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先养活自己再求学问对吗?

214.先养活自己再求学问对吗?

00:00
14:37


先生中进士后,写《边务八事》上书诤谏,人们很是称赞。到先生晚年,有人以此事问他,先生说,当时年少,心存对抗和怨气,这种气息若不除掉,把天下重任交给他哪能成功?又有人以平宁藩之事相问,先生说,国家有乱,为臣者自当如此,但那时还有些许的任性好勇,挥霍豪情,内心尚未一尘不染,若重来一次必有不同,定会更加圆满。先生于自己内在清清楚楚,不掩饰不居功,气度令人钦佩!许鲁斋说为学第一要务是治生,要先养活自己,阳明先生批评这说法误人子弟。难道贫苦的读书人就该坐守贫穷完全不去经营吗?其实,治生本就是讲学中事,上天创造逆境给我们,正是为了陶冶我们的心性,果真能在胸中调停得心体无累,终日做买卖也不耽误成圣成贤;如果提倡以治生为首,让治生和为学成为两件事,反而会开启不用功之人的营利之心,总想着先把生活安顿好再来求学,等再回头,不知何年!所以,讲话岂可不慎?为人师者更当如此。


1、要成事的人,需要有何处事态度?

2、为什么说作为老师的人讲话要小心?

《传习录拾遗》

(一三)

先生初登第时,上《边务八事》,世艳称之。晚年有以为问者,先生曰:“此吾少时事,有许多抗厉气。此气不除,欲以身任天下,其何能济?”或又问平宁藩先生曰:“只合如此做,但觉来尚有挥霍意使今日处之,更别也

(一四)

直问:“许鲁斋言学者以治生为首务先生以为误人,何也?岂士之贫,可坐守不经营耶?”先生曰:“但言学者治生上,仅有工夫则可。若以治生为首务,使学者汲汲营利,断不可也且天下首务,孰有急于讲学耶?虽治生亦是讲学中事。但不可以之为首务,徒启营利之心。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何妨于学?学何贰于治生?”

各位好,欢迎一起来欣赏《传习录拾遗》,我们接着看下文。

“先生初登第时,上《边务八事》,世艳称之。“初登第时 ,所谓“登第就是中了进士。古人考试只要是榜上有名、金榜提名就叫做“登第”。那先生在弘治十二年,也就是他二十八岁的时候,参加礼部的会试,中了进士,所以阳明先生本身就是进士。他的弟子呢,大部分都是进士,都是达官贵人,其中我们前面谈过他还有学生是状元。上《边务八事》,他中了进士之后,他就看到国家里面很多的事务很不合理,应该要改正,他就上书诤谏,他就写《边务八事》,防务上有八件事要改变的,这个内容各位有兴趣的话上网查一查也可以呀。“世艳称之”,反正他里面所写的事情不仅是很对,而且慷慨激昂,这显现了这个年轻人,各位二十八岁呀!我告诉你,我们现在二十八岁还在打电动,你信不信?还在熬夜。看到他这个《边务八事》,当时的人都非常称赞,所以“世艳称之”。这个“艳就是很惊艳,很称赞他。

“晚年有以为问者。”那么到晚年的时候,就有人提起他年轻的时候上书《边务八事 》,去诤谏皇上啊,这是不得了的呀,然后就来问他了。

“先生曰:‘此吾少时事,有许多抗厉气。’”他说这是我年少时候的事,在写这个书的时候,内心还是有很多对抗的气息,很多不和平的气息。“厉”就是“暴虐“的意思,其实就是说有很多怨气,有很多对抗,很多怨气。“抗厉”这两个字,我们解成现在比较通俗的话就是“愤愤不平”,就是我看到了一些事情不对,我就愤愤不平。一个有作有为的人呐,稳重的人,看到不对的事尽管去商量,尽管去说明,不必愤愤不平,愤愤不平最害事,最会把事情给破坏了。所以我年少的时候写的那些文辞啊,你们世艳称之,大家看他这么有魄力,这么敢说,大家不敢说的话,个个称赞他。各位,百姓就是这样哦,看看谁能够说出我们心中的怨气,大家都说他很有魄力。实际上王阳明自己看一看,说:“哎呀,这是年少的时候干的事情,实际上是有很多愤愤不平。”各位,现在说愤世嫉俗啊,这也是不好的。

