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见证革命历史的藤篓

【07】见证革命历史的藤篓

00:00
06:17

见证革命历史的藤篓

武昌都府堤20号陈潭秋烈士纪念馆的二楼陈列展厅,陈展着一件藤篓,外形为蚌壳形,底部为长方形,上部开一长口,类似提篮。这件简朴不起眼的藤篓,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陈潭秋与其夫人徐全直于1925年春结婚后,在武昌高师附小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时,用于共同存放文书及衣服所用。

陈潭秋(1896-1943),名澄,字立先,号潭秋,湖北黄冈陈策楼人。1920年和董必武、刘伯垂等创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与董必武作为湖北代表参加中共一大,历任中共第五、六届候补中央委员。

武昌都府堤20号原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附小就是陈潭秋早期革命活动旧址。1922年春,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成立后,陈潭秋即辞去武汉中学、共进中学等教职,来到武昌高师附小,担任五年级老师,教授国文和历史。1922年春至1923年5月、1924年夏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止,陈潭秋偕夫人徐全直就住在这里,以教书作掩护,以学校为据点开展革命活动。正如董必武1938年撰文所称:武昌高师附小一度成为湖北革命运动的指挥机关。

教书期间,陈潭秋一方面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五四运动的进步思想,指导他们阅读《新青年》和《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提高其思想觉悟,在学生中发展社会主义青年,锻炼培养了一批革命所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党的组织,领导革命活动,参与领导了轰动一进的湖北女师学潮和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北伐军围困武昌城时,陈潭秋在城内秘密组织群众策应,为北伐军最终攻克武昌奠定基础。在陈潭秋等的领导下,武昌高师附小一度成为湖北革命的指挥机关,为中共领导的湖北早期革命活动作出了杰出贡献。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在董必武的支持下,在北路高等小学堂校址创办了著名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及家人也随之搬进了高师附小对面具有典型晚清风格的民宅里。此处即为现在的毛泽东旧居纪念馆。这里也一度成为中共中央农委机关的所在地。无论是农讲所在此扎根,还是毛泽东在这里安家,这一切并非偶然:正是由于陈潭秋等一批革命者在此多年耕耘和培育,才使得都府堤这条仅数百米的僻静小巷,成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红色圣土。

江城夏日多雨且酷暑炎炎,藤条吸湿吸热,自然透气,透过藤篓仿佛看到了当年陈潭秋在武汉进行革命工作时取放文书时的场景。作为陈潭秋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见证,这一藤篓为研究陈潭秋的生平、事迹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是由陈潭秋与徐全直的女儿徐慈君捐赠给陈潭秋纪念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