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左右而言他:无法面对自己的过错怎么办?

顾左右而言他:无法面对自己的过错怎么办?

00:00
15:48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就是孟子我觉得对齐宣王算是心凉了,就基本上两个人的谈话,快要撕破脸了,就这一次孟子打算正面出击一次,不是等王来问了。孟子问王,假如您有一个大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就是他要去楚国出差,到楚国去旅游,把自己的老婆孩子,托付给他的一个朋友。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等他回来的时候发现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和孩子受冻挨饿,冻馁,就是受冻又挨饿,然后“则如之何”,那这种人应该怎么样呢。“王曰:‘弃之’”,说这样的朋友别跟他交往了,这种人应该放弃,不跟他做朋友。然后孟子接着递进了一句,说“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士师呢,就是司法官,大家记得《论语》当中讲,柳下惠为士师,三已之,就柳下惠就做过司法官,三次都被人赶下台了。



然后说做司法官的这个人,不能够治士,治士就是管理他的下属,他带领的团队带得很糟糕,下属为所欲为,没规矩,这时候如之何?我们应该怎么办?王曰,已之,撤掉,这种人不适合当司法官,撤掉就好了。然后孟子接着说到了核心了,叫“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就是一个国家,四境之内,国境之内的地方很乱,治理得不好,这时候应该怎么办?



最漂亮的一句话出现了,“王顾左右而言他”,说那个谁,咱们那饭好了吗?走了,王不说了,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常用的一句话,叫王顾左右而言他,就从这儿来。就是孟子把齐宣王逼到了死角,前两个类比、递进,逻辑上没有任何问题,就是一个人做朋友不负责任,那不要跟他交朋友了,一个人当领导没有能力,那不让他当领导了,一个人管国家管不好,你说怎么办?那按照前面的逻辑讲下来,齐宣王应该讲说,那不行重新选一个,或者让位、禅让。



齐宣王没有这么大的勇气,不敢接这个茬,所以齐宣王说,那个谁,咱们吃饭吧,走了,顾左右而言他。其实你想,齐宣王如果真的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我觉得可能他会问孟子,愿闻其详,我想听夫子讲讲,可能是罪在寡人,寡人无道,请夫子指教,这都是可以跟孟子展开探讨的过程,孟子也未必就敢直接说,你就下台吧,但是齐宣王没有这个勇气,他不愿意面对针对自己内心的剖析,不愿意面对实质性的问题。



他前面所讲的,寡人好色、寡人好货、寡人好勇这些,都是使得问题停留在表面不去处理的手段和技巧,就是有很多人,特别喜欢给自己找一些小的毛病,浮在表面上,遇到问题说就是因为这个,他不愿意深入探讨。孟子是希望能够跟齐宣王深入探讨,怎么样能够让四境之内可治,但是齐宣王不愿意接茬。所以一个人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他面对自己错误的时候,选择的方法是逃避,叫顾左右而言他。所以这时候你发现,孟子在齐国已经呆不下去了。



西方人有一个特别好的比喻,叫作房间里的大象,就是王顾左右而言他是什么呢?就是房间里边有一头大象,但是所有人假装看不见它,明明有问题对吧,不说、不提。很多家庭也会这样,家里边、房间里边有个大象,不说。



所以我们在这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是我讲过的一本管理类的书籍,叫作《认同》,《认同》那本书说什么呢?说在公司里面开会,好多人老喜欢回避问题,就是希望有不同意见的人,最好不要同时出现,两个人一块开会就吵架,太烦了,所以就要想办法回避问题,似乎能够让工作进行得更顺利。其实不对,你应该让问题在会议上暴露出来,你们俩的争执会使得这件事情,更容易达成真正的认同,否则的话他没有参加,你随便地把这个事通过了,最后隐患无穷。而且其他人可能都不会重视这件事,因为大家都不知道,似乎这个事没有讨论过,但如果你们能够珍惜产生争论的这个时机,才能够把一个事情讲明白,才能够形成真正的共识,不回避问题更容易解决问题,所以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个经典的场景,这是中国古典史上,一个非常生动又有着幽默感的场景,叫作王顾左右而言他。



接下来我们来听听第七章,“孟子见齐宣王曰”,孟子还没走,已经失望了,但是还没走,又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大家听这句话觉不觉得熟悉,就是《南渡北归》里边梅贻琦,清华大学的校长曾经讲过,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就这句话,就是从这句话脱胎过来的。



说故国者,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不是乔木之谓也,就不是说这个国家的树木,都看着很粗大,高大乔木。我们过去有个领导人叫胡乔木,就从这来的。就是那种高大的栋梁之材,看起来很多,这个就叫作有历史,你看,我们为什么喜欢到大学校园里边逛,或者我们喜欢去那种寺庙里边逛,树是非常重要的一道风景,就是大学校园里边的树都特别粗,你看那个树的粗细,你就知道这个学校的历史大概有多长了。



