配)。
通过上述各项权力的安排,应该说叙利亚的政权结构已经尽力作到了平衡。并且让叙利亚的“即得利益阶层”,覆盖到了各个教派(特别是占人口多数的逊尼派)。在这种结构之下,即使是有反对派出现,拉出教派矛盾,打着为多数派争取权力大旗的可能性,也被降到了最低。这对于出现少数派的阿萨德政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为了平衡叙利亚国内各方力量,阿萨德当年还有更为“创新”的设计(对中国人来说,倒不会感到新鲜)。这个创新基于阿萨德和阿拉伯复兴意识抬头所处的时代,正处在一个意识形态对抗的时代。美、苏所代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组织结构,在当时可以说是势均力敌。作为东西两大阵营以外的国家,如果不想完全成为一方的追随者,是可以从两方面吸收长处,来用于自己国家的施政的。在这方面,非资非社的印度,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而叙利亚的“创新”则在于(相对于叙的基本政治架构,走西方路线面言),他在政治权力的另一个重要部分“议会”的设计中,按照“阶级”成分设定了比例。这个比例要求议员中最少一半,来自工人、农民。
如果说之前的党、政权力划分,所考虑的是纵向切割叙利亚社会的“教派”利益;那么在议会中用阶级成分进行切割,就是在横向切割叙利亚社会,以赢得底层民众的支持了。这种把权力在各个教派、阶层进行立体分配的巧妙设计,也使得阿萨德家庭成为中东最为成功的“强人政治家族”。老阿萨德甚至敢于用七年一次的“全民公决”,来向国内外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并且在连续四届当选,直至2000年离世之后,由议会修宪支持小阿萨德继任总统之位(宪法规定总统年龄必须在40岁以上,而小阿萨德当时才35岁)。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再看看伊拉克的情况。作为和叙利亚地缘关系紧密,“革命”过程类似的伊拉克,阿萨德的这些经验,不可能不对萨达姆造成影响。但萨达姆最终还是没有在政治权力的分配上,采用叙利亚模式,而是让自己所属的逊尼派一家独大。究其根源,还是与伊拉克社会的内部结构,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关。毕竟隔壁有伊朗这个刚刚进行过“伊斯兰革命”,由什叶派夺取政权的国家在。谁处在萨达姆的位子上,也很难把核心权力分配给这些占人口多数的什叶派;至于库尔德人要想平等的分得政治权力的话,除非他们肯接受成为阿拉伯的一部分(就象很多柏柏尔人那样),站在阿拉伯复兴的大旗之下。否则他们对伊拉克“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威胁,并不会小于那些随时有可能进行宗教革命的什叶派。从上述情况来看,萨达姆当初那种“任人唯亲”的选择也并非没有道理,但不能平衡伊拉克内部教派、族群矛盾的情况总是现实存在的。后来貌似强大的萨达姆政权,在美国的攻击之下如此之快的土崩瓦解,这也是重要的原因。
虽然叙利亚、伊拉克两国,在权力分配的问题上,有着各自的选择。但作为阿拉伯世俗政权的代表,双方有一条共同的底限都是非常坚持的,那就严格限制宗教势力的发展,尤其是不能让宗教力量直接影响政治。如果极端宗教势力得以抬头,那么老阿萨德为叙利亚政权所设计的这些平衡措施,都是徒劳的;而萨达姆政权,也会遇到什叶派教长们的挑战。两国内部的政治斗争也会不可避免的演变为原始的宗教派系搏杀。先不说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不是一种社会退步,对于绝对少数派的叙利亚阿拉维派、相对少数派的伊拉克逊尼派阿拉伯人(相对什叶派阿拉伯人)来说,都会是灭顶之灾。
“新月沃地”与中东其他板块之间的地缘关系图
之所以专门分析了叙利亚内部政治结构,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叙利亚是近来新闻的热点,相信有很多朋友,对了解这个国家有兴趣;二是因为叙利亚当局充分考虑到平衡与制衡的权力分配原则,对于在民族、宗教关系复杂的地区,保持国家稳定还是有借鉴作用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叙利亚在中东所处的“地缘枢纽”位置,足以让这个国家的内政影响到整个中东的地缘平衡。
在这个帖子中,我们曾经多次提到“地缘枢纽”这个概念。可能有朋友会有疑问,这些被冠以“枢纽”之名的板块或者国家,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枢纽”?其实这牵扯到一个范围的问题,就好像一个省的省会,绝大部分时候是这个省的“地缘枢纽”,但放大到整个地区、整个中国,就不可能每个省会都处在这个位置上了。象如果把范围扩大到整个欧亚非大陆,伊朗高原就是地缘枢纽;而在古典时期,欧洲的核心还在地中海沿线时,欧亚博弈的枢纽区,就是小亚细亚半岛。
回到我们现在所分析的中东及阿拉伯地区来说,也存在不同层面的几个枢纽地区。如果光看阿拉伯世界的话,处在北非和阿拉伯半岛相接处的埃及,无疑是阿拉伯世界的“地缘枢纽”。而如果范围是“中东的话”,那么整条新月沃地就属于中心地带了。至于叙利亚,则是新月沃地国家的地缘中心,称之为中东“地缘枢纽”并不为过。
