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西藏史(19)——吐蕃的经济基础
上一期咱们讲到松赞干布的祖父达日宁色,继承赞普之位时,还是个目不视物的盲人。所幸他经过治疗恢复视力,因为看到了红山上的盘羊,被被大臣们上了“达日宁色”的尊号。
此时的雅砻部落已拥有相当深厚的物质基础,可以对周边地区展开连续不断的兼并征伐。
藏文史料里对早期政权的描述上,有“二十五小邦、十二小邦和四十小邦”[1]的说法,虽然大多数的小邦都没有具体位置和君臣名称,但小邦数量的不断变化,也可以看出各地方势力的兼并从未停止。
在藏文史料《贤者喜宴》里,达日宁色是个成功的征服者,据说当时“三分之二的小邦均在他的统治之下,本巴王、吐谷浑王、昌格王、森巴王、象雄王均被征服。”
说实话,这段记载现在看起来,毫无疑问是过分溢美了,因为被提及名号的几个王之中,吐谷浑王和象雄王肯定没被征服。
吐谷浑王国在今天的青海省,吐蕃势力第一次进入青海是松赞干布主政时期,真正将吐谷浑纳入吐蕃版图的时候,松赞干布已故去了十多年,此时主政的是吐蕃第一权相禄东赞。
在达日宁色时期,雅砻河谷与吐谷浑之间还隔着森波(有学者认为森波就是苏毗),这是个盘踞在拉萨河流域的强大势力集团,实力未必逊于吐蕃。所以达日宁色的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伸到吐谷浑去。
位于阿里地区的象雄,也是一个势力强大的部落联盟,松赞干布出兵攻打吐谷浑时,象雄还曾出兵相助。象雄王国最终亡于松赞干布之手,时间是文成公主入藏后的第三年,也就是贞观18年(公元644年)。
另外,达日宁色的对外征伐也不是一直都顺风顺水,他也有踢上铁板的时候。
本教文献《雍仲苯教史》里就记载着,“在达日年塞征服十二小邦之时,曾与洛扎作战失败,被洛扎人投入狱中,苯教上师以神变之力,砍断木枷,从狱穴中将赞普救出。”[2]
洛扎县在山南地区的西南部,紧靠着中国与不丹的边境线,以前去洛扎县的道路非常难走,达日宁色在这里踢上了铁板也不算意外。
另外,洛扎县自古以来就是通向南方的交通要道,辖区内碉楼林立,现存的碉楼遗址有数百座之多,所以号称“千碉之乡”。
也就是在几年前吧,去洛扎县的公路还是条断头路,只能从东部进去,再从东部折返,往东去错那县、往北去措美县都不同公路。
如果想向北去措美县,要从大山里走一条特别惊险的单车道碎石路,会车极为头痛。
不过,我2019年10月再走的时候,穿越线已经全程拓宽铺上柏油了。这条路应该是新219国道西藏段的一部分,想想不过几年前,这条不到一百公里路,开车居然要走五个多小时,真是恍若隔世。
如果您去洛扎旅游,强烈推荐去参观一下碉楼遗址,尤其是杰顿珠宗遗址。不知道这几个字怎么写的,可以看音频下方的内容简介。
这座遗址位于洛扎县边巴乡杰麦村西南侧的悬崖上,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我们在藏区看到的碉楼,大多数都是主体建筑的附属品,建筑布局一般是在一栋大房子边上,竖几个像烟囱似的高塔,平时不用,有危险时才躲进去避难。
但杰顿珠宗的建筑却是借着山势绵延而上,各建筑单元的布置非常有机,而且城墙与碉楼相互衔接,形成了一个既满足生活需求,又强调强防御的建筑群落。
我个人认为杰顿珠宗遗址是西藏最美的碉楼建筑,特别值得推荐一下。
旅游景点介绍到此为止,我们接着回来说吐蕃。
等到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轮赞在位时,吐蕃的对外扩张依旧在持续,据说他骑着具有神通的宝马,领着两个大力士,击杀了一头有名字的
长角野牛,并修建了托巴城。
我个人觉得,这头有名字的长角野牛,应该理解为北方某个部落的首领,囊日轮赞干掉了他,并在他的属地修建城堡实施统治。
史料里还记载,囊日轮赞在征伐北方的路上,不小心将一块肉掉在地上,拿起来一吃,感觉味道比以前好了,于此发现了盐。
吐蕃从来没吃过盐,肯定是不符合逻辑的,只可能是以前没机会获取羌塘的湖盐。
我们都知道,西藏的羌塘盐湖众多,《隋书·女国传》称其“尤多盐,恒向天竺贩运,其利数倍”。
羌塘与山南的距离,就在今天看也不算近,吐蕃以前吃湖盐比较困难,直到囊日轮赞时期通过对北方的征服,才有机会弄到大量的羌塘湖盐吃,这应该比较符合逻辑。