但是孟子说什么呢,孟子说你别太在意那些树,一个国家有历史、有文化,不能够仅仅看树,树再粗,只是证明时间长,它不能够代表文化,“有世臣之谓也”,什么叫世臣呢?就是能够长期跟随你的臣子,这个叫作世臣。甚至有的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样的人,你像张廷玉这样,三朝元老,一代一代跟下来的,这个叫作世臣。



为什么世臣很重要呢?你知道很多王宠信的是宠臣,宠信的是嬖人,就是他身边的那些溜须拍马的人,有时候会突然启用一个年轻人等等,但是能够长期跟着他的,证明你的德性是足够服人的,如果你没有足够好的德性,这些人就走了,所以“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所亡也”,就是您今天没有这样的亲近的大臣,昔者所进就是任用,你以前所任用的那些人,今日不知其亡也,就是现在都去哪了?你用过了那么多人,现在都去哪了?你身边连一个说体己话的人都没有。孟子说这个话,其实给自己的走已经打好伏笔了,孟子已经动心了,他准备要走了,他在走之前,他试图跟齐宣王再说一次,说留住一个人是很重要的。



然后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王说,这舍弃一个人也很正常,这个总得有流动性,但是我想向您请教的是,我怎么才能够看出一个人不称职,不称职的点在哪?你看王又把话题引偏了,孟子是告诉他说你怎么留住人才,王问的是,我怎么能够更有效率地赶走他们,所以王说“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您教教我舍弃的艺术吧,怎么能够识别这些不行的人。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就是在春秋的那个时候,春秋战国的那个时候,家庭出身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大家看我们讲《论语》当中说到子路,说到冉有这些人,说做了大官了,多大的官呢?他们能够做到普通老百姓所做的最大的官,就是季氏的家宰,就你最多就能够做到季氏的家宰,你要想越过层级,能够站在鲁君的朝廷之上,非常的困难,就算你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你都做不到,因为你不是贵族。



所以孟子在跟齐宣王讲,说您要用一个贤人,这事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一定要慎重,如不得已,为什么呢?因为你随便地提拔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卑就是地位低下的人,越过那个地位高的人,疏就是离得远的人,越过戚,就是自己身边亲近的人。你们这都家天下,你们都是一家人打出来的天下,你让那个外人要超过你的亲戚,可不慎与?做这样的一个提拔,可不是得非常谨慎吗?



然后接下来孟子讲了自己的人才观,他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就你左右的这些人,就你身边的这些伺候你的人,你的司机,你的马车夫,你的会计什么,你的王后,这些人都跟你说这人特别好,不能信。诸大夫皆曰贤,你的朝廷上的这些管理层,都告诉你说这人很好,也不行,国人皆曰贤,你听到老百姓,都传颂说这个人真好,然后察之,你还需要去认真地考察他,派组织部去跟他谈话,然后再通过各种各样的细节,去收集他的资料。



见贤焉,他真的是个好人,然后才用。我们在《论语》当中曾经讲过,叫“浸润之谮,肤受之诉”,就是为什么左右的人说话特别重要呢?枕边风特别重要呢?就是因为宦官在古代的皇帝身边,那么的重要,原因就是他能够天天说,每天说一点,每天说一点,“浸润之谮,肤受之诉”,让你自己能够感受到,你看这人多好,他给你买了这个,这些东西是你非常难以抵抗的。



所以孟子所讲的是,你需要有一套自己的选拔人才的机制,也就是必察之,你如果不能够有一套客观的选择人才的机制,你光靠听别人说,哪怕是你的大臣说,都不能够轻易地相信,然后“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一样的道理,他们说这人不行,你也不能随便地相信,你也需要去考察。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就是大家都说要杀这个人,这个人应该被杀掉,你也不能够随便地相信,你需要认真地考察,如果真的发现他有确凿的证据,应该被杀掉,这时候再杀他。“故曰:‘国人杀之也’”,这样才能够说不是我要杀他,是大家要杀他。“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就是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么慎重地去考察任用一个人,或者罢免一个人,或者杀掉一个人,你才能够成为国民的父母。



但关键问题在哪呢?我们研究管理这么长时间,就是察之这件事是很难的,如何察之,假如你再问孔子如何察之,孔子的答案是什么呢?孔子说人焉廋哉,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你看他凭借着什么,看他以什么为乐,安住在什么地方,看他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你就看出来了。