要想理解叙利亚地缘位置的重要性,我们首先还要回到“新月沃地”和“中东”这个地缘政治概念上。之前我们也说过了,最初的中东概念,是欧洲人根据离自己的地理距离,为亚洲地区所划定的一个地理概念。不过现在说到“中东”,已经是一个横跨欧、亚、非(如果算上土耳其那点欧土的话),包括埃及、土耳其、伊朗、阿拉伯半岛诸国的地缘政治概念了。相信这个概念的形成,是因为上述国家地理相接,历史、宗教、政治渊源较深。并且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缘关系,所以必须-放在同一政治板块中来考虑(比如你针对其中某一国家拓展外交关系时,就必须考虑板块内其他国家的反应)。
在大多数时候,人们仅仅是凭借直观感受,就能够为所关注的对象进行正确归类。当然,如果能够从中研究出规律,并以此来指导今后的战略、战术会更好。这也就是所谓“上升到理论高度”吧。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就是从地缘的角度,来解读“中东”这个概念形成的合理性。前日网友frozenmemory说到,看到新月沃地和周边板块的关系,突然感悟到“新月沃地”就是中东的“中原”,而周边几大板块,就是决战中原的边缘板块。依照中央之国地缘博弈的经验,一旦某一个边缘板块征服了中原之地,那么它就很有机会接下来征服其他边缘板块,并成就帝国之身。
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当我们把“新月沃土”从阿拉伯半岛这个大板块中割裂出来,单独看作一个地理单元的话。就会发现在这条中东最肥沃的土地周边,按照地理分割的原则,分部着四个重要的地缘板块。即:北面的小亚细亚半岛;东面的伊朗高原;南面的阿拉伯高原;以及西面以“尼罗河下游河谷、平原”为核心的板块。这四个地理单元“恰好”也对应着中东地区,四个最重要的国家:土耳其、伊朗、沙特阿拉伯、埃及。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上述中东地区的“边缘板块”,除了尼罗河地区由于东西纵深太小(就是尼罗河两岸谷地加上河口的三角洲,核心区轮廓呈带柄的“莲蓬”状),与新月沃地之间分割明显以外,其他三大板块,都与新月沃地理相接。这种地理结构,也对中东的历史及地缘格局,造成了根本的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在历史上,波斯人、突厥人、阿拉伯人,分别以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小亚细亚半岛为基地,通过控制新月沃地,而成就帝国霸业。而埃及人虽然拥有这个星球上,最为灿烂的古代文明,并且在4500年前就开始建造金字塔这样的宏伟建筑,却始终只能偏安于尼罗河下游地区,无法渗透新月沃地,成就帝国之身(每每有帝国出现,却又总是被吞并对象)。
当然,埃及和新月沃地的地缘关系,也并非没有机会拉近。不过那一天到来之时,已经没有古埃及人什么事了。至于是怎么接近的,我们接下来再做分析。
纵观埃及的历史,真正成为中东板块的主角,出现在地缘政治舞台上,是在上个世纪50——70年代。在那个阿拉伯民族复兴的年代,埃及人作为阿拉伯世界革命的带头大哥,终于开始向新月沃地扩张。与叙利亚联合组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埃及主导)就是这种扩张的表现。按照计划,伊拉克这个新月沃地国家,随后也会纳入这个埃及主导的新“阿拉伯帝国”的。问题在于以色列这个西方扶植的犹太国,占据了新月沃地的西端,阻断了埃及复兴阿拉伯的梦想。随之而来的几次中东战争,也就不避免了。
从地缘结构的角度看,能够支撑埃及东扩梦想的决定性因素,并非它那居于阿拉伯世界中心的“枢纽位置”;也不是尼罗河流域,那让其他阿拉伯兄弟羡慕的农业条件。真正主埃及乃至中东地缘平衡发生变化的因素,是苏伊士运河的开挖。这条位于新月沃地和尼罗河流域之间的重要运河。不仅在欧亚大陆海上交通的问题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让埃及除了尼罗河流域之外,又因区位产生了一个新的地缘重心,并且拉近了埃及与新月沃地之间的地理距离。单从基础的地缘条件来看,埃及已经拥有挑战中东霸主的实力和区位优势了。当然,这一切最终都被以色列这颗怎么拔也拔不掉的钉子给破坏了。
现在让我们回到叙利来的问题上来。与中央之国的“中原”之地,是一马平川,轮廓相对饱满的地理单元有所不同,受环境限制,新月沃地是一条弧状的狭长地带。按其地理特点和位置,可以大致分为东、西两块。东半段就是又两河中、下游平原为主的“低地”区。目前这一区主要归属于伊拉克管辖;而西半段的主体则是以沿地中海山地为主,并相间沿海平原和河谷低地。鉴于沿地中海山地带,是这一段新月沃地的地理支撑,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新月沃地的“高地”区。在阿拉伯人控制整个新月沃地之后,高地区在行政上主要归属于“叙利亚”这个行政单元。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高地区,已经不完全归属于叙利亚了。其西段已经分裂出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这两个半国家。
