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 我有什么?简历和面试的前提:以企业视角梳理自己的价值

第3集 我有什么?简历和面试的前提:以企业视角梳理自己的价值

00:00
12:12


00:20 用企业的视角梳理、用企业的语言表达个人价值

    ● 企业考察人才的4个方面(能力、经验、核心理解(人脉资源)、品质即个人经验梳理的依据

    ● “8板斧”个人经验陈述法

08:20 企业看待职场新人和成熟职场人的差别


上一集我们给大家介绍了,合适的工作的3个原则,我擅长、我喜欢、市场需求,在明确自己要什么以及适合自己的工作是什么之后,就是第二步,看看我有什么?我们要以对方的视角来梳理自己的价值,目的是在简历环节准确的告诉对方,为什么你要聘用我。


价值的表述方法是有讲究的,可能你说了半天HR一句都没听进去,也可能你三言两语HR就认为你很合适。


我们对谁说话,就得用谁的框架,就是用你的话说我想说的内容。要向企业展示自己,就得知道企业想了解什么,企业的语言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从企业方看候选人的角度,提供一个思考框架,帮助大家梳理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这个部分,是后面写简历和面试的关键


企业聘用人才,主要看四个方面:


1.经验:有相关产品或项目的成功经验,如果是应届生,会看实习经验


2.能力:有能力把成功经验迁移过来并优化,如果是应届生,就要看能力+潜质


3.心理:通过经验,积累了哪些认知和理解


品质:成就职场的软性素质


这个框架,其实就是企业岗位职责说明,也叫JD的框架,任何一个公司的岗位说明,都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去拆解,我们也就能从企业那些动不动几十条,几百字的岗位说明中,找到TA们的核心诉求。而且如果岗位JD里没有这些信息,我们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无论是在熟人关系,还是在面试中,来补足这个信息。


首先来看经验。啥叫经验,就是我干过啥。比如我开发过产品,卖过课程,服务过学生,组织过招生活动等等


经验梳理有个5要素:


1.载体:经验哪来的,要有个载体,就是具体的项目或者产品或者活动。


2.阶段性:产品或项目是0-1,1-10,10-100,阶段性不同,能力的侧重就不同。


3.角色:你是总负责人、骨干、普通参与者,角色不同,积累的经验的侧重但就不同。


除了这三点之外,还有两个描述。一个是定性描述: 做了什么,不要写流水账,而是要把关键行为列举出来;一个是定量描述: 做的事情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也就是做的怎么样。


比如: 我曾作为产品经理,带领5人团队,从0-1,做了一款用户量10万,年营收200万的社交app,用户第二年增长率达到30%。


这里强调一下,定量描述,也就是成果直接体现个人能力,也是我们的价值差异化的体现,一定要写清。不写成果,是很多同学简历石沉大海的重要原因。


如果是确实没做出啥成绩,这种情况简历被筛选掉也情有可原,如果是做出成绩但不写,给企业最直接印象就是,其实没做出什么成绩。有


成绩又不写,那就是不会沟通,沟通有问题,那不行,于是简历被刷掉了,你说冤枉不冤枉


b. 能力:办成一件事需要的本领。

比如0-1产品开发能力, 20人团队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谈判能力等。


能力之外我们再加一条:c.核心理解。

指的是对工作涉及的关键层面的认知:包括对客户、对产品、对岗位、对公司、对行业和竞争对手之类的,比如对一线城市K12学生需求的理解、对社交形态产品的理解、对代理商的理解等等;


这里我们特别说一下人脉资源这个事情;我见过很多体制内出来的人才,想回头做政府的生意,你发现原来和你称兄道弟的大哥对你依然客客气气,但对你销售的产品并不买账。


所以,认识对方本身,过去有点交情,不能算是真正的资源,你对对方的理解才是资源。


你从A公司到B公司,产品换了,想卖给你之前的客户,也就是所谓的人脉,销售的关键其实不是你和对方建立了关系,有交情,而是你对TA的需求有了解,知道TA的痛点,知道TA的思维方式,知道如何为对方创造价值,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把它归类在了核心理解里。


d.品质


包括责任心、忠诚、诚实守信这类与生俱来的品质。品质放在最后一个说,并不代表不重要,其实是最重要的,但品质是没有办法通过写在简历或者面试时候聊两句来表达,而是在你为人处世以及日后和大家的朝夕相处中,体现出来的。


