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不可不慎:怎么选工作才是对自己负责?

术不可不慎:怎么选工作才是对自己负责?

00:00
15:02

确立人的主体价值之后,学会与人为善



接下来我们来看“术不可不慎”。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什么叫矢人呢?矢人就是做箭的那个人、制造弓箭的人。这个人难道比那个制作铠甲的人坏吗?函人就是制作铠甲的人。


“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你看,矢人因为他是做箭的,他唯恐箭射出去以后不伤人,这个人内心当中整天想着伤害别人。函人唯恐伤人,他做铠甲的,他整天害怕别人受伤,所以他慢慢地内心当中一天到晚想的都是怎么能够保护别人。其实这两个人在做矢人和做函人之前,有可能是差不多的人,但是后来两个人的心性差得越来越远,一个老想害人,一个老想保护别人。


“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巫就是医生,先古时期巫医不分家;匠就是木匠,木匠要干吗呢?木匠经常要做棺材。所以一个医生盼望人能活得长一点,做棺材的人希望人早点死。早点死,我棺材卖得多。故术不可不慎也,就是孟子说,选择拿什么手艺吃饭这件事,你还是要慎重一点。


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这是《论语》当中的话,一个人选择在哪儿住,选择跟哪些人待在一起,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你如果不是选择跟那些能够让你变得更好的人待在一起,你怎么能够被称作是明智的呢,怎么能够被称作是有智慧的呢?


“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说到住这件事,孟子认为最好的住处是安住在仁当中,仁这个东西是天之尊爵。你不是觉得自己是个平头老百姓吗?你别担心,你别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只要你符合仁德,你心中有仁义在,老天爷会给你一个尊爵。你是一个志士仁人,这个尊爵本身的荣耀,要比那些帝王头上的重要得多。然后人之安宅也,你可以安住在仁当中。哪怕你颠沛流离,“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那不就是安住在仁当中嘛。


“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就假如没有人阻挡你,没有人影响你,而你选择不做一个好人,这个是不明智、不聪明的表现。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就是如果一个人不仁不智,同时又不讲理又不讲义,仁义礼智我都不要,这种人叫什么呢?孟子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人役,就是天生的奴仆。放弃了自主性,你完全把自己交托给了欲望,交托给了外部的环境。因为仁义礼智都需要你有独立的思考,都需要你不能够同流合污。而我们特别容易被外在的环境带走,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别人干坏事我也干坏事。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可以这样做,我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当你心中失去了仁义礼智的约束以后,你被社会的惯性带走了,你其实已经变得不自由了。这个叫作放弃了独立自主的选择,所以孟子把这种人叫做天生的奴仆,人役也。


“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我们不愿意被别人奴役,我们特别不希望成为别人的操纵对象,叫耻以为役。但是你已经放弃了自己的自主权,你已经放弃了仁义礼智,成为了欲望的奴仆、惯性的奴仆,这时候你还整天说自己不愿意被别人管理,不愿意被别人指挥奴役,这不是很可笑吗?像什么呢,就好像你明明就在做弓箭,你还觉得做了弓箭很丢脸;你明明就在做那个箭头,你又觉得做箭头很羞耻。


“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就如果你真的以此为羞耻的话,那你不如好好地行仁义,去做一些好事。怎么做好事呢?怎么做好一个仁人的行为呢?这个成语非常重要,叫仁者如射。就是你要想行仁义这样的事情,就像射箭一样,仁者如射。这有什么关系呢?射者正己而后发,就是你要想把这个箭射中——我射过箭,感受很深,射箭的时候你一定先把自己端正,先把自己的气息调匀了,动作整个都做对了,然后撒手,就能射中。射箭最怕眼睛一个劲儿地瞄那个靶,手动来动去,但气息根本不稳。你总盯着那个靶子看,很有可能射偏,会射的人是调整自己的呼吸,让自己稳定,撒手。所以射者正己而后发,你一定是先把自己调整好了再发射。


“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就是如果没有射中,你不要埋怨那些射中的人,你不要埋怨那个射得比你好的人。人家比你射得好你怪人家:我没射中箭都是你捣乱的!不是。你应该反求诸己而已矣,反过来在自己身上寻找自己的问题,这就是为仁之道。


我们很多人选择做了好人以后,老觉得吃亏。孔子讲“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但是很多人就是喜欢怨:你看你老让我做好人,我听你这儿讲樊登读书,整天叫我做好人,你看我在生活当中吃了多少亏,我这儿也吃亏,那儿也吃亏。吃亏就好比射箭没射中,射箭没射中应该怎么办呢?反求诸己而已矣。这次做仁收到这样的一个结果,那我下次再怎么做、再怎么调整、再怎么改进方法,能够把这个箭射得更准,能够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从容、更加美好,同时不违背我心中的仁义,这就是我们求仁的道理。经常性地要反求诸己。