关于叙利亚的分裂是在什么情况下造成的,又对中东的地缘平衡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后面会分析到。现实的情况是,不管叙利亚愿不愿意,它在地缘结构上,已经不再是和伊拉克对分“新月沃地”的国家了,而是一个位于新月沃地中间的中心国家。从这个结构和位置上来说,叙利亚可以说是新月沃地国家的枢纽,进而也就成为整个中东各方力量角逐的,中东“地缘枢纽”。
既然我们从地缘结构上,推导出叙利亚的位置那么重要,那么其他中东大国,包括试图染指中东的世界性大国,当然也会密切关系叙利亚的走向了。如果你不能和叙利亚合为一体的话,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它结盟了。从中东四大边缘国家的情况来看,由于以色列的存在,埃及的努力已经宣告失败了;而与叙利亚紧密相连的土耳其,和在民族、宗教上与叙利亚有更多共同语言的沙特,都应该有不小的机会。至于伊朗,单看地缘影响的话,外交努力指向与之紧密相连,又拥有众多什叶派的伊拉克,会有结盟的可能性。至于叙利亚,无论从民族、教派,还是地理位置上看,伊朗的胜算都不大。不过,基于自身情况的考虑,叙利亚却还与伊朗结成了关系密切的联盟。
伊朗之所以能够与叙利亚政权结盟,什叶派政权这个共同的背景,应该是起了主要作用的。当然,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就象我们之前说中东的地缘政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格局。伊、叙政权结盟,也同样不仅仅这两个国家的问题。至于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个联盟的形成,我们下节再分析。
按照中东的地缘格局来看,占据四个边缘地带的土耳其、伊朗、沙特、埃及,肯定是地区主导权的有力争夺者了。当然,既然大家都需要通过控制新月沃地,来取得地区霸权,那么这块位于这块“中原”之地的国家,本身也不可能没有想法的。在这块四战之地中,拥有中东最稀缺的水资源;又掌握世界最需要的“油”资源的伊拉克,是自认为最有实力争霸中东的。
除掉伊拉克以外,叙利亚也自认为是中东大国。单从人口来说,同处新月沃的的叙、伊两国倒是相差不多(都在2000——3000万这个数量级),只是相比伊拉克,叙利亚在石油资源方面显然处于劣势。而叙利亚可以自持的,则是即可以通过地中海对接欧洲,又处在亚非交通线上的区位优势。这也是新月沃地西段的传统地缘优势,单从经济上来说,这种区位优势,也能够为之带来更多额外的商业利益。
既然新月沃地内部可以划分为东、西两部分,那么它们之间也不免形成竞争。当年和阿里争夺哈里发位置,建立阿拉伯“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的穆阿维叶,就是以叙利亚为基地(他是叙利亚总督),斗败了以两河平原为后盾的阿里派,并把都城建立在了大马士革(现在的叙利亚首都);而倭马亚王朝之后的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则把都城建在了两河平原之上的巴格达。新月沃地内部的这种东西博弈,投射到现在的国家竞争上,就造就了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竞争了。
当然,根据地区霸权=“边缘地带+中原”之地控制权的理论,仅仅控制一半或者全部新月沃地,都无法跃升为地区领导者。只不过自从伊斯兰教创立以来,阿拉伯人就已经在新月沃地的争夺上占据了优势,并将其变成为“阿拉伯”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新月沃地国家如果能够在阿拉伯国家内部,取得领导权的话,那么它就能够取得一块,甚至两块边缘之地的支持,进而成为中东地区的霸主。这也是萨达姆当初抱死“阿拉伯复兴”这杆大旗的根本原因所在。
能不能让中东两大边缘国家埃及和沙特,听命于自己,是萨达姆试图成为阿拉伯领袖时所需要面对的最大困难。另一个难题,就是叙利亚并不愿意伊拉克凌驾于自己之上。基于双方紧密的地缘关系,在叙利亚率先树起“阿拉伯复兴”这杆大旗时,叙、伊两国的革命者们,是寄希望于新月沃地国家先组织一个阿拉伯国家(加上埃及,整个阿拉拉世界最肥沃的土地,就联合在一起了),然后再吸收其他阿拉伯国家,最终实现阿拉伯民族复兴的。问题在于萨达姆执政之后,伊拉克的国家主义显然压倒了民族主义。换句话说,萨达姆更希望以伊拉克来主导阿拉伯的民族复兴大业。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叙利亚的民族主义者,是否还怀揣着无国界的“民族复兴”梦想,都不得不从国家的角度,来审视与伊拉克的关系了。
