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杀慕尼黑》——不必怀念,永远相信,时刻铭记[向晚][2021-09-14]

《绝杀慕尼黑》——不必怀念,永远相信,时刻铭记[向晚][2021-09-14]

00:00
20:40

编辑:杨海

播音:子晗


苏联女解说员:距离全场结束,再打最后3秒,还剩最后三秒……显示屏调整完毕,队员们各就各位,,现在的比分是49:50,美国队只领先苏联队一分……比赛重新开始……)




加兰任:美国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最好是输给我们,对美国人来说,输给我们,算不上丢人。


巴什金有点胸闷,他知道他的这位老战友加兰任一向有些口无遮拦,但他依旧选择用自己的仕途来担保他做国家队主教练,可就在刚才,他在公开记者会上如此信心满满地向全世界宣告说,明年的慕尼黑奥运会,苏联篮球队将从正面击溃美国篮球队。他忧心忡忡地抿了一口酒,看着似乎完全没有认清情况严重性的加兰任,不知该如何开口。




办公室里,苏联体育局的领导更是心急如焚,没有任何事前沟通,新教练刚上任就大言不惭地向全世界宣布要挑战36年不败的美国篮球。能打败一半美国篮球队的,只有另一半美国篮球队,这不是什么玩笑话。在如此敏感的时间节点,拿国家荣誉去进行一场九死一生的豪赌,就连一向自视甚高的球员们都觉得这个新教练真是疯了。


毫无斗志的领导,百战百胜的对手,铺天盖地的嘘声,和他们口子疯子一般的新教练。情况还能再糟一点吗。当然可以,球队里,别洛夫桀骜难驯,扎尓高度近视,萨沙的心脏更是不知道能不能撑过一年,队长保卢斯卡斯竟然还在暗中策划着叛逃。


这样的球队,不要说战胜对手了,能不能让他们上场比赛都是一个未知数。所有人都是这么想的,一年前。


可如今,他们就站着慕尼黑乌迪谢迪麦雅大厅球场上,加兰任花大力气从国外拿到了隐形眼镜给扎尓,又用本要给自己儿子出国手术的钱给萨沙治病,还压下了情报组织对保卢斯卡斯的调查,如此将心比心,队员们从未想过他们有朝一日能如此坚定地信任着彼此,成为真正的兄弟,不,我们其实一直都是兄弟,只是现在才发现。




最后三秒,苏联队依旧领先一分,但美国队还有两次罚球的机会。


球场静寂,明明空气都要凝固住的球场,却仿佛有一缕轻风抚过球网,两罚两中,全场欢呼,美国队反超一分,美国解说员激情咆哮:三秒之后,美国队就将再次夺得奥运会金牌。


三秒钟很短,能做什么?没有任何悬念,哨响,球停,金牌,极限翻盘,美国人,沸腾了,今天,他们将继续延续奥运会的不败传说。


但是整个比赛最具争议也是最戏剧性的一幕就此出现了。


就在刚才的最后三秒,加兰任选择暂停,但是当时混乱的现场状况导致裁判台没有注意到这个关键信息。裁判得到申述后,经过检查,比赛又再度回到了最后三秒钟,苏联队重新获得了这三秒钟,加兰任有了重新布置战术的机会。


又是三秒钟,三秒种很短,能做什么?一次传球,半场远投,但不是悦耳的风抚过球网的轻柔,而是一声篮筐发出的闷响,球被狠狠弹开,哨响,同样的三秒钟,没有绝杀,没有奇迹,一切都没有改变,其实世间并没有什么逆天改命,不是吗?


当然,不是,苏联领队敏锐地发现计时器显示出了问题,刚才的三秒,实际只有一秒。重新进行最后三秒钟,这是唯一的机会,可再来一次三秒钟又能改变什么呢?比赛似乎依旧没有悬念 三秒钟逆转比赛,这本就不该是是属于人间的奇迹,而应当是一种馈赠,就仿佛冥冥之中,有谁偷偷改动了天平两端的筹码,于是,命运女神对心怀激昂者,报以微笑……




苏联女解说员:苏联队投进了决定胜负的一球,我们是冠军!我们是奥运会冠军!


