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字。汉文帝时,公结草为庵于河之滨。
帝读《老子经》,颇好之,敕诸王及大臣皆诵之,有所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之。闻时皆称河上公解《老子经》义旨,乃使赍所不决之事以问。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也。”
帝即幸其庵,躬问之。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域中四大,王居其一。子虽有道,犹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
公即抚掌坐跃,冉冉在虚空中,去地数丈,俯仰而答曰:“余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臣之有?”
帝乃下车稽首曰:“朕以不德,忝统先业。才小任大,忧于不堪。虽治世事,而心敬道,直以暗昧,多所不了,唯愿道君有以教之。”
公乃授素书二卷,与帝曰:“熟研之,此经所疑皆了,不事多言也。余注此经以来,一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以示非其人。”言毕,失其所在。须臾,云雾晦冥,天地泯合。帝甚贵之。
论者以为文帝好老子之言,世不能尽通,故神人特下教之,而恐汉文心未至信,故示神变,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