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布鲁诺也表示了这一意见:“在这世上,那些想过神圣生活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过:噢,那我就要到远方去,到野外居住。”波斯诗人萨迪说:“从此以后,我们告别了人群,选择了独处之路,因为安全属于独处的人。”他描述自己说:“我厌恶我的那些大马士革的朋友,我在耶路撒冷附近的沙漠隐居,寻求与动物为伴。”一句话,所有普罗米修斯用更好的泥土塑造出来的人都表达了相同的见解。这类优异、突出的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共通之处只存在于人性中的最丑陋、最低级,亦即最庸俗、最渺小的成分;后一类人拉帮结伙组成了群体,他们由于自己没有能力登攀到前者的高度,所以也就别无选择,只能把优秀的人们拉到自己的水平。这是他们最渴望做的事情。试问,与这些人的交往又能得到什么喜悦和乐趣呢?因此,尊贵的气质情感才能孕育出对孤独的喜爱。无赖都是喜欢交际的;他们的确可怜。相比之下,一个人的高贵本性正好反映在这个人无法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乐趣,他宁愿孤独一人,而无意与他人为伴。然后,随着岁月的增加,他会得出这样的见解: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
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这话说出来虽然让人不舒服,但安吉奴斯——尽管他有着基督徒的爱意和温柔——还是不得不这样说:
孤独是困苦的;但可不要变得庸俗;因为这样,你就会发现到处都是一片沙漠。
对于具有伟大心灵的人来说——他们都是人类的真正导师——不喜欢与他人频繁交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这和校长、教育家不会愿意与吵闹、喊叫的孩子们一齐游戏、玩耍是同一样的道理。这些人来到这个世上的任务就是引导人类跨越谬误的海洋,从而进入真理的福地。他们把人类从粗野和庸俗的黑暗深渊中拉上来,把他们提升至文明和教化的光明之中。
当然,他们必须生活在世俗男女当中,但却又不曾真正地属于这些俗人。从早年起他们就已经感觉到自己明显与他人有别,但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才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他们与大众本来就有精神上的分离,现在,他们刻意再辅之以身体上的分离;任何人都不可以靠近他们,除非这些人并不属于泛泛的平庸之辈。
由此可知,对孤独的喜爱并不是一个原初的欲望,它不是直接形成的,而是以间接的方式、主要是在具有高贵精神思想的人们那里逐渐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免不了要降服那天然的、希望与人发生接触的愿望,还要不时地抗拒魔鬼靡菲斯特的悄声的建议:
停止抚慰你那苦痛吧,它像一只恶鹰吞噬着你的胸口!
最糟糕的人群都会让你感觉到你只是人类中的一员而已。
——《浮士德》
喜欢独处的人,象树;热衷交际的人,象藤。
深山老树__梧桐 回复 @听友65262450: 精辟👍
我喜歡獨处,是因為我天性善良,处处为對方着想。這樣的結果多換來對方得寸進尺,升米恩,給他們斗米,反成仇了。我懶得費那麼多心机,所以選擇独处。謝謝主播。
日出东山0 回复 @长安李桦: 我不懂
喜欢独处,在世俗社会里会被认为消极。而世俗观念,有很多在喜欢独处的人眼中也不能被接受。这部书,适合喜欢独处的人来听,是喜欢独处的人心中的声音。
有些迷惑,人的快乐是需要分享的 群居动物怎么可能不社交?
江涵余音 回复 @文兮_pi: 如果你社交的对象比你有学识,社交对你有提升,这样的社交就有价值。除此之外的其他社交太多,没多大价值,就真的很浪费时间了,不如自己独处,利用独处的时间看书学习,达到提升思想内涵的目的,看书学习也是一种交往,而且是有价值的交往。
不厚黑的人社交基本是吃亏的
越长大越觉得身边很多不喜欢的人、
非常認同你說的,因為我們是同類人。不擅長心機的人在與人交往中確實挺吃虧的,受傷多了就變得越來越喜歡獨處。一個人,簡單而快樂。
IquietI 回复 @江涵余音: 这个不对哦,我喜欢有心机的人,但我依然喜欢独处,世界上没有善恶,只要思想境界层次高的人,不管是善还是恶都值得交往
抛开当时历史的各种因素、叔本华是在所有西方哲学家中、是个屈指可数的天才哲学家!
超凡的思维是不会与凡夫俗子共存的
独处和群居缺一不可,独处时聆听自己心声,群居时聆听他人心声,反思自我。生活本是一个矛盾体,学会正确看待周遭一切。
哥友友 回复 @愿做暖阳: 回答评论的评论,客观公正,少有的良心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