《绝杀慕尼黑》是由安东·梅格迪契夫执导的传记类剧情电影,主要讲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苏联篮球队在男篮决赛中一举逆袭美国队,打破了美国篮球队奥运会历史上36年不败金身的故事。




作为一部俄罗斯主旋律电影,它创下了30亿卢布的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记录。而令人相当意外的是,作为主旋律电影,《绝杀慕尼黑》在海外也引起了相当的讨论热度,换句话说,民族情绪的宣泄其实并不是这部电影能够如此轰动的根本原因,能够感染海外观众的,应该是一种更为普世的价值情感。


电影以前苏联篮球运动员谢尔盖·别洛夫的回忆录《向上》为基础进行改编,整部电影几乎一半的篇幅都用来还原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比赛的每一粒得分,电影都做了相当程度的还原。而电影最后的那段长镜头,更是因为几近一比一的还原程度与相当惊艳的蒙太奇剪辑,载入了世界影史。








可以说,导演非常清楚电影的看点并不是冗杂的各色人物介绍与剪不断理还乱的恩爱情仇,而是最纯粹的体育,最直接的竞技。


因此,奥运会之前的剧情,导演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压缩,影片第一分钟就点出了电影明暗两条线索与矛盾点:“苏联篮球队换帅”与“加兰任急需带儿子出国手术”,而这两条线索虽然没有特别直接的交集,但实际上却相互支撑,相互联系,让整部电影的剧情高潮低谷错布,气氛频繁起伏,为后面的比赛造足了声势。


而后半段的比赛,导演大量使用慢镜头和消音处理,好似将比赛的紧张气氛揉进了观众口中凝固的空气中,肌肉与汗水的直接碰撞,多视角的来回切换,仿佛将所有人的颤抖心弦连结在一起,视觉盛宴,自此显现。


而在明暗两线牵动的剧情中,随着明线我们看到是,一个疯子一般的教练,一支军心涣散的球队,面对几十年来从无败绩的强大对手,自断后路,缔造奇迹,最终逆袭成为黑马。从这个角度看,这绝对是一个相当热血,相当燃的故事题材,当然,也稍显单薄。


所以导演非常巧妙地安排了暗线,从这条线索延伸出去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从开始的父子之间,到后面的球员与教练之间,这种人文关怀成功融入到了激烈的体育竞技中,既增添了电影主题的层次感,也在情感表达上超越了一般的民族情绪宣泄,因而,电影中,我们既会为苏联队的迎难而上,成功逆袭而激动,也会为教练与球员间从不合到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而感怀。


可以说,超越民族情绪宣泄,而将电影主题上升为体育精神与人文关怀这类普世价值,是《绝杀慕尼黑》能够成功的关键点,但也是电影饱受诟病的点。


确然,我们总说要将球场交给球员,让体育的归体育,政治的归政治,似乎体育与政治天生不合。但即便我们将球场交给球员,也只会发现,奥运会,又何止于球场。任何年代,奥运会都是另一形式的综合国力较量,是战争以外的战争。


赛场上的胜负,不仅取决于个人的拼搏努力,更重要的是运动员的背后,他的国家为他提供的一切保障。现代体育竞技,与其说是运动,倒不如说是一种需要现代化与工业化支持的产业,从人才选拔体系到科技研发力量,从训练配套设施到竞技数据分析,都是赛场外的比拼。甚至有的时候,金牌的归属还需要国家力量的直接干预。


电影中的那场决赛就是最佳的例子,由于几次重赛争议太大,FIBA内部的五位高管在比赛当晚对结果重新进行了投票,最后3:2,维持了原判,苏联队自此彻底确定了金牌。而耐人寻味的是,这三位苏联队的支持者分别来自古巴,波兰和匈牙利,当时都属于苏联阵营。


