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出塞》:秦月汉关好魄力,学道入仕诗夫子

23《出塞》:秦月汉关好魄力,学道入仕诗夫子

00:00
18:22

23节《出塞》:秦月汉关好魄力,学道入仕诗夫子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朝的历史,一半在书中,一半在诗中。边塞诗就是唐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彼时,科举诞生不久,每年录取的名额只有一二百人,能通过博学鸿词科进入官场的少之又少。再加上门荫入仕,流外人员等等,举子们进入仕途之后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好在,官员选拔和晋升的方式不止一种。随着大唐盛世的惠临,强大的边防军力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气,让文人把目光投向了边疆。大唐开国以来,边境战争始终未断,在御敌的唐军中,除了带兵打仗的将军还需要大批文官随军掌管文书事务。所以,很多文人有了投笔从戎,去绝域边塞为国尽忠的机会。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能比唐朝的年轻人更渴望军营。“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曾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言壮语。在前辈的激励下,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人,也都纷纷赶赴西北边塞一展鸿图。西域的大漠风光,边塞的苦寒、离家的愁思,与爱国之心、建功之志一起被他们收入诗中,最终交汇成最为雄壮的边塞赞歌。其中最出色的边塞诗人之一,便是王昌龄。

公元698年,王昌龄出生于山西太原的农村。他从小便是放牛种地,这种农耕渔樵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他二十几岁。除了才华,他一无所有,没背景、没钱、没关系,可以说是标准的无产阶级。他自称“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因为举荐无门,家里日渐困窘,王昌龄决心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处境。

二十三岁时,王昌龄离开家乡,前往嵩山学道。当时去学道的人,一般有三种:一种是万念俱灰,看破红尘;一种是太有钱,闲得没事干就自己找一点虚无缥缈的寄托,企图长生;还有一种是太没钱,总得找个活计了却残生。王昌龄就属于最后一种。

学道生活是安静的,他除了学道之外,还顺带着读些书,往来于山水密林之间,“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生活虽然清苦,但也欢乐自得。终究是山外的世界更适合有抱负的年轻人,二十六岁时,他走出嵩山,短暂地在长安闯荡,碰了一鼻子灰。

公元724年,二十七岁的王昌龄恰巧看到塞外招兵的布告,顿时心生希望,于是快马加鞭,踏上了前往边塞的道路。他一路向西,经过兰州,穿越河西走廊,一直走到了玉门,头顶是自由的塞外风,脚下是沉重的边关土。他的目标是当时临洮军的驻扎地——鄯州,也就是陇右节度使的所在地。

途中正好经过了武街古战场,大唐军队曾经在这里击败了吐蕃。河沟中遗迹犹存,路边的草丛中白骨可见。这一切都令人触目惊心,面对此景,王昌龄写下了:“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的诗句。

三年的边塞生活,虽未见王昌龄的宝剑在战场上闪光,但他油灯下的一首首边塞诗,却纷纷冲出军营大帐,被无数战士在烽火硝烟中传颂。其中的七绝《出塞》更是回响在大唐的上空,让他身在边关,名满天下。

当时唐朝的文人们都非常钦佩带兵打仗的将军,常在诗歌中表达对名将的赞美以及对胜利的渴望。王昌龄的这首《出塞》便是如此。

全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横空出世,用粗线条勾勒出冷月照边关的轮廓,渲染出了苍凉寂寥的氛围。“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朝的明月,汉代的边关。我们在讲“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时候讲过,古人写诗的时候常用一种叫做“互文”的修辞手法,“秦”“汉”“关”“明月”四个意象交错使用,合在一起——“秦汉的明月和边关”——这样理解才是正确的。

不仅如此,这一句还给广袤的边塞注入了悠远的历史感——明月和边关,仿佛异度空间与此时此地的连接点,又像是金戈铁马、血衣枯骨的见证者。简简单单七个字,就把整首诗的豪迈与大气展露无疑,也为诗歌的展开做了铺垫。

面对这样的景象,王昌龄难免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马革裹尸的将士。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袭自隋代卢思道《从军行》中的“塞外征人殊未还”。这两句诗都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场面,而是以未见归人来表达战争的惨烈,以及对边塞将士的同情。

诗句中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将士,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将士。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在卢思道的诗句中直接写明了将士们身在“塞外”,而王昌龄的诗句中以“万里长征”代指,以具体的空间距离点明边塞的偏远。“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疏离感,给人以想象空间。

