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期:中国经济上半年高增长的背后

第35期:中国经济上半年高增长的背后

00:00
10:54
大家好,我是涂涂。感谢收听“商界三人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我们一起学会透视商业本质。​
今天依然是国庆长假,同时也是祖国第72个生日。在此祝愿祖国繁荣富强,祝愿大伙儿快乐出行,平安返岗。
本期音频,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国经济上半年高增长的背后。
经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7%(解释一下哈,可比价格是指计算各种总量指标所采用的扣除了价格变动因素之后的价格,目的是为了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比一季度回落5.6个百分点;2020年和2021年这两年平均增长5.3%,两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5.0%;二季度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我想,小伙伴很难记住这么一大堆数据,没关系,大家只要知道中国经济仍然在快速增长就行。
如果用四季更替来比作中国所处在的经济周期,那么今年三、四季度将是冬季的尾声,2022年一季度或将迎来新的春季,那时中国经济将会是“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度剖析中国经济上半年12.7%高增长背后的三大重点因素。
重点因素一:中国上半年经济主要靠出口支撑,内在投资与消费相对偏弱,下半年将实现逐步“反转”。
我们从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来分析:首先看中国的出口数据,上半年出口依旧保持强势,同比增长28.1%。这充分说明,虽然全球疫情已实现初步控制,作为最终需求国的发达经济体也已开始逐步的复工复产,但中国依旧是全球制造能力最为全面与稳定的国家。当然,也是疫情控制最为出色的国家。因去年“低基数效应”减弱,出口在下半年虽增速会边际放缓,但仍将维持在高增长水平。
投资与消费目前相对偏弱,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长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0%,两年平均增长4.4%。但从修复态势来看,消费与投资均已开始边际改善。
首先,上半年财政发力整体较弱,今年国家前5个月公共财政赤字盈余近3000亿元,与2020年前5个月的公共财政赤字1.26万亿元,相差1.55万亿元,因此,下半年具备充足的发力空间,整体投资将更加稳健。
其次,伴随着央行7月15日降准0.5个百分点,可以看到稳定货币政策、精准扶持小微、民营企业是本次降准的最大目的。因此可以预见,中小微企业发展困境将逐步得到缓解。中小微企业背后广大人群的收入水平将得到一定的提升,就业将稳定增长,大量的消费力也将逐步释放。要知道,中小微企业与其背后广大人群的发展欲望才是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定海神针。
另外,伴随着下半年全球其他国家经济的逐步复苏,出口将很难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核心动能将从外在的出口转为内在的投资与消费。而内在的投资与消费才是中国经济实现双循环战略的核心“痛点”。
下半年起,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逻辑与关注点将重新聚焦于投资与消费。预计伴随着下半年的稳步恢复,至2022年,投资与消费将恢复至疫情前的常态化水平。
重点因素二:上半年经济通缩压力大于通胀,下半年将逐步得到缓解。
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5%,一季度同比持平。其中,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1%,涨幅比5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4%。全国工业生产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1%,涨幅比一季度扩大3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同比上涨8.8%,涨幅比5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这里提个问题:中国6月份PPI同比上涨8.8%,为何还要进行降准呢?(解释一下哈,这里的‘准‘指的是银行上交给央行的准备金率,并且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可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目的也很简单:就是给市场提供了更多可支配的资金。)
首先,中国6月份PPI同比上涨8.8%,但是CPI仅同比上涨1.1%,CPI即便剔除因猪肉价格下降的影响也仅同比上涨1.9%,距离2%-5%的温和通胀水平仍然具有一定空间。这背后表明上游通胀向下游传导不畅,中下游中小微企业处于发展“停滞期”,终端消费疲弱。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虽然企业的订单增长了,却并没有赚到更多的钱。
其次,终端消费疲弱,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丧失一旦形成惯性,将会使得经济陷入更长期的增长停滞困境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新闻报道:发达经济体在疫情严重期,通过财政赤字货币化,直接给居民发钱,在经济复苏期提升了通胀容忍度的原因。
中国经济因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目前韧性更强,正常化的货币政策空间充足,但仍需更加关注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以及消费者消费、就业等问题。
所以,通过降准而不是降息的方式,便是为了解决目前经济的短期问题,防止经济陷入更长期的通缩之中。
可以预计,下半年伴随着投资与消费的改善,央行货币政策将表现得更加“以我为主”,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通过不搞大水漫灌的正常货币政策,进行结构性的宽松,使得中国经济逐步走出潜在通缩困境。
重点因素三:上半年的亮点在科技,新基建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能量正在加速释放。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这里的投资并不包含农户投资)255900亿元,同比增长12.6%,6月份环比增长0.35%;2020年和2021年这两年平均增长4.4%,比一季度增长1.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3.5%,两年平均增长14.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9.7%、12.0%,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7.1%、9.5%。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表现最为强劲的是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9.7%,这也是上半年中国经济的最大亮点。自2020年实施新基建战略,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将强化国家科技力量放在了2021年八项重点战略任务首位后,中国科技创新正在全面、强势崛起。
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换挡期,能否快速冲破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就要看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能否从要素与基础投资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
要推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首先要有良好的高新技术基础设施环境。中国新基建的提出就是为了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其中包括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也包括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以及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深度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融合基础设施等。
可以预见的趋势是,伴随着高新技术基础设施环境的不断完善,中国科技创新的效率将实现大幅提升,这也将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各位小伙伴,对于中国经济上半年高增长的原因,你们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是涂涂,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