你要问孟子说怎么察人呢?孟子在后边讲过说很简单,视其眸子,就你看他的双眼,你就能够知道这个人心里想什么,这都不可操作,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法传递的东西,你让齐宣王看别人的眸子,齐宣王自己心中就那么多的邪恶,他能看出什么眸子来。所以西方的办法像柏拉图,他们那个时代就说,要有哲人王,就最好的做皇帝的人是哲学家,就这些人本身就是哲人。



那应该怎么办呢?孟子自己来干,你自己来做这个哲人王,这就完事了,但这个又做不到。所以,我们觉得还是现代社会稍微好一点,就你不能够凭一己之喜怒哀乐,说杀人就杀人,说罢免就罢免,我们需要有数据,有事实,有看他团队的这些人的这种反馈,有三百六十度的考评,哪怕KPI指标没有那么准确,但是最起码它也能够反映一定的表现。



所以在历史上如何察人,如何用人或者用错人,所造成的这种损害真的是太大了,你想想看崇祯和袁崇焕的关系,你说崇祯的判断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还包括雍正和年羹尧的关系,这个列举出来,可能每一代的帝王都能够列举出这样用人察人的故事。



所以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这本书是一本新书,叫作《我会独立思考》,是写给孩子们的,但是我觉得大人们都应该看,就是我们特别欠缺的就是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我们得具备批判性思维,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缺乏批判性思维,其实就是我们的情绪在起作用。你比如说你听到了别人说这个人不好,你的脑海当中,突然产生了雪崩式的思维。什么叫雪崩式的思维?就是万一这个不好延续下去怎么办,万一这个不好,搞大了怎么办?万一影响了更多的人怎么办?



你看,你没有客观地看待不好这个事到底有多不好,而是你的大脑当中的雪崩式的思维,把它灾难化了,这时候你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我举这个例子,只是独立思考当中的一个非常简单的点,其他的还包括幸存者偏差,包括从众式想法,什么花车游行式的想法等等,我们的心理往往都是脆弱的,容易被别人影响。所以如何察人,如何保持独立地思考,对于每一个管理者,对于每一个老师和家长来讲,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希望大家能够学会察人,左右皆曰贤,诸大夫皆曰贤,国人皆曰贤都尤未可也,要察之才行。



核心知识点延伸:



一个流传千年的小动作:“顾左右而言他”



我们今天形容一个人在交谈中扯开话题,就会用“顾左右而言他”来形容他,这个小动作最早被记录在册,就是在《孟子》中。它发生在一次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中,面对孟子步步逼近的责问,齐宣王不敢直面问题,就扯开话题,“顾左右而言他”。


齐宣王的“顾左右而言他”成为中国古代经典中非常有幽默感的一幕,也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摆脱不掉的一个经典动作,直到今天。



真正的“故国”,不只是有大树



这里的“故国”,不是指自己原本的国家,而是指有着悠久历史,并且精神血脉没有断绝的国家。孟子说,一个真正的“故国”,不是光看这个国家有多少枝繁叶茂的大树,而是看它是不是有“世臣”。


“世臣”在当时是针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游说之士”而言的,那些游说之士今天在秦国做大夫,明天说不定就跑到楚国去做宰相,没有一个稳定的归属。真正的“世臣”是对这个国家价值的认同,有归属感,并且参与这个国家历史的传承的人。


在今天,无论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大学还是企业,都需要这样对于组织有真正归属的人,那这个组织才能够不断地传承。




应用延伸:



怎么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都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一些重大的选择甚至会决定自己人生的走向,比如职业、婚姻,有很多人会影响我们的决策,但最终对结果负责的只能是自己,那要怎样才能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呢?


关于这个问题,孟子在跟齐宣王讨论国家治理的时候就说,不管左右的人也好,大夫也好,国人也好,不能他们说什么自己就信什么,必须要自己亲自考察。就是说需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养成“批判性思维”。


养成“批判性思维”意味着我们不被情绪左右,不盲从,不被纷纭复杂的现象迷惑带偏,这样,才能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



推荐你读《我会独立思考》




修改1




应用延伸:



怎么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你有选择困难症吗?面对一些重大的抉择,比如职业、投资等等,是不是常常感到很纠结?是不是总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那要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往往不是因为我们自己心中没有主意,而是我们太过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别人都质疑自己的选择,或者别人都做了别的选择,这时候我们就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陷入雪崩式的思维,没法保持冷静,被外部因素裹挟着走。


关于这个问题,孟子在跟君王讨论国家治理的时候就说,不管左右的人也好,大夫也好,国人也好,不能他们说什么自己就信什么,必须要自己亲自考察。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养成“批判性思维”,训练自己不被情绪左右,不盲从,不被纷纭复杂的现象迷惑带偏,内心笃定,这样,才能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



推荐你读《我会独立思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