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本来状态》(2)

《心的本来状态》(2)

00:00
24:42
我们是如何迷失本地风光的呢?前二天讲过一段永明延寿大师的《宗镜录》的自序,其中开篇一段就是讲我们是如何迷失真心本性而执着于心所显现的境界,继而重重迷失真性而不知返本还源。其实,延寿大师的这一篇精妙绝伦的文字,却是依《楞严经》发挥而来。(附:《宗镜录》 序: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因明起照,见分俄兴。随照立尘,相分安布。如镜现像,顿起根身。次则随想,而世界成差。后即因智,而憎爱不等。从此遗真失性,执相徇名。积滞着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锁真觉于梦夜,沉迷三界之中。瞽智眼于昏衢,匍匐九居之内。遂乃縻业系之苦,丧解脱之门。于无身中受身,向无趣中立趣……)我们的本地风光、本觉、心本来的状态由于因缘所感,一念不觉而生起了一个痛苦情绪!紧接着,我们认同执着了这种情绪,然后呢,为了解决这个痛苦,我们创立了很多学说、方法、道理,正如大家看到的,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学问都是在试图解决人生的问题,包括教育、医疗、哲学、宗教、政治体系等等。但是,也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问题解决了吗?没有,反而越来越复杂。但是,站在本地风光的角度来讲,这个痛苦是我的本地风光心本来的状态显现的一个无常的、暂时的现象,就像水因风而起波一样,由于我们把它当真了,才会需要有很多道理、方法去解决它。实际上,本来没有真实不虚的什么痛苦存在,只是心本来的状态变幻、显现的一个现象,现在又在这个幻象上加上一些道理、方法,一个虚幻的方法在解决一个虚幻的痛苦,幻上加幻,梦中做梦。譬如做梦,在梦中有很多困惑,所以,在梦中我们急于寻求各种方法来解决这些困惑。如果醒来,梦中的困惑就自然消解,而在梦中创立的各种消除困惑的方法也同时消解。认识心的本来状态,就相当于我们从梦中醒来一样。人类创造了那么多的道理、方法,只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所有的问题本质上都是幻像,只是我们以为有一个真实不虚的痛苦存在,就像正当做梦时,我们不知道那是梦,于是创造了很多解决梦中问题的道理、方法。当我们不断地在心本来的状态上安住,就自然会发现世间的一切解决问题的道理、方法都是戏论。达摩祖师为了破除对这些道理、方法的虚幻执着,甚至说“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当我们执着于这些经论、方法、道理,你就把那个痛苦当真了,佛法不是让你执着它这些经论、道理、方法,它是让你明白你的本心。如果你明白了本心,你自然会觉得世间的一切道理和一切道理将要去解决的问题都是戏论。听懂了吗?这是我们从理上讲。 (五)我们非常熟悉自心中很多的状态——遗憾、思念、爱恋、愤怒、懊恼、忏悔……,忏悔也是一个状态哦,总之,我们经验过心的很多很多状态,但是我们就是不认识心本来的状态,虽然我们一直就在心本来的状态中。那么从哪里认识呢?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很多了。你看,一坐下来,心里有很多念头、想法,你不要去对治这些念头想法,只须回光返照,去体会“知道”——这个知道自己起心动念,知道自己心绪纷乱的“这个”是什么?这句话是很有毒的。这个“知”是什么?这里不是让你去找一个答案,不是让你去辨别它是什么,而是由这个问题而得以进入心本来的状态。别人都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你自己知道吗?当然知道!这个“知”是什么?借此一问的引导,就回到心本来的状态中,当下就是了。