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90年史话㊴|外国政要中的参考“铁粉”

参考消息90年史话㊴|外国政要中的参考“铁粉”

00:00
03:10

1964年,在北京和平宾馆,一个名叫宋玛·奔舍那的老挝小朋友,偶然间发现了一份报纸。宋玛当即觉得这份报纸神秘有趣、内容丰富,让他大开眼界。但这些报纸归宾馆的其他客人所有,不能外借。于是,宋玛只能偷偷去读。这份报纸就是《参考消息》。

如今的宋玛已经成为老挝国会副主席。在这数十年里,只要有机会,宋玛都会找来《参考消息》读一读。然而,宋玛身在老挝,要读上一份纸质版《参考消息》并不容易。

在《参考消息》最近推出数字报后,宋玛高兴地给报社发来了感谢信:“我很荣幸成为《参考消息》数字报的第一批读者。现在起可以通过手机读到《参考消息》,有助于我更好地了解中国脉搏和全球局势。”

宋玛所在的奔舍那家族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老朋友。宋玛的父亲贵宁·奔舍那是推动老中两国建交的老挝杰出政治家、外交家。上世纪60年代,宋玛兄弟姐妹8人和母亲曾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就是在此期间,他们迷上了《参考消息》。宋玛的妹妹、现任老挝国家主席府部长开玛妮也已成为《参考消息》数字报读者。


回溯历史,不少外国政要都对“全球独一无二”的《参考消息》赞誉有加。比如1973年9月13日,周恩来总理在与来访的法国总统蓬皮杜会谈时,详细地介绍了《参考消息》,并送给客人一张当天的报纸,让蓬皮杜了解《参考消息》“转载各个通讯社与世界大问题有关、与中国问题有关的稿件”,是客观报道的。蓬皮杜听完后,对《参考消息》赞不绝口。

在中美关系破冰、基辛格秘密访华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也曾高度评价《参考消息》。据知情人士回忆,在叶海亚·汗1970年11月访华期间,细心的周恩来总理为了方便叶海亚·汗掌握国际形势,专门让工作人员为叶海亚·汗准备了“英文版《参考消息》”,上面都是“原汁原味”的外国通讯社播发的英文新闻。叶海亚·汗读后,连声夸奖说这个材料办得好,看了它,每天国际大事就清楚了。

海外学术界也十分关注《参考消息》。2020年6月16日,美国知名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两位专家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称“美国正在输掉对华信息战”,原因之一就在于美国没有像《参考消息》这样的、将外国新闻文章进行汇编的报纸。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