“此气不除,欲以身任天下,其何能济?”说这种愤愤不平的气息如果不拿掉的话,不把它修掉的话,这也算是阴私我慢。“欲以身任天下”,想要把天下重任交给这个人的话,“其何能济”?这哪能成功呢?“济”就是渡河,哪能够办成事情啊,哪能够成功啊。所以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一定要端端庄庄,稳稳重重的,心气平和,对事不对人,不会愤愤不平,这样才可以。像现在的选举,选出来的都是愤愤不平的人。各位,叫作“民粹”,为什么叫“民粹”?民粹就是愤愤不平,一言偾事,一句话出来就把事情给搞砸了,那这个就不行,这就不够稳重啊。王阳明看他年轻的时候,因为他那时候修炼得已经是非常的圆满了,那么再看看年轻的时候啊,唉呀,这哪能够成事啊!固然是如此,人生经验就是如此,本来这个心胸坦荡的人呐,在年少的时候啊,年少气盛嘛,所以难免就会堕入愤愤不平,这个也就是说不被这个气所控制的人呐,是很少的啦。

“或又问平宁藩。”之后又有人问,阳明先生在正德十四年的时候,他本来是奉命要去堪乱,福建那边有叛军。走到半途就听到宁王朱宸濠造反,那么他就赶快往朱宸濠叛乱的地方走啊。十五天就回到江西去起义兵,说那边有人叛乱了,我们要去打他啦。十五天就回去了,过了五天,二十天的时候就已经到了南昌,二十六天就已经擒到了宁王朱宸濠。等于是打仗只有六天就把他给手到擒来了。他那时候已经叛乱,整个中国的江山已经一大片都在朱宸濠的麾下了。

各位你想想看,这是不简单呐,十五天哦,回去起义兵,二十天开拔到南昌,二十六天就把朱宸濠给抓来了。这是一个从军事上来说,为什么连日本好多大将军都非常佩服王阳明的原因呐。仔细研究他这个过程哦,那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啦,那就是很大的功业呀,所以特别是很大的功业,大家特别喜欢问嘛,对不对?各位你看王阳明传习录,从前面谈到现在哦,很少谈到他有什么功业,顶多就是谈到他奉命去哪里出征,奉命去哪里出征,不谈他的功业。那王阳明也不以此沾沾自喜,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气息,他跟他的同学之间,学生之间都说是朋友。

“先生曰:‘只合如此做,但觉来尚有挥霍意。’”做一个忠臣在国家有乱的时候,做一个忠臣只合如此做,我也只能这么做啦。他本来要到福建去扫荡叛乱,但那个叛乱没有那么急,忽然宁王朱宸濠叛变了,半壁江山都变他的了,这个人不拿下,整个中国就完了。也只能够如此,做一个忠臣只能这么做嘛。十五天回去起义兵,又五天开拔到南昌,然后真正打仗只有六天,就把他给抓来了。但是回想一下呢,那个时候还有些许的任性,还有些许的好勇好功在啦,挥霍我的豪情,还没有真正是在内心里呀,一尘不染,还没有达到这样,所以他说还有一点挥霍我的气血,挥霍我的豪情,挥霍我的任性。

“使今日处之,更别也。”如果我今天重新再让我做一遍,“更别也”必有不同。哪里不同呢?当然打仗还是要打,抓还是要抓嘛,各位对不对?但是,所谓的更别,就是心境可能不同,心境不同可能当时讲话处理事情,程序上或者会更圆满。实际上呢,阳明先生已经做得很圆满了,不过从他圣人的角度来说,还有很多细微的地方呢是可以改进的。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说,一个人的一生之中啊,即使你后面修到很圆满,我们也不必去掩藏前面其实是有不圆满的地方,他是很容易就承认的。而且呢,谁要拍他马屁都没用,这个《边务八事》“世艳称之,是大家都鼓掌叫好的,但他说起来呢,实际我是愤世嫉俗的,你看他都承认。他不居功,他也不好名,我们称赞他呢,他也不迷惑。然后擒了这个宁王朱宸濠,这么大的功业呀,一点点没有沾沾自喜,没有自以为是,这实在是很不简单的一个气度啊!