而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美剧《切尔诺贝利》,《绝杀慕尼黑》中,对前苏联的描写,有着相当程度的颠倒黑白,让人能够非常明显地看到当代俄罗斯对待前苏联的矛盾态度:既享受继承自苏联的荣耀,又唾弃浸染自苏联的色彩。


因此,影片用了相当多的细节来抹黑苏联的体制,比如加兰任的儿子必须出国手术是因为对苏联医疗体系与能力的不放心,但实际上,这一段纯属子虚乌有,苏联的医疗体系与能力在当时几乎是傲视群雄的地位;影片中,球员扎尔因为高度近视发挥不佳,加兰任只得从国外找来隐形眼镜,然而历史上,这位球员的原型近视不算严重,且坚持裸眼打球,苏联更是早在60年代就已经开始推广隐形眼镜技术了,西方反而是后来者;电影里,球队队长保卢斯卡斯因为是立陶宛人,执意想要脱离球队,电影是打算以此讽刺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压迫。可保卢斯卡斯的原型即便在苏联解体后,依旧坚持在莫斯科的球场上教小孩打球,以此听听俄语,怀念他的苏维埃岁月……


也就是说,整部电影并没有实事求是的承认苏联体育领先于美国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体育体制的先进和综合国力的强大,而是一味地强调反苏体制的个人奋斗与外国优越的社会体系。这也无怪乎在俄罗斯,《绝杀慕尼黑》虽然创造了票房史上的新高,但是却没有得到事件亲历者的认可。甚至作为影片主人公原型的教练和一部分球员还把电影的编导以“严重歪曲丑化历史,伤害了亲历者的感情”为名告上了法庭。俄罗斯亲历过苏联时代的爱国学者也对这部影片非常反感,认为其纯属是打着“回顾苏联辉煌历史”的旗号抹黑苏联和社会主义,堪称是“最危险的影片”。






回过头来再看电影表现出的微妙态度,很难不让人想起苏联解体时,权贵寡头们在阿芙乐尔号上夜夜笙歌,重新骑在人民头上,功勋老兵们却在饥寒交迫下贱卖功勋奖章,被国家当成累赘无情抛弃。与苏联近乎同一年出生的阿赫罗梅耶夫元帅,曾发誓要守护这个国家到最后一刻,却不忍亲眼目睹这抹红色理想的破灭而选择了自杀。可下葬后,他的棺椁被强行掘开,墓中的功勋章与元帅服不翼而飞,盗窃罪至今未能找到。






普京曾说,谁不怀念苏联,谁就是没有良心;谁若是想回到苏联时代,谁就是没脑子。其实,我们所怀念的,是苏维埃,是那个不含任何民族,地理,宗教色彩的名词,是那个没有压迫致力于,解放全人类的理想国度。至于那个在冷战中沉沦,大谈大国沙文主义,在腐败中堕落,在修正中腐朽的苏联,其早已忘记了当初诞生的意义,不过是一个咄咄逼人的沙俄帝国。


有这样一个国家,它曾在十四国的干涉下顽强生存,在一百九十个纳粹师的枪林弹雨中屹立不倒,却在最后败给了谎言与欺骗。它诞生于人世间最崇高的信仰,破朽于人世间最低劣的欲望,苏联倒下了,也应该倒下,也必须倒下,克里姆林宫顶飘扬了半个多世纪的红旗已然降下,但那抹红色却从未消失,他在莫斯科,在华盛顿,在新德里,在伦敦,在巴黎,在北京,他在火与铁的工厂里,在破旧肮脏的贫民窟中,在农民的皱纹上,在人民所垒筑的繁华下,在每一个信仰星空者的眼眸中,他在等待,也必将归来!


遗忘历史等于背叛,虽然不必怀念,但我永远相信,也时刻铭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亓柒啦

    太好听了太好听了太好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