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304期:微信上,这4个细节,暴露一个人的人品

2021-1304期:微信上,这4个细节,暴露一个人的人品

00:00
12:53


《淮南子》有云: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所谓细节见人品,言语知人心。

微信作为我们花费时间最多的社交软件,亦是照见人性的一面镜子。

它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小宇宙,包罗万象,连接你我。

发出的一语一言,可知人品;展示的一言一行,修养立现。

所以,千万别忽视微信聊天的细节。

以下这四点如果能做到,一定会为你赢得一个更好的人生。


与人聊天,把握节奏

繁华人间,相互关联。

没有人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沟通是成年人的必备技能。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懂得微信聊天的艺术。

一些人刚发出消息,就期待对方秒回;若没有回复,便开始连续多次催促。

“在吗?”

“怎么不回复?”

“还不回复?”

“你失踪了么?”

一刻不停地信息骚扰,咄咄逼人地强制回复,令人不胜其烦。

《蔷薇园》中说:

“话不像话不如不说,话不投机不如沉默。”

微信聊天本身就具有延时性,对方不回复,一定有他的理由。

或许是刚好在忙,或许是正在思考怎么回复最好。

此时,最礼貌的方式就是等一等,给对方留点空间,也给自己留下余地。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江苏的一名幼儿园老师把一位学生家长拉黑了。

一开始我还不理解,看完他们的聊天截图才深感老师的无奈。




原来,开学才四周,这名学生家长已经找了老师几十次,内容很统一:让我家孩子当值日生。

老师曾向她耐心解释过,值日生是轮流安排的,每个小朋友都有机会。

但家长依旧不依不饶,多次在深夜发送大段文字,老师冷处理不回复,希望家长能“知难而退”。

可她依旧日夜骚扰,老师终于忍无可忍,将家长拉黑。

家长虽然是出于想多锻炼孩子,但没有注意沟通的节奏,更没有换位思考。

她没有想过老师上班照顾孩子的辛苦,也不考虑下班之后老师也有自己的生活。

在没有得到回复的时候,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发消息。

既没有礼貌,又无比自私。

北野武曾经说过:

“所谓规矩,从根本上考虑,其实就是为他人着想。
一个差劲的人,是完全没有‘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这种想法的。”

微信里的聊天方式,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教养。

一些人,无需开口,单凭聊天界面里出现的文字,便令人望而却步不愿深交。

而那些真正有教养的人,即使在微信里也坚守礼貌和体贴,把聊天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

遇到信息及时回复,对方不回也不咄咄逼人。

站在对方的角度,穿上对方的“鞋子”,多一份理解和包容,也让对方觉得更舒服。

相比面对面的交流,微信聊天更需要我们把握和拿捏节奏,因为我们察觉不了屏幕另一侧的心情变化。

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微信聊天更考验我们的细心和耐心。

当然,真正的用心聊天,也会收获很融洽的关系。


不随意评价他人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随意评价别人是怎样的人?”

下面的回答出奇的一致:“随意评价别人的人,非常没有教养。”

在我们的微信朋友圈里,不乏这样没有礼貌的人。

看到有人发自拍,就立马回复:“这么丑也敢出来晒!”

看到有人发跑步照,就出言讽刺:“跑得这么慢,你是在蜗牛爬吧!”

看到有人发学习打卡,就语带酸气:“这么努力,是想超过XXX吗?”

作家王小波说过:

“口沫飞溅,对别人大作价值判断,层次很低。”

语言是一种潜在的力量,有时比刀子还锋利。

我们随便出口的一句话,影响的便是一个人一整天的心情。

更有甚者,是直接往对方伤口上撒盐,让本就难过的心入赘冰窟。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张截图。



李某在朋友圈发了一个视频,画面中看着有一团火。

于是立马有人在下面评论:“烤全羊啊。”

李某回答说:“我大舅去世了。”

看到这个回复,评论的人连忙道歉,表示自己没有思考,就随意猜测,真的很抱歉。

不管这个截图是否真实地发生过,但不过大脑就随口而出的人,生活中很常见。

或许你一句简单的话,会让别人失落难过一整天。

韩寒曾说:

“如果你不了解,就请你闭嘴,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别人经历过什么;
如果你了解,那你就更应该闭嘴。”

参差多态,乃世界的本源。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生活,没进入过别人的轨道,就无从知晓对方的境遇。

就像《怦然心动》中有名的那句诗: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无法感同身受,那就尽可能做到不臆想,别打击。

即使你在看朋友圈时心情低落,也尽量不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他人。

就像那句古语所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不擅自揣度,不随意评价,彼此尊重,相互理解,这才是朋友圈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微信沟通,讲究方法

你有没有在微信里接到过这样的信息:

“快来帮我砍一刀!”