至于史料里记载的,“囊日轮赞征服了汉人和突厥人,将十八头骡子驮的玉石运到了吐蕃”,[3]这和前面达日宁色的情况一样,都属于溢美之词,如果囊日轮赞有能力与汉人、突厥人掰腕子,那创建吐蕃王朝的伟业,就轮不到松赞干布了。
公允的说,囊日轮赞和达日宁色一身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为吐蕃王朝打基础,算是一个王朝的奠基人。
那这就有个问题了,父子二人连续不断的对外征伐,靠的是什么呢?
难道靠个人的武力值,一身左青龙右白虎的纹身,十三太保横练的功夫,挥舞着两把大砍刀,直接将对方首领砍翻在地?!
有这种想法的朋友,估计都是古惑仔电影看多了,您那是街头混混打架,不是国家之间的征伐。
国家之间的征服,靠的就是一个字——钱。
有钱就能养更多的军队、有钱就能用更好的装备、钱足够多,甚至能买别人帮着你捶对手。
提钱确实挺俗的,但就像那句话说的,“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不过当时西藏各小邦的货币可能也没统一,但不要紧,吐蕃手里有种和钱一样的硬通货——粮食。
咱们上期讲过,吐蕃是个农耕文明,是个披着游牧外衣的农耕文明。
说这话的基础就是,吐蕃的核心区一直都是以农耕为基础的区域。
要知道,种地靠的可不是个人努力,而是环境禀赋,没有合适的自然气候,想种地也没戏。
在石器时代的三国演义这期里咱们讲过,西藏地区最早的农耕出现了藏东的卡若遗址,距今五千年以前,就已开始种植小米,也就是“粟”。
距今4000年前,拉萨的曲贡遗址、昌果沟遗址就发现了大量的小米、小麦和大麦(青稞)。
由此可见,山南地区是西藏农耕文化的倡导者,因此才有“西藏第一块青稞田”的传说。
青稞作为一种耐寒、耐贫瘠早熟的农作物,全世界海拔最高的种植点也就在4500米左右,而阿里地区的平均海拔都在4500米。
所以生活在阿里的象雄兄弟们,就是想种地也只能选比较低的河谷地带,要么就是依托小环境因素。
目前阿里发现农耕遗址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沟谷里,再有就是本教神湖玛旁雍错附近。海拔太高的结果就是,象雄的粮食始终做不到自给自足。
《隋书》里“恒向天竺贩盐,其利数倍”,指的不是卖钱,而是换天竺的粮食,所以这条商业线路,也被称为“盐粮古道”。
另外,有了富裕的青稞就能用来酿酒,喝两口对人类来说可是种刚需,所以酒和盐一样,从来都是高附加值的商品。吐蕃作为青稞的主产区,自然也是酒的主产地。但与拥有盐的象雄不同,吐蕃的酒可以真正得聚敛国家财富,而象雄的盐换来的粮食,大多都被消耗了。
另外,所有靠种地过日子的民族,都有三个显而易见的特点——计划性、协作性和储备意识。
这是因为农业的本质是一种可预期的延时收益。
作为一种计划性要求很严的长期工作,农民必须在不同的季节,安排不同的田间劳动,整个计划严丝合缝的运作,最后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
而且,很多农业工程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就比如说开一条引水的渠道,不可能就浇2亩地吧。这种脑袋被驴踢的事儿不会有人做,计划开条水渠,至少要把周边几十亩,上百亩的地都考虑进去。
这里面就有一个如何协作,如何分配的问题了。
如果你对比农耕与游牧民族的特性,你会发现农耕民族都显得有点死性,没有游牧民族奔放热烈。这种死性,其实都是被经年累月,有计划性的生活压榨出来的。
再有一点就是储备意识,这对农耕民族来说,简直就是深入血脉的基因了。
就拿我家老太太来说,她从来不买成品的垃圾袋,在她看来买成品垃圾袋是种不可容忍的浪费行为。她收藏了各种容量的包装袋,洗干净卷好存放,需要时按容量拿出来用。每次我看到这情景,都不由得想到一句古话“破家值万贯”。
我相信中国不只有我家有这样的老太太。
上期咱们讲吐蕃王统传续的时候说过,吐蕃的政治制度与汉族的体系很类似。原因就在这里,吐蕃就是个农耕核心的文明,必然会走重视计划、讲究协作、强调储备的道路。
那它的政治制度和汉族相似,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吗?
