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讲堂|李保国——把农民变成我,把我变成农民的大学教授

未来讲堂|李保国——把农民变成我,把我变成农民的大学教授

00:00
06:57

他们从历史中走来,

我们在故事里相遇,

理想信念高于天,

红色精神光耀未来。

  李保国,1958年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81年,李保国在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前身)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他便和同事们一起扎进太行山,搞起了山区开发研究。

  太行山区最不缺的就是大石头,最缺的就是土地。在河北省邢台市前南峪村,看着一座座“石头山”,李保国来了“杠头”劲儿。他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壑壑,认为爆破整地在改善土质方面大有可为。

  李保国经常起早贪黑,钻沟爬岭,为了研究他的课题,越是刮风下雨越上山。他自己这样做,要求他的学生也这样做。老百姓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土加厚了,水留住了,树木的成活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90%。在此基础上,李保国开始引导农民种板栗。几年下来,前南峪不仅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一开始,村民对现代农业科技并不认账。村支书杨双牛还劝大伙说:“赔了村里出钱!”结果却被李保国制止了,他说:“大家是在怀疑我的技术,这个钱我来出!”于是他主动掏出了5万元科研费。

  从前南峪村开始,李保国就把“家”安在了太行山区。为了帮助邢台市岗底村百姓致富,李保国潜心研究出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仅苹果种植这一项,村民人均年收入就从不足百元达到3万多元。

  “是共产党员,我就要为人民服务;是教师,我就要为学生服务。”这是李保国的口头禅,也是他教学工作的真实写照。为了能让学生们更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李保国把大批学生“赶”到田间地头去。

  他常说:“搞科研就要像农民种地一样,春播秋收,脚踏实地。扎不进泥土地,就长不成栋梁材。”

  在他的手机里有900多个号码,近一半都是果农朋友的手机号。面对大家提出的请求,他几乎从不拒绝。遇上电话中不能说清楚的问题,就一定会抽出时间亲自开车跑一趟。一年200多天,超过4万公里的行程,全是辗转各地村镇跑出来的。一台越野车几乎成了李保国流动的家。

  长期的科研工作,大量的科研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李保国最了解学科的前沿、农村的需要、果农的期盼。他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及时更新在教材和授课中。

  30多年间,李保国的足迹踏遍太行山区,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三四十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庄上百个,受益群众10万多人。他淡泊名利、坦荡无私,不图回报、不计得失,既不拿农民给的报酬,也不持企业奖的股份,保持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2016年4月10日凌晨4时,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就在前一晚,李保国还在电话里跟工作人员沟通南和县的树莓采摘项目,而这也是他生前留给世界的最后话语。妻子郭素萍也多次对他说:“你歇歇吧!”但李保国总是不管不顾地来一句:“活着干,死了算!”

  在李保国不幸逝世后,上万村民自发举行悼念仪式。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老乡们带走安葬,永远留在他生前为之牵挂不已、奋斗不止的土地上。

思考题

  同学们,李保国被称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请思考他和神话传说中的愚公在精神境界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欢迎同学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发送到邮箱future@sclf.org,等待你们的心声。

讲述者:孙畅

  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记者、评论员,一级播音员。现主持北京新闻广播《主播在线》《夹叙夹议》等节目,北京新闻奖、北京广播影视大奖获得者。

  活动主创

  总策划:杭元祥 范卫平

  策划:王丽颖 王秋

  统筹:胡银芳 裴华

  撰稿:集体

  监制:郝卫群 钱宇 毛蓉蓉

  音频后期制作:天时 洪博 闫乔锋

  融媒体:白钢 洪博 雷杨

  马鹏 宋扬 高磊 朱伟雄

  平面设计:郝毅

  微信制作:雨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