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曾说:
“人类最无力控制的莫过于他们的舌头,而最不能够做到的,便是节制他们的欲望。”
深表赞同。
伶牙俐齿当然是好事,但那些不分场合、不顾情面、自以为是的发言,除了制造尴尬,还令人厌烦。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在恰当的时候,沉默不语、守口如瓶。
事过,不追问
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生活中,对于发生过的事,人们喜欢复盘和反思,以便从中获益。
但是,“总结”常常演变成了“追问”:
“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你为什么不听我的?”
“你为什么这么愚蠢?”
这是一种智慧不够的表现。
真正聪明的人,会明白,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
做再多的追问,都于事无补,且有害无益。
曾看过一则新闻。
一位妈妈,因为忙着照顾孩子,忘了关电吹风。
因为离开得太久,电吹风爆开,引燃了床单、靠枕。
一瞬间,滚滚浓烟肆虐,屋子里烧得一塌糊涂,床只剩下骨架,墙体裂开了深痕。
看到刚刚装修好的房子付之一炬,这位妈妈非常自责。
而她的丈夫却轻描淡写:“没事的,人没事就好,大不了重新装修,我们又可以住新房子了。”
新闻评论区,网友纷纷感叹,这个男人太温暖了。
确实如此。
他没有责备妻子:“做事情不知道轻重缓急吗?”
他没有嘲讽妻子:“基本的用电知识都不懂吗?”
他没有抱怨妻子:“烧成这样,要浪费多少钱?”
因为看到了妻子的伤心和自责,因为知道家不是讲理的地方。
因为明白,房子没了可以重新装修,爱没了再无可能回头。
所以他除了安慰,什么话都不说,这种承担和胸怀,叫人感动。
确实,火灾已经发生,损失已经造成,“肇事者”已经知错,如果追根究底,情况也不会逆转。
不如,沉默一点,把那些话咽下,选择理解和宽慰。
人无完人,事无至境。
当别人犯错时,只要不涉及原则,我们不妨“守口如瓶”。
把责问、批评、抱怨,统统都拦截住,只给出体贴和温暖。
只有这种春风化雨的态度,才能阻止坏事坏得更彻底。
知人,不评人
一位创始人,曾在一次采访中,分享了一段亲身经历。
他说在他年轻时,认为那些见了佛像就跪拜、信了风水就入迷的人,是一种典型的迷信思想。
对他们,他总是报以不屑,难以与之为友。
但这种想法和做派,在他自己开始创业后,慢慢改变。
因为他看到,创业很难,风险很高,责任很重。
巨大的压力之下,人都会不自觉地寻找排解方式,而信迷信,只不过是解压方式的一种。
他总结说:
“自己信不信那一套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管住自己,不对别人指指点点、妄评妄议。”
确实,世间的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是当事人的选择。
只要不伤及旁人,不触犯法律,就应该得到尊重。
那些习惯评论别人的人,常常“杀人”于无形。
曾看过一部韩剧,对其中的一段剧情很有感触。
女儿患病了,要做肝移植手术,妈妈愿意献出自己的肝。
为安全起见,医生建议妈妈先把体重减下来,再做手术。
一系列的运动过后,妈妈不堪重负,突发心脏病去世。
这下,健身房里那些长舌妇们,纷纷议论起来,说她是为了挽回丈夫的心,爱美心切,才送了命。
这位妈妈,本是为了救女,奈何被人说成是怨妇,叫人情何以堪。
王小波曾说:“口沫飞溅,对别人大做价值评判,层次很低。”
深以为然。
聪明人,在发表意见时非常谨慎。
不会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更不会把恶意揣测、无端指责施加于人。
他们懂得,人有千面,仅凭一句话、两件事、三面缘,判断不出一个人的好坏,更打不出公正客观的分数。
既然不知全貌、不明真相,那么就守口如瓶,保持基本的礼貌和尊重,不评、不议、不论。
看破,不说破
生活中大约有两种人,一种是,对所知之事全世界宣扬,恨不得个个来聆听TA,膜拜TA。
另一种是,对一切了然于心,却始终守口如瓶,不夸张,不显摆,不卖弄。
毫无疑问,这两种人都是聪明人,区别在于,后者更具智慧,就像齐白石这样。
在网上看过一个小故事,很有意思。
张大千把自己的画作《绿柳鸣蝉图》,赠送给收藏家徐鼐林。
恰巧当时齐白石也在徐家做客。
齐白石对着画中那只俯趴在柳树枝头,蝉头朝下的大蝉,认真瞧了好一会儿后,对画作发出一番赞叹。
然后话锋一转,极委婉地说:
“我以前也画过蝉,为此还向一位老农请教过,据他说,蝉的头都是朝上的,很少有朝下的情况。”
顿了顿,又补充道:“当然,我没有去验证过,老农说的也不一定对。”
张大千对这事上心了,一直想找机会探个究竟。
终于在一次盛夏,在外出写生时,他看真切了,果真如齐白石所说,蝉的头,大部分都是朝上的。
张大千连忙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告知给齐白石。
谁知齐白石认真听完,但笑不语。
这时,张大千才明白过来,原来齐白石一开始就看明白了画作中的错处。
但为了顾及自己和朋友的感受,胡编了一个老农出来,委婉纠错。
作家毛姆曾说:
“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虚荣心,你的炫耀欲,和你时刻想要冲出来、想要出风头的小聪明。”
齐白石就是这种不虚荣,不炫耀,不愿出风头的人。
世间事,来来去去,无非那几件。
能看破的人,是聪明人。
但看破却不说破,才是智者,这需要一颗慈悲心,有难得糊涂的淡定,更有知世故而不世故的赤诚。
季羡林说:“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看破不说破,人品信得过。
▽
周国平说:
“比起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人,有时更喜欢和不爱说话的人待在一起。”
恰到好处的守口如瓶,是一种大智慧。
事过不追问,是信任和爱意;知人不评人,是尊重和包容;看破不说破,是体贴和周全。
语言,可以是铠甲,助力我们骁勇上阵;也可以是匕首,撕扯我们走进荆棘。
如何用,何时用,全看我们自己。
愿我们,都真正懂得“雄辩是银,沉默是金”的道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