不过说起来,农耕文明是个后发文明,有点像长跑选手,要是跟游牧民族比爆发力,那指定要被咣咣打脸。
所以西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落在了阿里地区的象雄,但随着农业稳定收益的加持,吐蕃不断点亮向上的技能点。
布德共杰时期,吐蕃就掌握了熬胶、烧碳、冶炼、二牛耕地和造桥的技能。等到达日宁色时期,畜牧业又飞速发展,出现了牦牛与黄牛的杂交种犏[piān]牛和骡子,储备牧草和饲料的定居畜牧业,在这时候也出现了。
到了囊日轮赞时期,山南已经统一度量器,升、斗、衡这些度量的统一,说明雅砻部落已经有足够的粮食用于交易,而雅砻部落能大规模的营建宫殿城堡,也说明吐蕃的经济实力后来居上,对象雄形成了碾压性的优势。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人口,稳定的农业收益和物资储备,可以支撑多生娃。当山南的兄弟们,埋头苦干咣咣得生娃,人口基数就成了一种难以匹敌的优势了。
有学者估算,囊日轮赞时期的吐蕃人口达到了20万的数量级,也就是大约有4到5万户。
而象雄有多少人呢?
唐史记载“羊同东西千余里,胜兵八九万”,按照军队八九万人计算,象雄人口在25至30万人。[5]但还有一个数据值得注意,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统计,阿里地区的常住人口只有12万人,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0.39个人。
我把数据罗列出来了,一千五六百年前象雄是不是能有二三十万人,大家自己考虑吧。至于有些资料上说,公元六百多年的时候,西藏人口有一千万,根本就是扯淡,现在全世界的藏族加一块都不到六百万,一千多年前怎么可能有一千万人口?
另外还有一个数据值得注意,就是人口密度,阿里地区面积是34万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不到0.4。山南地区的面积是不到8万平方公里,就算象雄和吐蕃有同样的人口数量,吐蕃国家动员能力也是象雄的4倍多。而实际上,农业定居人口的动员能力,远比游牧生态的动员能力要好得多。
以上这些优势,让吐蕃能攥成拳头,形成强大的打击能力,打趴下一个又一个对手,最终走上了王座。
当然了,这一切还都要等那个英明神武的人出现,不过也快了,属于他的辉煌时代终将来临。
下一期,咱们要把视线暂时从吐蕃身上挪开,看看阿里高原上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象雄。
参考书目:
[1]、《汉藏史集》_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
据说统治吐蕃地方的依次为玛桑九弟兄,二十五小邦、十二小邦、四十小邦。此后,有天神下降而为人主。
[2]、《再论吐蕃小邦制的演变及其外来影响》_杨铭;
[3]、《汉藏史集》_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
吐蕃主朗日伦赞曾征服汉人和突厥人,将娘氏、韦氏、农氏纳入统治之下,据说将十八头骡子驮的玉石运到吐蕃也是在这一时期。朗日伦赞时期还用红色黄牛的奶汁和修建了赤孜本都城堡。朗日伦赞还骑上穆德龙巴在札森定玛边得到的具有神通的宝马,领着名叫章·迎波和穆·本江仁波名大力士,杀死叫做蚌雅塔卡如仁的长角野牛,在北方修建了托巴城。在回来的路上,将野牛肉驮在马鞍上,因牛肉拖在地上发现了湖盐,在这以前,吐蕃除了很少一点岩盐以外,没有湖盐,这以后吐蕃就食用羌塘地方的湖盐。