虽然我们刚才说过,就新月沃地东、西两区的地缘竞争力来说,是各有千秋。双方都不能对对方,形成压倒性优势。但从国家竞争来说,叙利亚的地缘潜力,却没有伊拉克强。这其中最主要的地缘背景,是叙利亚并没有得到全数的新月沃地西部的土地。尽管早在公元一世纪的罗马时代,帝国就将地中海沿线的“新月沃地”整合为“叙利亚”(行省)。并且在之后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叙利亚”这个地缘标签,所涵盖的范围也一直涵盖了整条地中海沿岸地区,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叙利亚所控制海岸线,却只占大约四分之一的比例。其余部分则分别被北部的土耳其,南部的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所瓜分。之所以会造成目前这个局面,还是和叙利亚地区的区位有关。基于它的地缘重要性,无论是来自欧洲的殖民者(不仅是后来的英、法两国,也包括罗马帝国和十字军),还是来自北方的突厥人,都叙利亚地区日前的国家结构,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基于这段历史太过复杂,我们并无可能在这里展开解读(以后在欧洲部分,会有机会的)。问题关键在于,这些曾经的历史和地缘博弈,让叙利亚人一直怀有一个统一新月沃地西部的“大叙利亚”梦想。而就“大叙利亚”这个概念而言,它的最大范围可以包括现在的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以及约旦。如果说叙利亚希望体现自己的地缘影响力,那么上述地区就是叙利亚为自己划定的地缘利益区了。
“地缘利益区”这个概念,是我们经常提及的一个名词。基本上每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或者说希望成为“大国”的国家,都会为自己划定一个“地缘利益区”(政治家们不一定用这个标签罢了)。而“大国”们在自己的地缘利益区中所要实现的目标,并不一定说是全面控制,但必须在区内国家的对外事务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当然,划定地缘利益区,其实是“大国”根据所在区域的地缘结构,“一相情愿”的从自己角度所制定的战略目标。小国们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地缘位置,游走于各方力量当中。至于“大国”们能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要各凭本事了。
我们这里所说的“大国”,是一个相对概念。即可以是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可以是中、俄这种A级大国。这种在地球上排名顶级的大国,自然可以避免成为别人的地缘利益区,但对于一些“地区性大国”来说,他们在划定自己地缘利益区的同时,也很可能成为其他大国的“地缘利益区”。象当年越南将老挝、柬埔寨这两个国家视为自己的地缘利益区,并积极向西扩张时,它自己连同整个中南半岛,也成为了中国的地缘利益区。叙利亚的情况也是这样,虽然说被分割后的“叙利亚”,已经很难再具备争夺中东“霸主”的实力,但将地缘目标,锁定在那些曾经隶属于“大叙利亚”概念中的国家,视为自己施加影响的地区,并由此来争强自己在阿拉伯世界的话语权,还是有机会的。毕竟象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这三个国家,体量和实力都要比叙利亚小得多。
很多时候,网上一些血比较热的朋友,一提到“扩张”就会想到领土扩张,动辄讨论将某一国吞并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或者行省(这些土地上的“人”怎么处理,却往往不在考虑范畴)。只是在现在的国际框架下,这种开疆扩土的壮举,已经很难实现了。当然,这样并非是说,有一些“大国”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只是说在它们希望这样做的时候,几乎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其他大国(包括更高层级的大国)的干涉。象之前伊拉克试图吞并科威特的想法,就被美国无情的打破了。和伊拉克一样,叙利亚也曾经有一个念念不忘,试图合而为一的国家,它就是黎巴嫩。
尽管我们说过,就历史概念来说,叙利亚可以视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所占据的土地为“大叙利亚”地区,并积极参与上述国家的事务。但就务实的领土诉求来说,大部分时候,由殖民帝国所划定的行政格局,是重要的参照标准。当然,如果需要的话,你也可以再向上追溯一代。比如伊拉克就对于独立前,英、土两国达成协议,将科威特从伊拉克割裂出来,单独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并最终获得独立国家地位十分不满意。对于萨达姆来说,他更愿意以奥斯曼帝国时期,为伊拉克划定的行政边界为依据,要求科威特成为伊拉克的一个省(虽然土耳其人其实也是殖民者)。如果参考因同样情况而分裂,最终又合而为一的“也门”的情况,萨达姆的想法应该也不算是幻想。假如科威特没有那么多石油的话,也许事也就成了。
