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化,很超前,冲击力极强,其恰巧对应着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标签和符号一样,被反复提及,多数是批判。但我认为符号化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进化。《寄生虫》证实这一点。其富有东方哲学逻辑的思维方式打开了电影的新的东方之门。作为初中生,对符号化表达的批判与鉴赏,臆断:也许符号化会成为未来的主流。
如果没有得到奥斯卡奖,可能就没有这么丰富这么拼命的积极解读了。至少这部片子看完,丝毫没有打动我,胡编乱造,逻辑混乱,
化身孤岛的鲸v 回复 @云卷云舒成都: 如果没有你这句话,我的心情会好很多,盲目傲慢的自作多情
主播讲的好,点赞啦!
不同意 ,来拍砖了。国内谈故事和电影不可避免的套用麦基《故事》那种模式,人物扁平或人物弧光。其实评价一个电影或故事,这只是一种方式里的一个评价标准,并不能处处沿用,用了就好不用就坏。麦基理论不是底层逻辑,本故事模式如果用扁平人物能套用在其他故事吗?不能。这恰恰说明这套模式不是底层逻辑。这剧好看,是那种说了人们不敢说 不敢言明的恶之花而已,如果用人物弧光也是可看好看的,那种剧有个名字—叫《小丑》
听友232896851 回复 @听友232896851: 听到最后一分钟,不得不补充一下,为什么内行就喜欢看形式主义,喜欢看所谓的门道,其实既然电影是一种能与所有人沟通的艺术,那就要以最朴素的观众感受为基础,而不是内行人认为的艺术形式创新为基础。所谓先锋艺术,这几年大众都觉得很反感
王教授是电影方面的专家,但是谈到的一些关于戏剧的内容确实不符合戏剧理论和戏剧史的基本常识,例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体系不是古典主义戏剧,而是心理现实主义戏剧;而戏剧表现潜意识和生活本质的真实也绝不是韩国人发现的,契诃夫的戏剧作品早已是这一领域的巅峰等等。望勘误,另非常感谢王老师普及电影知识。
符号化不一定准确,我觉得是寓言化~极抽象又极生动的象征主义。
每个阶级都在自己的内心过自己阶级的生活,一旦自己跨越了,就会暗示自己是错了,在背负错误的时候,内心的压力是很大的,所以才造成的心里的不正常
王老师的分析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与电影之间的距离。 电影,电影人,演员,观众还有剧本本身都是对电影解读的载体,没有人都是有角度的,听听别人的意见,看看别人的角度,或许世界可以更宽广,就喜欢言亮经常说的,我们现在开一个上帝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一下现象。 听了神话故事之后,发现上帝视角也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上帝的神性中附带了人性。 正所谓千万不要试探人性或者揣摩人心,那都是黑洞般的存在。
内容很好,唯一不足的是,听主播的嘶哑声音太累了。
这部电影我看的时候觉得富人到底做错了什么太可怜了。而两家穷人之间的矛盾才可悲。管家开始不知道这家人也是穷人,一直姿态很低地恳求他们,一知道是同等阶级,就开始互相撕咬残杀,甚至宁可不利己也要害人。穷人的可悲不是阶级固化,也不是富人的冷漠,是他们自己把自己的阶级看作最低级,自己看不起自己。有钱有权的阶级可以让人有尊严,但人尊严最终还是来自于自身,外在的不可控的有起有落。哪有永远的涧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