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调幽兰《古逸丛书》管平湖10'30 现代分类:十级曲目
管平湖(1897年-1967年),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自称门外汉,祖籍江苏苏州,生于北京一个艺术世家,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画家。清代名画家管念慈之子。从小随父学习绘画、弹琴,幼年丧父后,广泛求艺,拜杨宗稷为师;师从名画家金绍城,学花卉、人物,擅长工笔,笔法秀丽新颖,不为成法所拘。琴艺精湛,曾得"九嶷派"杨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及"川派"秦鹤鸣等名琴家之真传,他能博取三派之长,并从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不断创新,自成一家,形成近代中国琴坛上有重要地位的"管派";二十八岁回苏州游天平山时,幸遇琴艺高超的悟澄和尚,经悟澄指教,琴艺大进;后他又向山东秦鹤鸣道人学会了川派《流水》,从此名声大震;他的演奏风格浑朴、刚健,音乐表现细腻,形象鲜明,颇具神韵。代表曲目计有《流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幽兰》等。管先生演奏的《流水》被相继载入美国旅行者2号及旅行者1号探测器上的旅行者金唱片,二者均已飞出太阳系,管平湖先生的音乐也成为唯一一首传播入宇宙空间的中国音乐。
目前,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份古琴乐谱是古琴曲《碣石调•幽兰》。我国在唐朝之前的乐谱都是直接用文字记载的文字谱,后来晚唐时的曹柔发明了减字谱,乐谱记载才得以简化。《碣石调•幽兰》是今天唯一所见的减字谱发明前保存于文字谱上的乐谱。文字谱共有汉字4954字,通过详细的文字记述琴曲的演奏手法,如左右手的指法、弦序、徽位等来记录琴曲。
此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494一590)。 曲名之前冠以调名,此标题为琴曲中仅见,应是以碣石调 表现《幽兰》的内容。南北朝时期流行碣石舞。现存琴谱有可能是当时碣石舞的曲调。现收录在《神奇秘谱》中的《幽兰》是唐代的手抄本,记谱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原谱的作者没有署名。曲名前标注了调名“碣石调”。
此曲的曲调十分清丽委婉,节奏缓慢悠扬。 谱序中说:“其声微而志远。”谱末小注说:“此弄宜缓,消息弹之。”乐曲共分四段,旋律越出五声音阶范式,别具一番意趣。琴曲的开端是深沉忧伤的。 二三段音色变化对比较大,表达了 作者内心的无限感慨。末尾以清澈的泛音演奏,明朗豁达,透过兰花性格,象征光明将临。虽然作者有着生不逢时的抑郁伤感,但却哀而不伤,如入宁静致远无人之境,消归于内心无限的平和与安详。静夜细品,别有一番典雅清净、悠远旷达的意境。
古琴作为人类音乐史上一件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乐器,它所追求的,不是外在的表现,而是返归内心自,求得内心的寄托。《碣石调•幽兰》谱序写明“声微而志远”,正是琴乐固有的音乐品格。幽远静谧的音乐意境,与空谷幽兰的自然环境相和,表达了深藏于内心的感伤、抑郁、寂寞之情。而这种伤不逢时,寄情兰芳的君子操守,深得后世文人之共鸣。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有《听<幽兰>》一诗,云:
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
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
唐代文人韩愈则仿蔡邕《琴操》作《猗兰操》诗,似乎更具豁达旷逸之气,其曰: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