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死的意义,能得生的彻悟

思考死的意义,能得生的彻悟

00:00
07:33

丽姬原本是一个民女,皇宫选宫女,她被选中,最后还成了皇后,享尽荣华富贵。她回想当初被选中的情景,那时她在家里哭得一塌糊涂,情形悲惨,现在看来反倒觉得当初自己是多么的荒唐、愚蠢、无知。庄子就曾借丽姬的典故来比喻人对待生死的态度,人们惧怕死亡就像丽姬当初惧怕进宫一样,因为不知道死亡之后会发生什么,又何必面对死亡而哭泣?        


  古人常言:“死生亦大矣。”生死的问题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哲学家也常常对死亡进行深刻的思考。南先生说庄子讲了一句很妙的话:“不亡 以待尽。”这句话未免有些消极,它的意思是人们活在世界上是为了等死。当一个婴儿出世,我们说生了,但在庄子的观念中,那不是出生,而是死亡的开始。两岁时,一岁的“我”过去了,十岁时,九岁的“我”过去了··......人天天都在生死中新陈代谢,思想也在死了又生,如同流水一样。所以庄子说,看着生命活着,没有死,它只是在等待最后一天到来而已。

        南先生笑谈道,从哲学观点来看,人生的确是如庄子所说的那样,人生几乎没有什么意义。不过,南先生依然认为生与死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大转折,生死齐一,齐一生死,有着看透生死的勇气,就等于把人生中的生死问题彻底解决了。他告诉人们,并不是对生死抱无所谓的态度,而应正确看待生死自然的问题,放宽心境。 

       相传六祖慧能禅师弥留之际,众弟子痛哭,依依不舍,大家都将他视为再生父母。六祖气若游丝地说:“你们不用伤心难过,我另有去处。”   

       “另有去处”这四个字,发人深省。慧能把死当做换了一段新的旅程,这想法不但豁达、开朗,而且把生命在时间空间的价值继续延伸,远远胜过某些人,因为这些人虽然活着,却只有华美装饰的躯壳,而无真我的风采!

          禅宗有关超越生死的观点,值得那些直至今天仍然看不透人生、想不通生活或贪生怕死的人参考借鉴。禅宗重来去自在,生死也有如来去。有生必有死,有得必有失,生死是人生必经的旅程,可以同慧能一样,把死看做走向“另一个去处”。参透这一玄机,我们就不必天天再为生老病死而恐惧不安,也不会对于家庭、亲朋甚至世间的虚华富贵舍不得,就可以活得开心一些、快乐一些。

        南先生说,上天给了我们了不起的生命,就是让我们学会面对生命中 的一切,包括生与死的重大问题。如果不给我们生命,那就连死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总算给我们一个死的机会,多可贵呀!这就是看透生死的勇气。

        人来到世上是偶然的,走向死亡却是必然的。人生除了生与死能引起几声欢呼、几阵哭泣外,健康活在世上的人很少会想到死亡。在生活中常常见到一些人,他们成则轻狂骄妄、得意忘形,败则一蹶不振、沮丧绝望,对得失锱铢必较,对成败患得患失,对诱惑欲壑难填,无论大事小事,整天烦恼、忧愁、痛苦、懊丧,甚至去猜忌、争斗、相互陷害。这种人不识人生之轻重,不辨生命之真谛,真可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南先生对生死之意进一步解释道,世界就是一个有缺憾的世界,人生要 有缺憾,做人都要留一点儿缺憾。他举了邵康节的例子。 

       邵康节是宋代的大哲学家,和理学家程颢、程颐是表兄弟,和苏东坡也有往来。邵康节弥留之际,程氏兄弟来看他时,他已经不能说话了。这时候苏东坡也来看邵康节,但是程氏兄弟与苏东坡素来不睦,不允许苏东坡进来。邵康节看在眼里,心中了然,举起手来向程氏兄弟摆出一个缺口的样子。程式兄弟不懂他的意思,邵康节缓过一口气来说:“把眼前的路留宽一点,让后来的人走。”原来他的意思是告诉程氏兄弟,世界本来就是有缺口的,何必非得让人不好走路。

      是啊,生命本来就是既短暂又难以圆满的,计较那些沿路发生的小事,因为一些争斗而烦恼、嫉妒、痛苦,完全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为什么不快乐地活着,非要在跟别人过不去当中硬挺,这真是鼠目寸光。

      人们感慨生命的苦短,不是学曹孟德“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叹息,也不像苏东坡“人生如梦”的无奈,更不是看破红尘的消极颓唐;而是想到生命易逝,今天能健康、自在、安乐地活着,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珍重生命呢?

      所以,从今天开始,时常思考 一下死亡的意义,想一想每天都有人死去,而自己仍健康地活着,一定会为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可爱而感动。这时再去处理事情,再难做的也会变得轻松,再郁结的心也会变得豁达。人们只有看透生死,才可顺其自然、重生乐生,才能洒脱地面对结束,一路行走一路高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