下一段,“直问:‘许鲁斋言学者以治生为首务。’”这个许鲁斋是元朝的理学家,他叫许衡,字仲平,号鲁斋。他终身所提倡的就是程朱之学,就是程颐、程颢、朱子的学问。这个人也是一个非常非常廉明正直的一个人呐,死后谥号为“文正”,所以他的书、遗作集合起来就叫作《许文正公遗书》。在他的遗书里面,有写到“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说要做学问第一个先要能够养活自己,先把生活照顾好再说。“苟生理不足,则于为学之道有所妨。”如果你连自己都养不起的话,对于求学也会有所妨碍。后文当然还有一段,意思就是说你要去做官也好,做生意也好,务农也好,要先能够把脚步给站稳,然后我们再来为学。所以他说“言学者以治生为首务”。“直问”就是黄直问,黄直问阳明先生说:“许鲁斋这个人呐,他在他的学问里面说,学者应该要先安顿他的生活。”

“先生以为误人,何也?”而先生您却批判说这个说法是误人。各位,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呢?这个说法我记得是在《传习录》的上篇吧,就曾经有这么一提,提到这个,王阳明也是说他这是误人的说法。那么过了很久呢,学生又不明了,这样也蛮对的呀,为什么您说误人呢?

“岂士之贫,可坐守不经营耶?”岂有此理呢,难道说读书人是很贫穷的人,然后他就坐守着他的贫穷完全不去经营,这样子可以吗?当然从许鲁斋这样子来说,先安顿好我们的肚子、生活,然后再来求学,不也很可以吗?

“先生曰:‘但言学者治生上,仅有工夫则可。’”他说如果你要说学者以治生为上,那么是已经功夫成熟的人哦,心性成熟的人这样来说是可以哟,对用功的人来说是可以哟,对于不失去他的目标的人来说是可以哟。

“若以治生为首务,使学者汲汲营利,断不可也。”但是如果那个不用功的人,你跟他讲说以治生为上,各位,他就马上去治生,他只剩下上班啊,只剩下赚钱,只剩下营利,他会完全忘了修行这件事情。

所以,治生是你不必提倡每个人都会治生的。你要所说的是这个学问为上,是这个心性为上,他在再怎么苦的过程他会历事练心,他就会借着事情,借着苦,借着营生的这个过程,他处处都在练心。但是你现在是把它说成两件事,它本来就一件事啊。各位,老天爷创造逆境给我们,就是为了要陶养我们的心性,结果逆境一来,我们就把心性丢掉,我们先去讨生活。各位,讨生活是不必说的啦,每个人都会讨生活啦,就算你跟他讲说心性多重要、心性多重要,他也不会自己去饿死,他会去讨生活,你不用太交待。但是你做老师的人,你一交待,结果呢,他心性全忘了。老天爷赐给我们的逆境,本来就是要来磨练你的心性的,结果这个机会全给跑了。况且是那一些根本就不用功的人,本来心里面就汲汲营利的人,你这么一说,那是绝对不可的,为什么?那就断了他求学的路。

“且天下首务,孰有急于讲学耶?”况且天下真正的首务啊,还有比这个讲良知之学、心性之学更重要的吗?孔子不是这么说吗?“自古谁无死啊,弟子问孔子啊,说如果粮食跟兵要去掉,要先去哪个呢?如果说我没有粮食我就死了,那跟守着这个仁义,那你要去哪个呢?他说“去食”,连食物都不要。前面说去兵,食物跟兵比去哪个呢?把兵给去掉。仁义跟食物比呢?食物去掉,为什么?他说食物去掉就死了。孔子的答案就是说,“人生自古谁无死”,自古谁无死,对不对?大家都会死啊,死得有仁有义跟死得不仁不义,你要选哪个啊?从历史的洪流来看,早一秒钟死跟晚一秒钟死而已嘛,有什么差别吗?对不对啊?所以说“天下首务,孰有急于讲学耶”?还有比讲学更重要的吗?

