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庙 讲述/房友良

关帝庙 讲述/房友良

00:00
11:04

房友良,长春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研究员。

吉林省政协文史专员、吉林省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春市政协文史专员、长春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委员、长春市历史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

编著有《长春历史地图集》《长春街路图志》《长春旧影》《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春》等书。

在中国古代,一般人群聚集的地方,都建有文庙和武庙,文庙祭祀的是孔子,而武庙供奉的一般都是关羽。即使没有行政建制,也会有武庙,这代表了一种崇尚“忠义”的民间信仰。

  清代以来,随着中原地区山东、河北等地的人们闯关东来到东北,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也建起了关帝庙。在我们最初名字叫“宽城子”的地方,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就建立了朝阳寺,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关帝庙”,这比长春厅设治的1800年还早一年。

  清乾隆五十四年,这是我们可以查到,长春地方第一批移民的档案记载。经过多年的发展,宽城子的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迅速增加,到嘉庆元年(1796年),宽城子出荒立市,开始有了交易市场,主要是柴草交易市场和马匹交易市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也渐渐产生了对宗教的需求。朝阳县的了因和尚正是在这时候来到长春,开始了朝阳寺的建造。

  1799年,了因和尚携资来到宽城子建立了朝阳寺,这是长春市内已知的最早寺庙,这座寺庙也被人们称为“关帝庙”。据历史文献记载,长春关帝庙位于老城南门外的门边空地,了因和尚最初建的只是三间关帝殿和禅房五楹,以后陆续建了更多的禅房以及娘娘庙、狐仙堂、玉皇大帝庙、魁星楼等。

  1904年,住持静尘又建了关帝享殿三楹及各配殿。朝阳寺的各个庙堂,按常规来讲,都应该单独建庙,但也可能是当时早期的长春移民正处于创业期,没有那么多有钱的商民进行资助,但民间又有需要,所以就将很多庙宇都建在一起,成为一个合祠。其中因为关帝庙建立最早,是主建筑,且香火最盛,百姓遂将朝阳寺俗称为“关帝庙”,老长春人和当时的报纸也亲切地称其为“老爷庙”。

  1930年出版的《满洲建筑杂志》第二期,详细绘制了关帝庙的平面图,当时的关帝庙坐北朝南,呈长方状的五边形,南北长近80米,东西宽30-42米。正门前是一片开阔的空地。大门两侧是一对石狮和高大的旗杆,进入大门后,正对的主建筑就是关帝庙正殿,它和娘娘庙位于南北主轴线上。关帝殿的东边偏南是钟楼;东偏北有座砖砌二层四角形楼阁,这是寺庙的最高建筑——玉皇阁,关帝庙的北面是娘娘庙。娘娘庙两侧,西侧是祖师殿,东侧是狐仙庙和老君堂。在老君堂等建筑的后面,关帝庙的东北角,还有一个二层斗拱式楼阁,就是伊通河沿岸的魁星楼。朝阳寺的建筑群落规模庞大,气势恢宏,是长春第一大庙。

  作为长春第一大庙,关帝庙香火历来极为旺盛。每年二月和八月的第一个戊日,是一年中祭祀关羽的庙会日。每当庙会日,这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聚到这里。

  所有集会中最热闹的时间是农历四月的初八、十八、二十八均有庙会,尤其是四月十八日这一天,“必开香火大会”,“无论男女老幼”皆赴南关之关帝庙、娘娘庙进香。当时的报纸记载,每到这一天,“城乡妇女及各色杂人”,都涌向这里,由此可见,女性在庙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她们并不是来给祭拜关公,而是到娘娘庙来进香的。关帝庙的这种热闹的景象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

  民国建立后,整个中国“开始崇敬先贤、模范军人,倡导右武”,开始了以国家的名义,对武将的祭祀活动,也开始了春秋二祭。各地的军事长官开始“关岳合祀典礼”,因为关帝是武圣人,所有礼仪都与祭孔时相同。鉴于长春并没有岳庙,军人就略加变通,在关帝大殿里加了块岳飞的木主(牌位);还仿照大成殿中的格式,在关帝大殿的东西两侧,放上了东汉末年以后主要朝代的二十四员武将牌位作为配享,如三国时的张飞、赵云,唐代开国大将李靖,收复东北的明代大将冯胜等,都是开疆扩土、保国卫国、战功赫赫,并在民间有着重大的声望和影响的武将。

  祭祀武将,主角非军事长官莫属。驻长的最高军事长官就是吉长镇守使,所以历年都由其主祭。长春市档案馆珍藏的档案中有一卷,是民国四年(1915),吉长道公署为关岳合祀典礼等事,与吉林省公署往来文书,其中可见《与祭陪祭官员阶级服制清单》、《合祀关岳典祭官员衔名单》、《合祀关岳礼节单》,透过这些详尽的描述,可以窥探出当年的礼仪盛典。《盛京时报》曾记载了1920431日长春的“春戊祭祀关岳”,当时的吉长镇守使为李桂林。这一天,“凡在城文武官长,及各士绅诣南关老爷庙行礼,礼节犹是三跪九叩”。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祭祀的重视。对于关帝庙的祭祀,到了伪满洲国时期,仍在实施。自1932年开始,伪满洲国还将每年的仲春及仲秋的上戊日,定为法定国家祭日,并上升到“国家”的高度,由伪满洲国军政部大臣作为主祭官主持祭祀活动。

  正如中国的许多庙宇古刹的命运一样,繁荣的香火背后则是巨大的隐患。1922年农历418日,这是关帝庙中最盛大的日子,这一年格外繁华兴隆,香客往来“较昔年尤盛”。关帝大殿内过多的香火在晚上十点钟的时候竟死灰复燃,蔓延起火。虽然主持静尘和尚及早警觉,“招呼多人,并消防队水会等前往扑救”,但为时已晚,将一座辉煌壮观的关帝大殿,焚烧殆尽。

  鉴于寺院的影响,重建被大火烧毁的殿堂是朝阳寺的选择。但这时的朝阳寺财政非常困窘,除了募捐,寺院主持还以庙基契照抵押,来筹集重建的款项。1923年,重新复修,于是关帝大殿又得以“光彩重现。”经此劫难后,关帝庙的香火仍旧旺盛。这座庙宇的历史,及此次焚毁和重修的过程,后被刻录于一个高二米、宽不足一米的青色豆绿石碑上,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1948年,长春解放时,因时局动荡,关帝庙也全部闲置,直到1951年,妙真和尚出任寺庙住持,其他僧人陆续返回寺院,关帝庙又重燃香火。195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朝霞》的镜头里,还可以看到关帝庙的全貌。

  “文革”期间,关帝庙的僧人被遣散,建筑物陆续被拆毁,关公像被推倒,寺庙房舍被改建为“文革小学”,就是后来的南关大桥小学,寺庙遭到了彻底破坏拆毁,基本没有了原来的模样。

  改革开放后,被毁坏的庙宇遗址一直荒废,地面散落着一些圆鼓形的柱角石、长条的旗杆石,以及1923年再修关帝大殿时的庙碑。僧人的舍利子由于埋藏在庙宇的地下,得到了保存。

  亚太大街开通后,关帝庙旧址盖起了鳞次栉比的高层住宅楼,关帝庙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风采了,但人们还是在原地修了座关羽像,也算是给老长春一个念想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