“麻烦帮我点一下可以吗?就差你一个了!”

“帮忙拼团,拜托拜托!”

一次两次的帮忙砍价我们还能顺手帮忙,但不厌其烦地天天骚扰难免让人心生芥蒂。

难怪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如果一个许久未见的好友突然给你消息,别怀疑,一定是让你帮忙砍价的。

当代互联网裂变模式的确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优惠与便利,找亲人和相熟的朋友帮忙砍价也无可厚非。

但在分享时,一定要注意分寸。

否则,原本善意的分享,便会变成恶意的打扰。

优惠是享受到了,但关系也变淡了。

前几日,李女士收到朋友小王发来的一条微信消息,内容是一个拼多多链接,很明显,小王想让李女士帮她砍价。

因为李女士平时从不使用拼多多,就直接忽略了这条消息。

小王看李女士没有回复她,就又发来了消息,带着质问的语气说:为什么不帮我砍价?

无奈之下,李女士只好耐心解释:自己从来不用拼多多,也不会操作砍价。

小王看见她的回复,直接发来了一段语音,骂李女士太笨,连砍价都不会。

李女士听完语音,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也把小王骂了一顿,说她贪图小便宜。

两人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相互指责,心里都生了一肚子气。

因为起初小王没有讲究沟通方式,在得知对方不方便帮忙的时候,仍然不依不饶,最后导致俩人关系走上了冰点。




看过这样一个问题:怎么能成为一个让人相处舒服的人?

答案只有六个字:知分寸,懂换位。

深以为然。

人与人的关系,都标记着刻度。

有人在小圈内,有人在大圈中,还有人甚至在圆圈之外。

无论做什么,都要先分清楚圈子,圈子错了,好感也就没了。

在共同的圈子里分享信息,能赢得更多的支持;

在不当的圈子里发布链接,有时甚至会直接被踢出局。

正如周国平所说:

“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在微信上与朋友分享信息,分寸感必不可少。

不随意打扰他人,尊重对方的时间和空间,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



通过微信分享正能量

微信朋友圈是展示自我的一方天地,我们的喜怒哀乐,成长足迹全都能呈现在那里。

佛曰:“境随心转,相由心生。”

我们所分享的东西,往往就是我们内心的映照;而我们所展示的东西,也会通过网络影响更多的人。

有人吐槽别人,埋怨生活,日日传播负能量。

有人暴躁易怒,消极悲观,整体都在唉声叹气。

前者令人心情低落,后者令人无力招架。

而正能量就可以给人带去一整天的阳光,打开一整天的好心情。

我们公司有一位同事小刘,每天都会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分享正能量的内容。

有时是新闻和早安问候,有时是一篇深度思考的文章,每一条朋友圈下面都迎来了很多人的点赞。

就这样,大家都很喜欢看他的朋友圈,当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新闻,也会第一时间去翻小刘的朋友圈。

小刘转发的深度好文章也会被其他同事再次转发。

这种正能量的内容,是同事们心中都默认喜欢的朋友圈。

因此,小刘也多次得到同事的夸赞。




语言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映照人心,也能够影响人心。

心理学中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能改变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周围人的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所以,珍惜真诚地在朋友圈分享东西的人,他们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发牢骚。

而是让别人感觉到正能量,收获温暖,感到鼓舞。

正所谓: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念心清静,莲花处处开。”

你朋友圈的状态,往往就是你生活的状态。

分享正能量的东西,做正能量的人。

而一个正能量的人,他的人品也一定不会差。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微信这个小小的沟通软件,就是我们人生状态的一个缩影。

《资治通鉴》有云:“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我们在微信上的言行举止,都能反映我们的为人。

与他人聊天,要有来有回,是一种礼节;

看他人消息,不随意评价,是一种修养;

请求人帮忙,分得清场合,是一种尊重;

发朋友圈时,传递正能量,是一种阳光。

没有人能活成一座孤岛,在大千世界中生存,沟通是不可避免的一环。

点亮在看,愿你能以正直为根,以善良为本。知分寸,有教养,敬他人,也爱自己。

如此,定能所求皆所愿,所遇皆良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