把“秦时明月汉时关”与“万里长征人未还”放在一起,前一句开阔悠远,后一句悲壮深沉,前一句以气魄取胜,后一句又增添了许多人文关怀——王昌龄不愧是“诗夫子”。

但是出现这样如此多的牺牲,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在接下来的三、四句,王昌龄就给出了答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汉代名将卫青和李广还健在,绝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这两句呼应首句中的“汉时关”,回想起汉代两位抗击匈奴的名将。“龙城”指的是卫青,他奇袭匈奴圣地龙城并大获全胜,从此一战成名,封邑万户;“飞将”指的是“飞将军”李广,他一生战功赫赫,驻守边关的时候,令匈奴人闻风丧胆,数年不敢来犯。“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和卫青,但又不仅仅指他二人,而是真正有远见卓识和抗敌智慧的将领,如果他们在边关坐镇,那么匈奴必不敢侵犯。

这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展现了边塞将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与此同时,也暗含讽刺之意,若非朝廷失职,无力对抗外敌侵扰,也不会烽火长燃、将士未还。

整体来看,王昌龄并没有过多地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地描绘,他只是选取了边塞生活中一个明月照边关的典型场景,来揭示将士们的内心世界。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句诗里,既有对久戍未归的将士们的浓厚同情,又流露出了对朝廷未能选贤任能的不满。他以大局为重,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三年的边塞时光一转眼就过去了,二十九岁的王昌龄已经享有盛名。为了大展宏图,他离开边塞,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头悬梁锥刺股,准备考取功名,治世报国。

公元727年,三十岁的王昌龄一举登第,随后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这种芝麻小官,位卑言轻,如何济世报国?王昌龄心有不甘,于是继续准备公务员考试,忠于公元731年,他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再次登第。他本以为自己终于踏上了人生的坦途,前程必定如花似锦,却不知此时,他已经站在人生抛物线的最高点——他依然没有获得“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的待遇,而是被任命为河南汜水县尉。

王昌龄为盛世添砖献瓦的热情,突然被浇了一盆冷水,在边塞攒下的那点儿热情也渐渐有了冷却的迹象。这位曾经为大唐盛世欢呼的时代鼓手,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所面临的困境。

仕途遭受打击,加之毫无背景,性格直爽不懂得官场之道,常常被穿小鞋,三十出头的王昌龄心中无限失落。他写下了“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名句,以排遣仕途失利的苦闷。

这段时间里,王昌龄的宫怨诗又一次让他在诗歌界出彩。曾经豪气干(gān)云的他,此时却充满着孤独、寂寞、无奈和怨愤。仿佛他那战士与诗人合体的特殊气质,唯有在雄伟的大漠边关,才能抒发得淋漓尽致。而那段神采飞扬的边塞时光注定一去不返,迎接他的将是后半生的低谷与坎坷。

没过多久,王昌龄就被贬到荒僻的岭南。“得罪由己招,本性依然诺”,王昌龄心知肚明,自己不适合那个世故圆滑的官场。两年后,唐玄宗大赦天下,王昌龄才应召回长安。

公元739年,王昌龄在返回长安途中,意外却发生了。襄阳是王昌龄的好友孟浩然的故乡,此时的孟浩然正在家养病,无罪一身轻的王昌龄便去拜访他。孟浩然身患痈疽还未痊愈,正是失意之时。但一看王昌龄来了,却非常高兴,便把自己重病未愈的事情抛到脑后。接连几天,两人饮酒纵歌,结果由于饮酒不节,导致孟浩然重病复发,不治而亡。王昌龄欲哭无泪,痛心疾首,此事也成了他的心结。

公元740年的冬天,也是王昌龄人生的寒冬。痛失好友的王昌龄还没有从悲伤之中走出来,结果又遭遇贬官外派。刚回到长安不久的王昌龄,又因为一纸调令远赴江宁。失意之后就是放浪形骸,王昌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消极怠工,不务正业,在江宁一呆就是八年,这也是后世将其称为“王江宁”的原因。公元748年,王昌龄再次因言被贬龙标。

好友李白听说之后,写了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示告慰。“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对王昌龄的怀才不遇,李白也深感同情。可那又如何,王昌龄的生活依然十分清苦,他和老仆人沿路捡拾枯枝败叶当做饭的柴烧。

没有了官场上的烦心事,但是报国无门的沉重心情却难以释怀。他的济世之志,他的冰心玉壶,再也等不到实现的机会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玄宗的开元盛世零落成泥,一切都成为泡影。

公元756年,五十九岁的王昌龄离开龙标,准备辞官归乡。这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了。次年,王昌龄路过亳州时,就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找了个借口给杀掉了。史书中只是简单记载,闾丘晓是因为嫉妒杀掉了王昌龄,其余的故事后人便不得而知了……

一代名震大唐的诗人,没有战死沙场,也没有为自己心中的理想鞠躬尽瘁而死,却死在了一个刻薄凶残的小人手里,不由得让人惋惜悲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Qiao2022

    真是太好听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