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讲堂|叶连平——留守儿童的“摆渡人”

未来讲堂|叶连平——留守儿童的“摆渡人”

00:00
05:08

他们从历史中走来,

我们在故事里相遇,

理想信念高于天,

红色精神光耀未来。

  叶连平,192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18岁时,因为父亲在当时的南京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叶连平在那里学得一口流利英语。1949年后,叶连平同几位居民一同开办夜校,给南京琅琊路社区做扫盲工作,一直做到1955年。

  1965年,叶连平辗转来到安徽省和县卜陈镇。1978年,50岁的叶连平又一次走上讲台,成为卜陈学校的教师。叶连平记得当时带的是毕业班,班上48名学生,每天来上课的不到20人,孩子对家人说去上学,其实是跑出去玩。叶连平用了45天的时间,对48名学生一一家访,一个个把孩子找回课堂。

  叶连平把学生按照自然村分成5个组,自己提着马灯,一天一个组地跑到村里辅导学生。许多个夜晚,叶连平提着这盏马灯走在和县的乡间地头,为学生们带去希望之光。那一年,他班上有11人考上中专,成为全镇中考成绩最好的班级。

  2000年7月,已经退休10年的叶连平看到村里的留守儿童无人辅导作业,这些孩子英语基础普遍薄弱,他便把自家的一间房屋腾了出来,义务给孩子们辅导功课。这一补,就是20年。其间,无论哪个孩子家里困难或者离学校比较远,都可以在叶连平家免费吃住。

  每个暑假,叶连平还会自费包车带他的学生去附近城市的博物馆、科技馆、烈士陵园参观。叶连平说:“只要看到这些乡村孩子在公开场合用英语和别人交流,我就有一种成就感;只要看到孩子们在博物馆里专注的神情,我就知道,又一颗爱国的种子正在萌芽。”

  一次,一个学生在作业中把“中国”的英文单词写成了小写。叶连平用了很长时间给学生解释必须大写的原因:“任何一个国家的名称,在英文里都要大写,这是对祖国热爱的体现。”叶老师用这种办法,不但讲清了专用名词和普通词语的区别,也是在讲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

  叶连平把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孩子们身上,对自己却非常苛刻。一件几十年前的棉袄,已经打了多处补丁,他至今还在穿。2012年,叶连平又拿出2万多元积蓄,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成立了“叶连平奖学基金”,用于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

  “我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这是叶连平自我鼓励的话,也是一个老党员对留守儿童作出的承诺。

思考题

  同学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90多岁的叶连平总是谦虚地称自己是只“萤火虫”,结合他的故事,你怎么看待叶连平这么称呼自己?

  欢迎同学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发送到邮箱future@sclf.org,等待你们的心声。

讲述者:甄珍

  安徽广播电视台一级播音员,曾多次获安徽广播电视奖广播播音与主持类、文艺类一等奖。主持节目:安徽故事广播《我在陪伴你》。

  活动主创

  总策划:杭元祥 范卫平

  策划:王丽颖 王秋

  统筹:胡银芳 裴华

  撰稿:集体

  监制:郝卫群 钱宇 毛蓉蓉

  音频后期制作:天时 洪博 闫乔锋

  融媒体:白钢 洪博 雷杨

  马鹏 宋扬 高磊 朱伟雄

  平面设计:郝毅

  微信制作:雨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