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问曰 :然则数可逃 乎?”命运真的可以逃脱、超越吗? “曰:命由我作, 福自己求。《诗》《书》 所称,的为明训。”大家注意,云谷禅师是非常好的老师。他引导了凡先 生的整个过程非常有智慧、非常有方法。首先了凡先生是饱读诗书的人, 他能考上秀才,学识不简单,所以云谷禅师用他最熟悉的道理跟他讲, 这叫共同语言,他容易接受。云谷禅师先讲谁的教诲? 儒家的教诲。你 是读儒书的人, 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福自己求, 这样的道理《诗经》、《尚 书》都讲得很清楚,你怎么会觉得命不能改呢?我们看,读书人读这些 道理那么多次了都没读明白,都没用在自己的人生,所以受益有限。我 们读这些经典能有多大的受益,最重要的是我们落实了多少,受益就有 多少。不是读多少,读得多只是多懂一些道理。把这些经典教诲变成我 们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才能改变命运、才能受益。《诗经》提到“永 言配命,自求多福”, 《尚书》说的“作善降之百祥”,你不断积德行善, 哪有可能福报不现前的呢?《诗经》《尚书》所讲的就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接着才说到佛教的经典, 以此来呼应, 原来英雄所见都是一样的。“我 教典中说 :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佛家的经典 说,你只要如理如法地去修行,你求富贵可以得到富贵,你求儿女可以 得到儿女, 你求长寿可以得到长寿。比如求长寿, 其实就是我们明白道理, 爱护生命,无畏布施, 一定得健康长寿。有一个小沙弥,他的师父很有 智慧、修行很高, 知道小沙弥七天以后就要死了, 阳寿到了, 就让他回家, 告诉他第八天再回来, 让他回去见见父母。这个师父就是让他在家里离 开,在他父母身边离开。结果第八天他回来了,师父很奇怪,就入定去 观察什么原因让他可以改变命运。后来观察到,小沙弥在回家的时候, 看见许多蚂蚁被水所困,他在那个当下心生怜悯,没有任何考虑,就想 办法让那些蚂蚁从水中逃生,救了一窝的蚂蚁,救了这么多生命。师父 明白了, 原来他就是做了这个事延寿了,命延长了。所以求长寿得长寿。
“夫妄语乃释迦大戒”,“妄语”就是讲话跟真理不符合。佛家严守五 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妄语是五戒当中的一戒。 佛家说求富贵可以得富贵,求长寿可以得长寿, “诸佛菩萨,岂诳语欺 人?”释迦牟尼佛不可能讲妄语,讲的一定都是真理,诸佛菩萨绝对不 可能讲谎话、讲跟真理不同的话来欺骗人。
“夫妄语乃释迦大戒”,“妄语”就是讲话跟真理不符合。佛家严守五 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妄语是五戒当中的一戒。 佛家说求富贵可以得富贵,求长寿可以得长寿, “诸佛菩萨,岂诳语欺 人?”释迦牟尼佛不可能讲妄语,讲的一定都是真理,诸佛菩萨绝对不 可能讲谎话、讲跟真理不同的话来欺骗人。本来有的。道德仁 义是我本性本善里面具足的,可以力求。可以依教奉行,恢复自己的性 德,这是求得到的。可是功名富贵如何求得呢?大家注意, “求则得之, 是求在我者也”, 这是孟子讲的, 没错。下面这一句是了凡先生自己想的, 自己想的又没找人确认,然后耽误了自己多久?二十年。所以《弟子规》 说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很重要!很重要的思想观念 不搞清楚,有可能就误了自己人生几十年。
孟子说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一个人处世待人都是仁义存心,都是行仁义之道,尽忠职守,尽心尽力, 诚实守信。只要自己能出一分力,绝不保留地去帮助别人, “乐善不倦”, 上天都会降福、降爵位给他。所以,功名富贵可不可以求得?可以, 这 是孟子讲的。奇怪了,人有时候执着的时候,就拿了一句话执着在那里。 其实孟子已经点出来了, “天爵”。
“云谷曰 :孟子之言不错”,孟子并没有讲错, “汝自错解了。”你自 己解错了。 “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 不离方寸;从心而觅, 感无不通。”六祖的一句话。“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一个人的 福报离不开方寸,就是他这一颗心,俗话讲的“福田心耕”。有一副对联 是这么说的 :“善为玉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所以福还是自己的 真心耕耘出来的。福田大分为三种 :恩田、敬田和悲田。“恩”,父母恩、 祖宗恩、国家恩,这都是生命当中很重要的恩,还包括师长的恩。再来, “敬”,首先恭敬圣人、恭敬老师、恭敬经典,包括恭敬一切人、事、物, 这是“敬田”。比方说很惜福的人,一定有福报。“求在我, 不独得道德仁义”,我们真的如理如法去求, 不只能够恢 复自己的道德仁义,提升自己的德行, “亦得功名富贵”。《大学》开篇就 告诉我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明德” 就是我们的性德,就是我们本善里面具足的智慧跟福德。
接着经文讲到了, “内外双得”。我们老祖宗的学问叫“天人合一”, 所谓“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这个地方来了个有德行的人,他的德 行感动身边的人心地也变了,这个地方就变成福地了。
“是求有益于得也。”只要能明白道理了,如理如法去求,都能够求得到。既然六祖说的,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所以要往内心求了, “从心而觅, 感无不通”。接着讲到, “若不反躬内省, 而徒向外驰求, 则求之有道, 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假如不往内心反省、发觉自己的问 题改过来,不往内心去追求,而只是向外去攀求,甚至于怨天尤人,指责他人,埋怨上天,不检讨自己,不只求不到,可能还造罪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