相比伊拉克在两个宗主国历史之间,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行政边界,叙利亚人有理由认为自己对黎巴嫩的要求更为合理。因为在最后的殖民时代,叙利亚和黎巴嫩是合二为一,共同作为法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殖民地而存在的。按照殖民地独立的惯例,最后处于同一殖民帝国控制下,又拥有共同地缘背景的殖民地,大部分时候是会独立为同一个国家的。如果说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当年因为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没并入叙利亚还说得过去的话,那么黎巴嫩没能成为叙利亚的一部分,叙利亚人无论如何是觉得不公平的。因此在叙利亚人的概念中,黎巴嫩更应该被称作“南叙利亚”。而在联合阿拉伯兄弟,拔除以色列这根眼中刺的过程中,黎巴嫩也长期被叙利亚军队所占领,成为叙以博弈的前线。
黎巴嫩为什么会被法国人,单独分割出来,它的地缘结构又有哪些特殊性。我们在中东部分的最后一节,会和以色列一起解读的。现实的情况是,叙利亚在经过长期努力后,只能面对黎巴嫩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现实了。因此,将之视为主权国家,通过各种干预手段,经营自己的地缘利益区会是叙利亚下一步的战略方向。由于现在的国家格局很难有大的变动,本来包括整个新月沃地西段的“大叙利亚”,在以国家形式出现在地缘政治舞台上时,就成为新月沃地的中心国家了。基于新月沃地在中东地区的“中原”定位,叙利亚很自然的也就成为整个中东地区的“枢纽”国家了。
对于不甘于只成为它国博弈战场的叙利亚来说,如果希望保有自己的大国梦,就必须在中东其他地区大国中,选择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从民族利益上来说,只要有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存在一天,叙利亚人都能够以阿拉伯人的身份,从其他阿拉伯国家那里获得无国界的战略支持的。但如果只从国家利益上来说,远交近攻(防)的原则,会更实用。伊朗能够成为叙利亚的长期盟友,这个原则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从伊朗的角度来看,能够和叙利亚这个中东枢纽国家结盟,对实现它的中东霸主梦,也是有莫大好处的。当然,从什叶派宗教领袖们的想法来看,他们更感兴趣阿萨德家庭的什叶派身份。只不过我们前面也分析过阿萨德的执政之本,就是在去宗教化的背景下,在各教派中平衡权力。如果抛弃了这一点,阿萨德家庭和阿拉维派的执政基础也就不存在了。从这一点上来看,叙利亚和伊朗政权之间的共同语言,更多的还是基于相互支援的地缘利益,而非宗教情节。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在阿萨德家族由于执政时间太长,出现瓶颈之时(这几乎是必然的结局,时间本身就在这强人们累积反对者),试图干涉叙利亚政局的外部势力,除了要考虑叙利亚敏感的地缘位置,所带来的博弈复杂性以外。也要考虑这个致力于去宗教化的政权体系下台之后,原教旨的宗教主义者们会不会借机反弹,甚至夺权。因为这种风险并不仅仅存在于,伊朗所愿意看到并提供支持的什叶派原教旨主义者身上。那些受世俗政权压制以久的逊尼派宗教狂热分子们,也同样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实际上,即使阿萨德家族接受了伊朗伊斯兰革命的观念,也没有可能在叙利亚打造出一个符合伊朗要求的“什叶派”穆斯林国家。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什叶派在叙利亚那只占20%左右的比例过低,即使加上因掌握军力而放大的实力,也不足以对逊尼派形成优势(更何况还有逊尼派国家和外部大国的干涉)。更因为就阿拉维派本身来说,其“怪异”的教义,也和伊朗的什叶派有很大区别。如果以阿拉维派为主将叙利亚变成宗教国家的话,也并不会理所当然的接受伊朗宗教领袖们的领导。
对于没什么宗教禁忌的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教派之间的差别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一些无神论者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很可能就成为两个教派划分的标准。不过阿拉维派不同于其它什叶派派系的基本特点,倒是很好理解。那就是这个教派除了象其他什叶派那样,尊崇拜阿里以外,还崇拜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这种保留有原始宗教痕迹的信仰,不仅被什叶派其他教派视为异端,也被整个禁止偶像崇拜的伊斯兰世界,视为异类。
阿拉维派的这种特殊情况,其实是和新月沃地西段的地理结构,和地缘位置有着莫大的关系。事实上,在整个阿拉伯半岛沿“地中海山地”之中,存在着很多有别于主流教派的宗教少数派。各方势力在此的长期博弈,以及山地复杂的地理结构,让这一地区成为了宗教的博物馆(最复杂的是黎巴嫩)。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能够在此找到不少各自的变种。因此如果外部势力想在这一地区寻找盟友,大的宗教背景固然是可以作为划分阵营的基础,但如果希望以宗教扩张为目的,就不太现实了。也正是由于阿萨德家族