这也是招聘过程中最难的环节,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日久见人心,经历了事情才能看到这些品质。企业观察人才是这样,人才观察企业也是这样。我们去看教育行业这么多年发生了多少入职时皆大欢喜,离开时对簿公堂,离职人员偷窃企业机密、企业欠薪、老板跑路这样的事情。


所以作为求职者,我们能做的一方面是擦亮眼睛考察企业和老板的品质,尽量把风险控制在入职之前,一方面也严于律己,做品质层面的自我提升。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4方面框架,我们拿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人物举个例子,谁呢?就是孙悟空。下面我们帮大师兄梳理一下西天取经的核心价值。


1.载体:西天取经项目

2.角色:执行总经理(唐僧之下,猪八戒和沙僧之上)

3.用户:政府(取经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唐朝政府采购项目)

4.阶段性:0-1的完整取经过程

5.关键动作(岗位核心使命):降妖除魔,为唐僧取得真经保驾护航

6.关键结果:跋涉10万8千里路,历经9981难,打怪近30组,取经600+部,受封斗战胜佛

7.核心能力:妖怪的识别和降服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搞不定的事情,能借众神外力搞定,),团队管理能力等

8.核心理解:对取经完整过程的理解,对妖怪的理解(有各种诉求,吃唐僧的、嫁唐僧的,背后各种神仙老板)、对员工差异化管理的理解(八戒总惦记着回高老庄,沙僧没主意,师父有时也犯糊涂,关键时刻的都得靠大师兄)


不同的岗位,我们的表述要有取舍。沟通不是信息的堆砌,想要精准,就得有取舍。比如;对取经类的岗位来说,尽管孙悟空还有其TA经验,比如大一点的像大闹天宫,小一点的像悬丝诊脉之类的,但不相关的就一概不提。


2.这里说一下企业看职场小白和成熟职场人的差别:主要是能力和经验的可迁移性。


职场初期,大家经验少,企业的期待不是大家过去有多么辉煌的经历和业绩,因为确实没有多少,而是未来有多少培养的潜质。


大家虽然有实习经历,但做的主要也是基础性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内容其实不是企业最看重的。因此,向企业证明我们好学、勤奋、爱思考、爱沟通、有培养前途是最重要的几个点。简历的书写就要侧重于这方面。


越往职场后期发展,企业就越看重职场人的经验和能力的可迁移性。企业核心诉求是,你在别的公司的成功经验,能否在我们这复制,最好还能放大。


为什么看中能力的可迁移性,因为这个能力是非常稀缺的。


公司环境变了,客户变了,同事变了,老板变了,市场环境可能也变了,我在A公司取得了成绩,去了B公司可能完全不行。我们见过不少高管空降失败的案例,有些是因为没法适应公司的新环境,有些是因为没有带来在前公司的成功,满足不了企业的预期。


很多成功人士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是运气好,一方面确实是人家谦虚,作出了成绩也不骄傲,另一方面说的也是大实话,很多人的成功,真的是因为碰巧作对了应该做的事情。因为付出同等努力的人也不少,但成功的人要少很多。


我们观察发现,大家对成功原因的总结普遍是有局限的,也就是说,你以为让你成功的原因,并不一定准确,因为你忽略了一些你已经具备但别人不具备,但是在成功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比如,我们见到不少大平台出来的人,比如像新东方这样的老牌教育公司,TA们进入一家创业公司,创业公司也开了很高的价钱,但去了之后发现原来得心应手的市场、招生、销售、运营策略,在新公司行不通,然后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背后的原因就是,大平台对个人的赋能往往是超过我们自己想象的,很多人觉得我在新东方能做1个亿,我出来起码得做5000万,运气好也许能做2个亿,结果发现连一百万都做不了。


只有那些真正摸清了影响业绩达成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的人,才能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把过往的经验复制到新的公司并发扬光大。


所以,职场人的一个重要使命是,真正把自己的工作吃透,做到知其然及其所以然。很多人觉得我懂了,其实就是一瓶不响,半瓶晃荡的状态,所以,我们才要把职场中做的最优秀的人才的方法提炼出来,分享给大家,我们一起见贤思齐。


又到了最后的复习时间了,总结一下,大家一起回忆,我们今天讲的内容,这一期我们和大家探讨了以企业视角梳理自己价值的框架:


1.经验;2.能力;3.核心理解;4.品质


知道了自己要什么,知道了自己的价值,下一步,我们要深入了解企业和岗位的情况和需求,然后找到合适自己的目标企业和岗位。这就是我们接下来几期要和大家探讨的了解企业、岗位要做什么、怎么做的部分。


我们下期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