在此中不辨、忘言,不要辨析、分辨、指认,只是如是安住。这是一个从“明”的一面引导大家认识心的技巧,你不要忘了它“空”的一面。当然它的空不是你想出来的,你动一念就错了。另外呢,还跟大家讲到过,你的眼睛看出去,“看”是什么?不要管你看到的是什么,而是体会这个“看”,我们叫它“注意力”,这个注意力是什么?去体会正在发生的“看”,体会正在投注出去的“注意力”。关于这些,前几天都讲了很多了。我们稍稍休息一下吧!(六)有同学问:如果真心一直在作用,一直在显现为各种境界,那就是说没有一个独立于各种状态之外的心的本来状态,那么,我安住在哪里呢?这个问题非常好!前面我们举了黄金变化、显现为各种不同饰品的例子,我们把黄金比喻为心本来的状态,而黄金所显现的各种形象的饰品比喻为心的其他种种表现状态。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并没有独立于任何一种饰品形式之外的独立的黄金存在,黄金通过饰品的表现形式而存在,种种饰品的当下即是黄金,离开了种种饰品的相也就找不到所谓的黄金。那么,我们如何安住于所谓心的本来状态呢?如果以实际的经验简要地回答就是:心无所住。心本来的状态,又被称为本地风光、本来面目、真心本性、心性、本觉,它从来没有停止过显现的作用。根据不同的因缘,总是在显现各种境界。如果你修行,它就显现为禅定;如果你纷乱,它就显现为散乱;如果你疲惫,它就显现为昏沉……,这就是它的无限生机。如果烦恼寂灭,功德圆满,就显现为佛的境界。你们要知道,佛的境界也是心本来的状态显现的哦,懂不懂?这就是它盎然的生机,它不是僵固的、死的,它在不断地显现。不要以为有个什么东西可被指涉为心性、觉知,它就是一种功能、活力,它的本性是空,它的功能是觉、照,它的成就就是现象、显现。心的觉知与觉知不可认识的空性是一体不二的,只是为了说明的方便才分开来说。那我们要安住的状态到底是什么呢?是心无所住的状态。当不再追逐心的各种显现的状态,只是觉知,而忽略所有对象时,这时心中清纯绝点、一念不生。但是,又不是像聋哑、木石一般了无生气,而是眼睛能看,耳朵能听,意识能了知,只是没有攀缘、分别,清清净净,明明了了,纤尘不染,是不是这样?这正是我们前面讲到过的心的本来状态的“明”相,明相是什么?就是觉知。心本来的状态、本地风光、本来面目、真心本性、心性、本觉等等,这些都只是名词概念,它最鲜活的表现就是这个“明”相,也就是说,当你见到所谓心本来的状态时,就是见到这个“明”相。虽然说是“相”,你却无法指涉它是什么,实际上是无相可见,所以又谓之“空性”。这种明、空不二就是心的本来状态,也可以说是你离于任何相,不住于任何相之后的状态,也就是心无所住的状态。实际上,说“认出”是随顺我们日常习惯性的表达,并非有一个能认知的心与所认出的“明”,根本上就是这个“明”它自明自照,就是《信心铭》中所说的“虚明自照,不劳心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觉”。心不再攀缘它所显现的各种境界,而是“缘”它自己,“如珠吞光,还照珠体。”再直白一点说,你就是它,你不可能再找到另外一个“它”。虽然明相无相,但却在显现作用,在哪里显现呢?在六根上显现。当你正安住于所谓心本来的状态时,绝对不会像个死人一般无知无觉,而是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嗅,意识能觉,是不是?这就是明相的全体显现。此时只是让看停留在看中,让听停留在听中,让感觉停留在感觉中……不动念追逐六根的对境,但不是说对六根的对境混然无知无觉。勉强说,是所有的境界都自然显现在空无边际的明相中。安住于明相,就是安住于觉知,就是安住于空,就是安住于这种六根开放(空)、鲜活(明)且清明无染(一念不生)的状态,不是守住某一点,而是全体的清净状态。说“安住于明”,是相对于它的显现而言,是指不执着显象而言,并非真有一个相对于显象而存在的“明”可以安住其中,勉强说,“明”是指一种开阔、清明、觉了却又无所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