以宗教武器引领国家、民族扩张,在古典时期是很常见的手段,阿拉伯人可以说是最为成功的实践者。但在现代社会中,再主打宗教武器,显然就不太合时宜了。在这方面伊朗可以说是一个坚持者。虽然在我们看来,无论是什叶派占多数的伊拉克,还是什叶派占少数的叙利亚,都不大可能步伊朗后尘,进行宗教革命。如果伊朗的宗教领袖们一定要找一个国家,来实践他们输出革命的梦想的话,那么和伊朗隔海湾相望的“巴林”,算是机会最大的了。
从包含领土企图的地缘扩张目标来看,科威特和黎巴嫩是伊拉克、叙利亚的现实目标。而如果伊朗也希望找个小个子来练练手的话,与之隔波斯湾相望的巴林则是最佳选择。与伊拉克、叙利亚两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主张科、黎两国应该是自己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样。伊朗如果希望对巴林提出主权要求的话,也同样可以找出类似找出曾经对巴林实施管辖权的历史来。
事实上,巴林并非唯一一个曾经被波斯人统治,现在又拥有独立国家地位的国家。以伊朗高原在整个中东——中亚地区位置和体量来看,波斯人的地缘优势可以说是全方面的。也就是说,如果它只是和周边板块PK,伊朗现在的边界应该不会象现在这样,和伊朗高原的地理形态高度吻合,而是很可能把国土范围延伸入其他地理单元之中(现在在边缘地带,还是能保留一些突出部。如卡伦河流域)。
当然,把历史延伸得太长也没有意义,毕竟波斯人建立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帝国时代,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最为现实的历史诉求是:如果你在殖民时代通过殖民者的“帮助”,曾经扩张了传统边界,那就在殖民时代寻求领土依据(比如越南以“法属印支联邦”为依据,谋求控制柬埔寨、老挝的时候);反过来,如果你属于被殖民者压制、分割的对象(通常这类国家,都是地区大国,如泰国),那么你可以把历史再往前推一点,认定西方殖民者所作出的分割无效(伊拉克对科威特的领土要求,就是这种情况)。很不幸的是,伊朗的情况属于后一种情况,因此注定波斯人如果想对周边国家提出领土要求的话,他们需要从更久远的历史中寻找依据。
事实上以波斯人在地区中的地缘位置和体量来说,如果不是西方殖民者的强势介入,他们对于周边地区还是具有相当的地缘优势的。对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伊朗历史得到验证。在伊朗高原同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地帝国——俄国,以及最强大的海洋帝国——英国扩张目标之时(18世纪)。伊朗西、北部的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东部的阿富汗,大部分领土都还是波斯的控制区。至于波斯湾南部的明显隶属于阿拉伯版块“巴林群岛”,波斯人也同样没有浪费他们在海湾的地缘优势。比较耐人寻味的是,波斯人并非是从阿拉伯人手中,而是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的巴林。鉴于巴林群岛在波斯湾的地理优势,它被那些初期以争夺海洋贸易权为目标欧洲人所看中,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有海港优势,又离大陆较近的岛屿,是贸易支撑点的最坐选择)。只不过波斯人在1602年把葡萄牙人赶走时,目的就很明显是领土扩张了。
尽管对于曾经拥有帝国时代的国家来说(也包括幻想自己拥有帝国时代的某国),它们在领土方面总是能从历史当中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证据的。只不过现实情况是,你必须结合自己以及目标国家的情况,来制定务实的计划。对于伊朗来说,他们如果想在领土扩张方面有所作为的话,巴林算是最务实的选择了。选择巴林,并非仅仅是因为它那超微的体量,虽然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毕竟国家越小,越好解决)。以现有的国际规则来看,一块土地的归属权,是一定要参考土地之上的民意的。而在这点上,伊朗方面倒是有不错的基础。
参考《中东什叶派》分布图我们可以发现,在阿拉伯国家中,什叶派比例最高的并不是伊拉克,而是巴林。什叶派在巴林所占据的高达75%的比例,足以让伊朗的什叶派宗教领袖们感到兴奋。如果结合巴林那微小的体量,以及与伊朗紧密相接的地理关系来看,这绝对是伊朗实践“输出革命”的A级实验田。由于波斯人曾经长期统治巴林群岛,和其他什叶派阿拉伯国家有所不同的是,巴林的什叶派穆斯林中波斯裔也拥有相当的比例(约占什叶派总人口的30%),这让伊朗在宗教牌之外,又多了一张民族牌可以打。
