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职业发展遇瓶颈?十三部门为女性科技人才齐发声…

女性职业发展遇瓶颈?十三部门为女性科技人才齐发声…

00:00
06:09
今天,“十三部门发文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人们广泛讨论,也让女性科技人才的发展问题被置于聚光灯下。今晚,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如果有人武断地说,科研的天空属于男性,你或许随口就能举出居里夫人、屠呦呦等在科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来反驳。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遍观古今中外,杰出女性科学家确实凤毛麟角。从全球看,我国女性参与科研工作算是比较活跃的,全国科技工作者中女性占比约45.8%,但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女性占比分别为6%和5.3%,女性高层次科技人才不多亦是实情。

较少女性登上科学金字塔顶端,或许与性别天然的差异有一定关系,但女性在科技工作中的潜力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又不能简单以此为由搪塞了之。有人就专门做了研究:女性科学家发展不足,科技资源配置理念、评价体系、社会偏见等外部环境的制约是主要的因素。从这个视角看,全社会营造支持女性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诸多痛点,政策对症“下药”。7月19日,科技部、全国妇联等13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在一些计划中设立女科学家项目,适当放宽女性申请人年龄限制;同等条件下支持女性优先入选两院院士;鼓励科研单位设立女性科研回归基金,资助女性科研人员生育后重返科研岗位……16条硬核措施,既在资源配置上向女性倾斜,又消除家庭生活的后顾之忧,可谓多管齐下,招招实在。

“男女并驾,如日方东”。回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女性科技人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她们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工程实践等各个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充分彰显出巾帼力量。今天,无论是在最遥远的浩渺太空,还是在最具挑战性的科研岗位,我们都能看到女性的身影闪耀。你瞧,在物理学领域,我国有何泽慧这样的核物理学大家;在航天任务中,不少女科学家勇担项目总设计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以陈薇院士、李兰娟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更是在科研上展现了女性的独特风采。女性在科研领域大有可为,并且可以大有作为。

科研工作是智力密集型活动,相比男性,女性在体能上的劣势并不会成为绝对短板。有人问“女性做航天,靠谱吗?”,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的回答掷地有声:“女性做航天没有什么劣势,除了扛箱子的力气活不好干,其他的都能干!”有人说:“看孩子、做家务,耽误女性做科研”。“中国密码女神”王小云教授谈及科研工作,说自己每天忙完家务,哄睡女儿,就在家里的小台灯下演算数学题,笑称“科研就是抱孩子抱出来、做家务做出来、养花养出来的”。女性投入科研工作,与分担家庭责任并不必然冲突,亲情和情感的付出和陪伴,有时还能成为漫长科研生活的“加油站”。此外,女性在细致、耐心等方面的特质,更让“她力量”在许多工作中不可或缺。

上世纪50年代,著名天文学家、中科院院士叶叔华到某天文台求职时,却因“只招一个男的”而吃了闭门羹。但她没有放弃机会,去信列举了5大“不应该不用自己”的理由。正是这封信,成功打动了台长,为她争取到工作。后来,她带领团队让我国世界时测量精度跃居世界前列,还在射电望远镜建设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如今,有政策的更好护航,有整个社会对女性价值的更高认可,女性科技工作者不必再像老一辈科学家那样单枪匹马、毛遂自荐。坚定探索未知的决心、不因流俗偏见而自我设限,在更开阔的事业上审视自我,相信更多女性科技人才能在科技创新征途上不断超越、取得突破。

在“十三部门发文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话题下,也有众多网友表达着对于女性职场问题的思考,对于消除那些性别歧视的期待,对于拆掉那些“天花板”“拦路石”的建议,共同描绘出了女性朋友们在大时代里更自由地追梦圆梦的期待与渴望。“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为所有女性营造更公平更友好的发展环境,她们一定能在乘风破浪的道路上书写更多精彩。

这正是:
创新征途路漫长,巾帼须眉同上场。
政策呵护“她力量”,科研玫瑰齐绽放。

(文|喻思南 主播|殷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