“虽治生亦是讲学中事。”各位,治生本来就是讲学中事。

“但不可以之为首务,徒启营利之心。”我们要鼓励人家去治生,但是不能忘记治生就是讲学。所以我们要说讲学为首务,不能说以治生为首务,以讲学为首务而治生为次之,那么你在治生的过程中,你就会注意这个心性良知的这个学问,那这是完全不同的。

“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贤。何妨于学?”说果能于此处,各位“此处”,要记得哦,阳明先生讲到“此处”一定是手指着胸中啦,古人在胸中这个地方啊,这个良知呀,调停得心体无累。所以以前的文章留下来哦,没有画图也没有录像,不知道阳明先生手指的此处是哪里啊,各位,此处不能指着空气讲呀,阳明先生“果能于此处”不是对着空气讲的啊,对不对?我们如果跟一个人讲说:“来,你过来,你站在这里。我一定会手指着这里,你才知道你站在哪里呀。“你过来,你给我站在这里。”“哪里呀? 哪里呀?老师你说哪里呀?” “就那里,就这里。你不指一个地方哪里呀?所以阳明先生说“果能于此处”,一定是手指着胸中,指着这个良知,能够调停得心体无累,这个心体在胸中哦,先“致”得这个“良知”,“格物致知。如果能够这样的话,“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贤。”你看终日做买卖都在格物啊,终日做买卖都心体无累啊,都心胸光明啊。“何妨于学”那这对学问是没有妨碍的,买卖对学问可以没有妨碍,但是要以学问为首。

“学何贰于治生?”学问跟治生,跟求生活,顾肚皮是没有两样的呀。本来顾肚皮就是学问之一呀,要以学为首,不能够以治生为首。如果以治生为首的话,稍不用功的人就有一个更好的理由说,你看,我们老师也告诉我说,好好去讨生活,安顿好学问,等到心都没拖累的时候再来求学。各位,等他一回头的时候头发都白了,看你信不信,对不对?头发白的时候也不会回头了,这我们不是误了一个人了吗?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个,他要生意先做到稳固,然后生活稳固的时候已经十年了,生意稳固的时候他说等我娶媳妇,各位对不对呀?因为小孩还没长大,小孩长大等我娶媳妇,娶媳妇完之后,他会说什么呢?等生孙子,孙子生完,他会说什么呢?他说爷爷奶奶很忙,你知道吗?我们要照顾孙子,你信不信呐?这种理由可不是编的,我可亲身碰到的可很多啊,最后会不会回来呢?不会回来,眼都花了也不会回来,所以讲话要小心呐,如果为人师表一句话错了,后面仗着你的这句话作为很好的理由,会干出你完全想不到的事,那可多了。比如说,《可兰经》讲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各位,现在干出什么事啊?烧杀虏掠那可太多了,对不对?我相信讲这个话的人当时并不是这个意思,当然我们要适度地防卫自己,应该是这个意思。但是借着这个话而为非作歹的人,多不多呢?那也很多的。所以讲话要小心,就是这一节的意思。

好,我们这一节讲到这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桃之夭夭_5tu

    治生和修心可互为一体,治生中可修心,修心亦需在事物上流行发用。 我们做一件事最大的确定性不是万事俱备,最大的确定性是你的意愿,只要你足够想,即使条件再差,你也会去做,若你意愿不强即是万事齐备,你亦会犹豫难行。 心是根,一心一世界,若重外轻内,心就易为外欲所困,亦只是幻象,是虚。人生自古谁无死,贵在死得其所,其所处在于义、天理。

    错己 回复 @桃之夭夭_5tu: 用罗辑思维来解读传习录对自己一点也没有好处

  • 罘小白

    学习传习录,感觉自己找到了根。只要致力于在根上下功夫,治生这个枝叶也会枝繁叶茂

  • 晓_春

    求学和养家是可以齐头并进的,生活中去修炼。

  • 林容_xe

    张讲师讲得太精彩了!越听越入迷!

  • 草地里的荷兰猪

    经典

  • 梦唤真诚

    直问:许鲁斋言学者以治生为首务,先生以为误人,何也?岂士之贫,可坐守不经营耶? 先生曰:但言学者治生上,仅有工夫则可。若以治生为首务,使学者汲汲营利,断不可也。且天下首务,孰有急于讲学耶?虽治生亦是讲学中事。但不可以之为首务,徒启营利之心。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何妨于学?学何贰于治生?

  • 梦唤真诚

      先生初登第时,上《边务八事》,世艳称之。晚年有以为问者,先生曰:此吾少时事,有许多抗厉气。此气不除,欲以身任天下,其何能济? 或又问平宁藩。先生曰:只合如此做,但觉来尚有挥霍意。使今日处之,更别也。

  • 言观观言

    感恩!20220702

  • 南阳小胖墩

    真的是太经典了

  • 江湖俗子

    历事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