虽然从巴林和伊朗的历史关系,以及宗教、民族结构来看,巴林应该是伊朗最想有所作为的国家。但从领土扩张的角度来看,伊朗要想真正象萨达姆对科威特那样付诸行动,还需要静待国际环境的变化。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在1970年,伊朗的巴列维王朝已经和英国人达成了协议,放弃对巴林的主权要求(次年巴林独立),伊朗如果想对巴林有所企图的话,最好的办法还是支持其境内的什叶派夺权,将之从逊尼派阿拉伯君主体系中割裂出来,纳入自己的“什叶派联盟”中。当然,无论伊朗用什么方式来影响巴林的政治走向,都不妨碍伊朗政治家心目中,视巴林为“伊朗的第14个行省”(2009年伊朗外长的“巴林1970年前是伊朗第14个省”的言论,就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外交纠纷)。
单从地缘平衡的角度来看,隶属阿拉伯板块的巴林,如果被伊朗控制了,势必将打破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地缘平衡。正因为如此,阿拉伯半岛的君主们,是决不容许巴林出现什叶派夺取政权的情况。在这次由突尼斯而起的阿拉伯革命浪潮中,巴林也成为了海湾国家中,最不稳定的一个。借着这股“民主”西风,巴林的什叶派也试图改变目前政治权力归于逊尼派的书面。虽然说从媒体所传达的信息来看,目前叙利亚似乎应该是中东最不稳定的国家,但同样以少数派出身,统治多数派的叙利亚阿萨德家族,还能够通过淡化宗教影响,平衡权力分配机制来保持叙利亚的稳定;而巴林的逊尼派君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没有想过,向占人口绝对多数的什叶派分配权力(什叶派在巴林国内,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地位,都处在边缘状态)。这种权力分配与人口结构严重不符的状态,也使得巴林才是阿拉伯半岛,最有可能出现长期动乱的国家。
其实什叶派在巴林的这种边缘地位,我们在前面也分析过了,并不是巴林所独有的。可以说,在阿拉伯世界,什叶派就一直是处在这样边缘化的地位。问题在于,什叶派在巴林的多数派地位,是现实存在的。即使没有伊朗在幕后推动,和阿拉伯革命这根导火索,这种“以小制大”的局面,也随时存在爆发政治变革的风险。对于巴林的逊尼派君主政权来说,他们当然也很清楚政局不稳的关键因素在哪里。所在现在的巴林正在做一项改变巴林内部结构的事情——吸收逊尼派穆斯林入藉(这几年已经吸收了4万多人)。基于巴林那不足百万的人口(不包括外籍劳工),这项工作如果坚持下去的话,收见成效的时间并不是那么遥远。只是这种做法,虽然在战略上会有助于巴林维持目前的政体。但从现阶段的情况看,无疑会更加激化国内矛盾。
纵观阿拉伯的这次连锁动乱,美国和欧洲的身影总是无处不在。不过与义正言辞的指责利比亚、叙利亚政权不同的是,巴林的这拔动乱却被西方有意无意的忽视了。从西方竭力宣扬的“普世”价值来说,他们显然应该支持什叶派争取权力的“正义”之举;但如果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巴林什叶派夺权,却会严重损害西方的利益。这种利益的损害,并不仅仅在于巴林有可能成为“邪恶国家”伊朗的盟友,进而改变波斯湾的地缘平衡,更在于如果由巴林而起,在阿拉伯半岛君主制中打开了一个缺口的话,很有可能会在君主制国家中,造成连锁反应。
从现实的利益来说,美国人并不愿意阿拉伯半岛的君主国改变政体。毕竟和这些大权独揽的君主家族更容易达成利益交换。如果把权力下放给普通民众的话,美国所在面临的局面就要复杂的多了。这种因为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产生的矛盾,让美国和整个西方在对待巴林的问题上,处在一种尴尬地位。既然怎么管都有问题,倒不如让假装无视,让阿拉伯人自己去解解决。只不过基于巴林的地缘结构、位置,波斯人注定是不会作壁上观的。由此,巴林也成为了逊尼派阿拉伯君主们,和什叶派伊朗宗教领袖们进行博弈的焦点地区。
很难说有一天,伊朗会不会出于政治目的,以那些“历史依据”来提出对某一国的领土要求(不一定是真的想要土地,也可能是制造筹码,交换利益)。今年9月份的时候,伊朗国际部长在一个军方测绘软件的发布会上,曾经说过一段让中东问题观察家们颇为紧张的话:“伊朗的实际国土面积可能比先前测定的面积大14%”。在公开表达上述言论之后,伊朗方面并没有解释作出新测定结果的依据。结合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来看,或许可以将之解读为之前的测绘结果,由于技术不够先进,存在技术上的误差。只是如果之大的比例,简单的归结于技术误差,似乎也很难自圆其说。而由此引发邻国的不安,也就在所难免了。
从目前中东、中亚的地缘政治局面来看,伊朗在这个时候如果提出对某一国的领土诉求,并不明智,这只会让它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也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相信这一点,伊朗的政治家也有清醒的认识。问题是,如果伊朗这次所公布的数据不是因为技术误差所至,那么伊朗的这个举动,很有可能还是带有领土诉求,只是其战略指向的不是“陆地领土”,而是海洋领土。就伊朗的地理位置来说,能够紧邻里海和波斯湾这两个世界级的大油库,是它的地缘优势。由于这两片水域,周边都存在着多个国家,博弈也就再所难免。
