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改变,从自省开始

1.4 改变,从自省开始

00:00
08:34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小谦说论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学而篇》的第四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之前我们一起读过孔子、有子的话,今天又有一个人被尊称为“子”,他就是曾子。曾子,原名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他有一个习惯特别好,就是每天会多次地反省自己。我觉得这是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因为我们对自己都太宽容了,也都太会给自己找借口了,我们总是把自己择得很干净,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很少去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曾子是怎么反省自己的呢?他每天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替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尽心,说明带着思想在工作,追求的不仅仅是做对,而是做好;尽力则问心无愧,即使朋友有怨言,也不会郁闷。


第二个问题是与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只有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讲诚信,朋友才会从远方来,才会有更多的朋友,我们才能快乐。


由于曾子不仅仅是孔子的学生,他本人也是一位老师,所以第三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理解。如果我们带入学生的角度,那么这个问题就应该是: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我去实践了吗?我们之前讲过,“学”和“习”是不一样的,“学”是输入的过程,“习”是输出的过程,为什么有很多学生上课能听懂,一做题就不会?就是因为他只是完成了“学”,却没有做到“习”。而曾子知道,“习”才是最关键的,“学”只是记住了一些知识,只有你通过练习,具备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


如果我们带入老师的角度,曾子的第三个问题就变成了:我教给别人的东西我做到了吗?老师也好,父母也好,都应该努力去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当你觉得你说的话孩子不听的时候,有没有反省过自己?你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做到了吗?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模仿能力,你说什么不重要,你做什么才重要。


说到这里,曾子反省时,问自己的三个问题我们就解读完了,但是有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反省的目的是为了不犯重复的错误,做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所以最终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否则就算天天反省也不会有多大的改变,在这方面,晚清名臣曾国藩可是有惨痛的经历。


我们都知道,曾国藩不仅是洋务运动的关键人物,还创立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可是30岁之前的曾国藩,缺点毛病一大堆,怎么看都不像是个有出息的人啊。那曾国藩是怎么脱胎换骨,成为晚清重臣的呢?


故事还得从曾国藩28岁考中进士那年说起,这一年曾国藩由于考中了进士可以留在京城做官,官不大,很清闲,工资也不高,可曾国藩很满足,还把老爹接来享福,可没想到他爹来了之后没多久就坚持要回家,为什么呢?


因为曾国藩并非出自书香门第,小时候也并不聪明,但曾国藩深知勤能补拙的道理,这才考中了进士,可是考中进士之后呢?他有点得意忘形了,忘记了自己儿时的志向,变得不思进取了,所以他爹看不下去了,虽说最后回了老家,但还是给了他三点忠告,那就是节欲、节劳、节饮食,分别对应了他的三个大毛病。


先看节欲,这里的欲主要指的是色欲,是说曾国藩跟异性打交道时言谈举止比较轻浮;


再看节劳和节饮食,是说曾国藩天天和一帮狐朋狗友在一起吃喝玩乐,不务正业,毫无上进心。


老爹的忠告点醒了曾国藩,曾国藩下定决心要做出改变,第一步,当然就是反省,为了让反省取得更好的效果,曾国藩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这个习惯他一直坚持到了去世的前一天,中间只因为生重病间断过很短的一段时间。曾国藩在日记中,深刻反省自己一天的言行,甚至写出了“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样的狠话,可是不管在日记中怎么发狠,怎么痛下决心,就像他戒烟一样,根本没什么效果,直到一天晚上。


这是一个寂静的夜晚,曾国藩拿出了烟具,烟叶,然后他砸掉了烟具,焚烧了烟叶,回到了书房,写下了“日课十二条”。


什么是“日课十二条”呢?这其实是曾国藩要求自己每天必须要做到的十二件事。


第一件事是主敬。首先是与人相处保持恭敬,其次是做事的时候要专心致志。


第二件事是静坐。每天静坐半个小时。


第三件事是早起。曾国藩给自己的要求是黎明即起,一旦醒来就立刻起床,绝不沾恋。


第四件事是读书不二。一本书如果没有读完,就不看下一本书。


第五件事是读史。每天读十页《二十三史》。


第六件事是日知其所亡。每天记茶余偶谈一则,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用端正的楷书写日记,并且做到身过、心过、口过。


第七件事是月无忘所能。每月要作诗文数首。


第八件事是谨言。说话要谨慎。


第九件事是养气。气藏丹田。


第十件事是保身。听从老爹的教诲,节欲、节劳、节饮食。


第十一件事是作字。吃完早饭后一定要练字。但凡需要写字,都把它当成练字的机会认真对待。


第十二件事是夜不出门。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


写下“日课十二条”之后,曾国藩就开始每日践行,最终脱胎换骨。


曾国藩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想有所改变,自省只是第一步,自省之后的行动才是关键。而要有所行动,就必须针对自己的问题制定出具体的行动方案,然后每日践行。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一章的内容。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感悟,下期节目我们再见。


撰稿:小谦


讲述:小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上海書蟲

    論語讨论:1)此处,主播的这一段讲解,无意中重新解释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为什么有很多学生上课能听懂,一做题就不会?就是因为他只是完成了“学”,却没有做到“习”。而曾子知道,“习”才是最关键的,“学”只是记住了一些知识,只有你通过练习,具备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 2)也就是说,「學而時習之」的真正结果,应当是指向「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这才是「不亦說乎」的「說」字的正确解释。 3)我关注一位老先生的《論語》节目,他在讲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句時,也跟小谦主播一样,先是沿用朱子对「說」字的解释;然而,在进行串讲时,老先生却用了「融会贯通」。

    小谦_9j 回复 @上海書蟲: 没错,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水纹吼吼

    听曾国藩这段,让我想起了你讲的王勃

    小谦_9j 回复 @水纹吼吼: 哈哈,想得这么远吗

  • 于元容川

    道理都知道格局做不到

    小谦_9j 回复 @于元容川: 在行动中逐步扩大格局😂

  • 能吃是糊

    我就是那个光反思不行动的...主播你把摄像头拆了!曾国藩的小栗子很有趣

    小谦_9j 回复 @能吃是糊: 哈哈,那就行动起来

  • 于元容川

    传习录的名字由此而来

    小谦_9j 回复 @于元容川: 哈哈,是的

  • 弦月吖

    每天想一想,自省一下

    小谦_9j 回复 @弦月吖: 对,先自省,再行动

  • 艾宝罗

    我今天认真听也认真看文稿了。“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