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留言里面有朋友就谈到了,诸葛亮治国理政的才能非常强。他这个类型就像管仲或者萧何一样,但是在攻杀战守、奇谋妙策方面,刘备主要依靠的是法正和庞统。这个说法是有依据的,而且很多搞三国研究的人是比较认可的。
分析一下,大家会看到刘备在世的时候,用我们现在话说,他让诸葛亮担任了国务院总理这个职务,但是并没有让他担任陆海空三军总参谋长。刘备身边协助他做军事谋划工作的确实是法正和庞统。尤其是在取汉中过程当中,法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大家来看陈寿对孔明先生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关于诸葛亮是不是擅长军事指挥,历来都各派有各派的说法,各家都有各家的主张,争论不休。大家也不必人云亦云,根据《三国志》的文字,我们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
还有朋友提一个问题,我觉得提的也挺好。孔明先生教育庞涣要去细碎。可是来看孔明先生自己,在北伐过程中,事无大小都要操心。手下军士犯错误,凡是打二十棍子以上的,他都要亲自去处理。高强度的工作透支了健康,导致孔明先生英年早逝。那么如何看待诸葛亮工作过细这个问题?他自己都说了要去细碎,可是他为什么自己就没有做到?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上课的时候跟同学们还是讨论过的。我来讲讲个人的观点,一方面在《诫外甥书》当中,孔明先生说的“去细碎”主要是指情绪方面的,是注意力分配方面的。他讲的不是不关心细节小事,而是在做细节小事的同时不要过度情绪化,不要太走心。
另一方面,孔明先生自己在六出祁山过程当中,他确实是大事、小事都攥在自己手里,非常地谨慎小心,细节抓得有点过多。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其实我觉得还应该前面加一动词,就是“筛选”二字。
任何一个事情都有海量的细节,如果你不加筛选都去关注的话,那真的会被累死的。所以应该是“细节的筛选决定成败”。按照管理的眼光来看,就是应该培养人,多授权。自己只要抓几个战略方向上的细节就可以了。
不过上课的时候有人问我说:“老师你看,你觉得筛选决定成败,要授权,要抓战略方向、大方向,这个都很好。但是老师,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你比诸葛亮还高明吗?孔明先生没有做到、没有想到的事情,你赵某人一张嘴就说到了,就想到了。那是不是你觉得你比诸葛亮还高明?”
这个问题说得很棒,我觉得我要说我比诸葛亮高明,出门雷得劈了我。那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我们这些平平常常的人都能想到的问题,诸葛亮他就没有想到吗?如果想到了,孔明先生为什么他不去做呢?
我觉得这里边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从客观上讲,蜀汉政权国力比较弱,面对强大的敌人,容不得半点疏忽和差池。孔明先生深感责任重大,这样的责任感和风险意识导致了孔明先生对工作抓得非常地细。另外一个从主观上讲,一个人的性格跟童年和成长经历有关系,孔明先生由于孤儿经历,导致了他性格里边有很强的不安全感和风险意识。
我们常说一句话,“领导的性格就是单位的风格,领袖的性格就是民族的命运”。这个性格它是不可超越的。孔明先生自己就是个心细谨慎、风险意识特别强的人。我们每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不管你的理性有多强大,你的经验有多丰富,最终性格都是不可超越的,它往往也是不可改变的。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方法很简单,一个白纸上面全是漏洞,补又补不了。没关系,再找一张白纸,那张纸上也全是漏洞。你把两张白纸合在一起,表面积增加,漏洞减少,这个叫做用互补的方式解决性格漏洞的问题。
一个人在做大事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搭档,这个人应该价值观一致,性格互补,这样的搭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各位看动画片,喜羊羊要配懒羊羊,灰太狼要搭红太狼,熊大、熊二就得配个光头强。
所以最后总结一句话,细节需要筛选,精彩都是搭配出来的。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明天接着谈《诫外甥书》的第三个要点。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