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生活中一些很重要的事物,我们往往是有信念没概念(学习模式之三)

有趣,生活中一些很重要的事物,我们往往是有信念没概念(学习模式之三)

00:00
06:25

这些天日程比较紧,差不多一天飞一个城市。昨天飞机落地的时候,这个耳朵反应就比较剧烈,压痛感特别明显。听自己的声音也是忽远忽近,特别奇怪,所以录音就只好挪到早晨来进行。今天早上有好转,不过听着自己声音还是有点儿怪怪的。明天还要回沙河,去给本科生上课,希望这嗓子和耳朵都保持一点儿状态。


关于学习模式,我们已经谈了两个,今天来谈第三个。这个问题其实以前在给研究生上课的时候会经常谈到。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问题,很简单,大家可以尝试着想一下。请问什么是水杯?有人就觉得这个问题好简单,不过进一步再想,你就会发现它一点都不简单。这答案可以是形状的,可以是材质的,也可以是功能的。比如说玻璃做的,圆柱状的,用来装水的,那就是水杯。不过所有这些具体的要素都可以突破。四方的、椭圆的、铁的、瓷的,那就不是水杯吗?你要说盛水的就是水杯,我用塑料袋盛水,它为什么不是水杯?我用玻璃碗盛水,它为什么不是水杯?


还有我们再来一个简单的,请问什么是凳子?有人说四条腿的就是凳子。那狗四条腿,它为什么不是凳子?有人说用来坐的就是凳子,那我坐桌子上了,这桌子为什么不是凳子?


关于什么是水杯,什么是凳子,这样的思考把我们引向了一种困惑,就是一方面我们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知道这答案;但另一方面我们就发现,不管怎么说,居然都说不清楚这种答案。这种现象叫“有信念,没概念”。你越是说不出来,你就越相信自己真的知道。而且说不出来也没关系,只要你相信自己知道就可以。


类似的还有另外一些更加抽象的概念,比如忠诚、正义、责任、爱、感情。这很多东西我们没法用精确的语言来描述,但是我们坚信自己一定懂得,一定知道。所以请大家明白,一个人的行为、一个人的生活是由信念支撑的,而不是由概念支撑的。在学习过程中,具体的概念学习或者方法学习都是第二位的,而建立牢固的信念,这才是第一位的。


比如说你想学点儿管理,打开那课本,什么三原则、四法则、五要素、六标准,各种变量灵敏度分析一个公式,这些都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什么?就是关于管理,你是否有一些基本的信念?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大过程当中,你是否有一些坚定不移的理念和想法,这才是第一位的。所以今天我们推荐大家第三种学习模式就是信念学习


你看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例子。一个小伙子读《论语》,他关于《论语》的语句、方法、文本、修辞都能够研究地特别透彻,但是却无法去真正把握那个语句背后的精神内核,这种学习方式就是舍本求末了。信念学习应该如何进行呢?其实大家观察一下我在课堂上的传播方式,就能感觉到这种学习模式的主要特点,一句话就是“关键词 + 生动案例”。


比如这几天从武汉到南京,从南京到台州,都一直在讲领导力,讲团队。小的场子也有五六百人,大的场子有一千多人,而且来听课的人也是参差不齐、五花八门。有的人是很有基础,有的人是零基础;有的人是特别有兴趣,有的人是基本上没什么兴趣;有的人是远路赶来,有的人是偶尔路过。所以我们的传播方式都是“关键词 + 生动案例”,把概念和方法的讨论放到第二位,主要是信念的传播。


比如说讲到“领导”就强调一句话,用管理自己的方式去感召他人。谈到“影响他人”,我们又强调先看需求后提要求,俗人服厉害,高人服功德。谈到“人”,我们又强调有人是金子,有人是铜,有人是矿石,要区别对待。在“位置认同”和“人岗匹配”这两个关键词上,我们准备一些生动的小案例。大家只要了解了关键词,记住了生动案例。事到临头只要想一想关键词,回忆一下生动案例,信念自动产生,接下来行为的效率也就会提高。


我相信有些朋友经常会有这种感受。学的挺好,考试考的成绩也挺高,计算题、问答题都做的挺好,但是为什么事到临头具体做事情的时候,就有一种茫然失措、无从下手的感觉呢?其实以上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只有概念,没有信念。信念学习不充分导致的。


大家要明白,人的行为不是由概念支撑的,而是由信念支撑的。我们经常说的考试成绩并不一定代表着个人能力的全部,这种观点其实也来自于一种基本的假设,就是用信念学习来代替概念学习,这才是一个人提升能力、提高水平的关键要素。


好了,今天的模式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