最有可能被伊朗加入领土面积的,是里海的部分水域。对于这个名字中有“海”,但地理身份是“世界最大咸水湖”的水域来说,它的政治身份到底是“海”,还是“湖”却一直存在争议。其实在苏联解体之前,里海沿岸国家只有苏、伊两国时,双方倒并没有对里海的身份做过多解读,而是视其为两国共有的内湖。引发认知变化的直接原因,是苏联解体之后,里海边上从苏联当中分裂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以及阿塞拜疆三国。而矛盾激化的催化剂,则是铁幕撕开后,西方石油公司得以进入里海进行大规模勘探,并认定里海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波斯湾的结论。
老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放在地缘政治当中,也是如此。与之前里海边上只有苏伊两国相比,现在五国环绕的地缘格局,注定会让里海成为博弈的焦点。所谓“湖”“海”之争,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利益。假如里海被定义为内陆海的话,那么周边国家在划分利益线时,就要按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这样三个层级来切割里海。问题的关键并在于切割的份额多少,虽然如果五国都同意按海洋属性来切割,这也是一个麻烦事。关键点在于,根据各国海岸线的位置,你有可能切割出来的区域,是否有更多的资源。鉴于现在里海油气勘探的结果表明,伊朗、土库曼斯坦的近海资源,远不如俄、哈、阿三国多。所以伊、土两国是“湖”派的坚定支持者,而另外三国则自己归属于“海”派了。
伊、土两国之所以坚持认定里海是湖,是因为如果对于界湖水面划分、权益归属,并没有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具体而又数字化的规定。换句话说,如果里海最终被界定为湖的话,水域权益的分配,切割与否,是由沿岸国家协商决定的。这让近海海底资源较少的伊、土两国,有机会利益均沾其他三国的近海资源。而“一国一票,共同共有”,则是伊朗的外交方向。
对于伊、土两国的这个小算盘,其他三国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的。对于俄罗斯、哈萨克、阿塞拜疆来说,里海是湖是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对里海进行分割,把自己对应的那片海底资源划到自己名下,即使是定位为湖,这种切割也同样是可以进行的。前提是切割的方案,能够在所有里海国家中,达成妥协。鉴于持切割态度的国家占多数,伊朗想以里海是湖为基础,再提出共同共有的想法,就很难实现了。在这种情况下,伊朗也被迫展现出弹性,同意可以对里海进行切割。前提是,按照一人一份(每国20%),而不是岸线对应的原则分割水域。鉴于伊朗所拥有的里海海岸线并不占优(没有1/5),前一种方案能够让伊朗获得更多的利益。当然,就里海是湖是海的定位,伊朗方面是肯定不会让步的(那样切割就“有法可依”,而不是协商决定了)。
以里海沿岸国家的地缘实力来说,真正能够决定里海问题走向的,并不是伊朗,而是“瘦死骆驼比马大”的俄罗斯。单纯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看,俄国人对于以海洋属性切割里海的。毕竟这样的话,俄国人就可以不必从自己的碗里,分出肉来给伊、土两国了。至于哈、阿两国,也同样计算出,如果按照专属经济区原则来切割里海,自己能够获得超过20%份额的资源。不过这个世界上的利益,并不仅限于眼前的经济利益,对于俄国这样有想法的世界级大国来说,更是如此。
里海如果以海洋身份进行切割的话,对于俄国人来说其实是存在很大地缘政治风险的。由于各国对自己的专属经济区,都享有独立的开发权。其他国家引入地区之外的石油公司,特别是西方石油公司进行开发,几乎是必然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也为中亚的哈、土两国,绕过俄罗斯在里海海域和阿塞拜疆无缝对接,铺设横跨里海的油、气管道提供了法律依据。
虽然中亚已经在二十年前脱离了俄国人的直接控制,但在俄国人心目中,中亚仍然是自己的地缘利益区。最大限度阻止美、欧渗透中亚,也是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的既定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俄国人对于里海法律地位的态度,也发生的变化,转而倾向于认定里海是湖,其相关事务应由里海国家共同决定(特别是在今年9月,欧盟已经着手安排,与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谈判铺设“跨里海天然气管”)。基于在排除西方势力介入里海事务上,有共同的利益,相信伊、俄两国下一步在里海事务的处理上,会达成同盟。
地图
我觉得讲得非常好,符合事实,点个赞👍
艾佳V 回复 @听友216215068: 谢谢您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