[4]、《红史》_蔡巴·贡嘎多吉(著),东噶·洛桑赤列(校注),陈庆英、周润年(译);
这时赤脱囊赞蒙之子献开斗,造粮具以称粮油,贸易双方商议同意的价格,而在此以前藏地无贸易标准一升、一斗及秤,畜牧业经济中出现了蝙牛、骡子等杂交配种的牲畜。储备山草以备冬料的定居畜牧业也是这个时候出现了。
知识没有广泛传播。朗日伦赞时期还用红色黄牛的奶汁和泥,修建了赤孜本都城堡。朗日伦赞还骑上穆德龙巴在札森定玛措湖边得到的具有神通的宝马,领着名叫章·迎波和穆·本江仁波的两名大力士,杀死叫做蚌雅塔卡如仁的长角野牛,在一比方修建了托巴城。(1}})在回来的路上,将野牛肉驮在马鞍上,因牛肉拖在地上发现了湖盐,在这以前,吐蕃除了很少一点岩盐以外,没有湖盐,这以后吐蕃就食用羌塘地方的湖盐,在吐蕃出现了以六十粒青棵为重量单位的称量办法。朗日伦赞的陵墓建在顿
[5]、《藏族人口史考略》_王克;
据《唐会要》所载:“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八千里,胜兵八、九万,……贞观末为吐蕃所灭”。在公元634年到644年的十年中,蕃、羊两国时而联姻结好,时而投戎相战,直至“此王(松赞)之时,……发兵攻羊同之王,统其国政,羊同王李迷夏失其国,羊同一切部众,咸归部下收为编民”。
若以羊同“胜兵八、九万”计,起码有男性人口13至15万,其总人口约有25至30来万,加上吐蕃的上数,兼并羊同后的吐蕃人口,可能已达到90至100万上下。
洛扎的碉楼确实震撼,开车经过时十分诧异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居然会有如此规模的战争建筑,想想当年此地都盛况令人神往
白发布衣 回复 @1375466duse: 碉楼的盛宴啊
我好像听见一句 颜良古道?
白发布衣 回复 @鱻鱺鱹鱸鱷鱳鱵_iq: 盐粮古道,跟被二爷剁了那倒霉孩子没关系!
不光有音频,还有音频文字介绍
白发布衣 回复 @思深忧远: 其实我特别推荐看一下节目简历里的文字稿,有助于理解内容。
记得是叫墨尔多神山吧,嘉绒藏族的吉巴依藏寨?记不清啦
白发布衣 回复 @Liurex: 就是墨尔多神山
主播,我在山南,欢迎你下次来,西藏山南。。。联系我哟
白发布衣 回复 @飞阳造型张飞: 山南那老些人,我咋找着你呀,拿着张飞的照片找?!
第一遍听了个大概又重新来听突然听到一个喜欢收集各种容量垃圾袋的老太太,二听果然听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白发布衣 回复 @春暖花开呦吼: 哈哈哈
一遍遍來回的聽!好在是藏漂.有些地方知道.非常棒謝謝老師🙏㊗️您中秋快樂🥮2024.09.14。
白发布衣 回复 @冰hl: 中秋快乐
老布桑音特有磁性,内容引人入胜,方言具有时尚感,必须五星好评!
一共进藏两次通过主播绘声绘色的讲解好像有一种声临其境的感觉,,另外主播的声音和播讲风格特别像钟晓老师,简直就是一个人
白发布衣 回复 @听友453473522: 我确定不是一个人
讲得深听起来有味道,赞👍
白发布衣 回复 @观花举鼎: 那就按这个深度往下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