所以这一段,孟子告诉我们大家说:术不可不慎。如果你选择了一个糟糕的工作,长期地做下去慢慢就会影响到你的心性,但是我个人觉得重点可能不在这儿,重点可能不在于说我们究竟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具体的工作,重点是在于:我们选择任何工作的时候,内心当中都要保有我们的那个仁。内心当中都要去关心他人,都要去体会到他人的感觉,想到自己为这个社会所做的贡献,然后不断地调整自己,让自己能够变得更好,而不是怨天尤人地责怪别人。这时候可能你做任何事的状态都会变得不一样。


“人役而耻为役”这句话我们在心理学当中能够找到特别多的依据。比如说有一本书叫《我们内心的冲突》,就是我们很多人每天生活在大量的冲突当中,我们都希望对孩子好,但是我们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不断地欺负这个孩子;我们渴望得到爱,但是我们天天跟爱人吵架、大喊大叫。你做得对吗?矛盾的。你所做的事跟你想要的事完全是两个方向。


那为什么很多人在生活当中就是会产生这样的矛盾?这个叫作人役而耻为役。你问他的表面想法:你希望成为一个奴隶吗?我当然不希望成为奴隶了。但是他自己已经选择了做“奴隶“,他已经选择了被外在的条件所约束,而放弃仁义礼智的选择。这就是我们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有机会大家可以读一下这本书,不要做一个自己束缚自己的人。


好了,接下来我们来看下一章,与人为善。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我原来讲课的时候经常会讲这个成语,说子路叫闻过则喜,大禹叫闻过则败。就是孟子说别人告诉子路他有过错,子路就高兴,发自内心地高兴。子路这个人有个好处是什么呢?就是他闻过则喜。但他改起来很慢,可能年纪大了。但是你看颜回不一样,颜回叫“不迁怒,不贰过”,颜回错一次,别人一指出来,下次立刻就改正了。但是能做到闻过则喜,真的已经很不容易了。然后禹闻善言则拜,听到别人说了好的、有见地的话,向别人磕头鞠躬。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就是大舜更厉害,善与人同。什么叫善与人同呢?一种理解是,他有好的想、好的事情,他可以跟别人分享,叫善与人同。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善于和别人达成一致。因为你想,你要做一个君主,你需要处理多少矛盾、多少不同的利益,但是他能够把大家同化在一起,能够把大家团结起来。叫善与人同。


“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就是他能够放下自己的成见,放下自己的想法,就好像孔子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想法特别执着,就很难做到舍己从人,即使别人说得有道理,但那不是你的想法,你不管自己的想法有没有道理都要坚持。但大舜能够做到舍己从人,然后乐取于人以为善,乐于向别人学习,让自己能够变得更好。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舜这个人一开始是种地,后来又去做陶器,做工匠,然后又去做渔夫,最后才做到了帝王,这一路上无非就是向别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性。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这里说的与人为善跟我们今天所讲的还不太一样,我们今天讲与人为善,是你多跟别人说好话、多帮人做一些好事,对别人好一点。但是孟子说的与人为善,是取诸人以为善,就是你能够多从别人身上吸收好的地方。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所以作为一个君子来讲,最大的成就,莫大乎,就是与人为善。就是你能够在一生当中不断地学习身边人,不断地学别人好的地方,看到别人进步的地方,来改变自己。


与人为善是由内向外地扩充善,善与人同是从外向内地吸收善(是不是反了?)。所以我们能够减少我执,保持谦虚的心态,保持学习的成长的心态。这个很像我们讲过的一本书,叫《终身成长》。那里边就讲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叫固定型人格,他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总希望维护自己的面子,他总觉得自己今天一城一池的得失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个成长型心态的人永远可以改变自己,永远不怕丢丑,永远不怕承认自己错了。因为他最重要的事情是让自己变得不一样,让自己不断地进步。


我们都讲从善如流,就是你听别人讲的对的事,你应该跟着人去学习。但是这个事难度很大,为什么呢?还有一个词叫“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登就是登山的登,一个人想要学好像登山一样困难,一步一个台阶,慢慢学了再累积,有时候学了还会忘。好多人问为什么读了书总是忘记,因为从善如登——读书、学习、变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恶如崩,就是如果你今天说我要变坏,那就好像山上的石头崩下来一样,快得很。假如你说我现在去学习赌博了,我现在去学习放荡了,我现在去学习干坏事了,你发现很快你就跟他们达到同一水准了。


所以虽然说尧、舜、禹这样的人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看起来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无非就是修炼心性,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但这件事情确实是不容易的一件事,需要学会真正意义上地与人为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