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擅自行动、不打报告的本钱是什么

司马懿擅自行动、不打报告的本钱是什么

00:00
07:06

周末下课以后,有个同学跟我谈到了他的一点职场困惑,我们大家来讨论一下。这位同学说他刚刚成了中层干部,然后他就发现一件事:一些资深的老同志在人际关系上很随意,并不是特别注意言谈举止、态度语气,但周围人都能接受。可偏偏到了他这块就不是这样了。领导总是提醒他要注意人际关系,要注意说话方式,甚至有人还提醒他要注意跟直接领导说话的语气。这一下他就有怨气了:同样都是中层干部,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不用太在意人际关系,偏偏我就非要特别地注意人际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我说说自己的想法,正好这几天在整理司马懿的书稿,我们就举一个这书稿里的例子。


公元220年,蜀汉大将孟达由于种种原因就投降了曹魏,后来封了侯,拜了新城太守,成为西南边陲的屏障。不过到了公元227年,曹魏的皇帝曹丕去世,明帝即位。换了新上级了,孟达就觉得失去了靠山,地位不稳,于是又起了叛乱之心。诸葛亮对孟达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劝降,这个消息就让司马懿给知道了。那么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就面临着一个特别重大的挑战。既然孟达要乱,当然要把他给消灭了,但这事应该怎么办?是先请示汇报,然后再动手,还是先动手等把这仗打胜了再说呢?当时司马师就给提了建议说:父亲,我们还应该事先给上级写一个奏章,意思就是说先写一个关于讨伐反贼孟达的请示。等到上面发来了关于迅速出兵讨伐反贼孟达的批复以后,我们再动手。


其实司马师的这番话是经过缜密思考的。从老领导曹操开始,老曹家的人一代又一代一直都在防范司马懿。这一次刚刚换了新领导,如果不经汇报,擅自动武说把谁灭了就把谁灭了。可是要在人际关系当中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可是要让领导心里特别不痛快的。于是一下子司马懿就两难了。如果先写书信写奏章,等待批复再动手,这一来一回速度太慢,耽误时间太多,孟达那边早就乱了,而且早就跟西蜀相联合了。接下来西南边陲不稳,再想收复失地,那可就难了。但如果速战速决,来个先斩后奏呢?工作的问题确实解决了。可是个人在人际关系上,特别是在上下级关系上,就会出现非常被动的局面。一边得罪上级领导,一边遭到周围同事的指责。那么最终司马懿怎么选择的呢?


他的选择还是先斩后奏,先迅速进兵,平灭了孟达再说。此时此刻,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为什么不再考虑同僚关系了,不再关注新领导的心情了,不再注意维护人际关系的尺度了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形势变了。大家看一看当年曹操手下,谋士云集,有荀攸、荀彧、郭嘉、贾诩,司马懿就是一个小虾米,根本都排不上号,可以说是人微言轻。但是到了曹叡这个时代,情况就不一样了。人才凋零,英雄一世。在西线战场上,曹魏军队屡战屡败。纵观满朝文武,在蜀汉巨大的军事压力面前,曹叡能够指望上的大臣就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司马懿。我们来做一个比喻,以前司马懿可以说是楼道里无足轻重的一根水管,靠边站的。现在不一样了,他是正房里边通上通下顶天立地的一根顶梁柱。这种身份的变化用一句话来形容叫:以前靠着墙,现在顶着梁。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要推荐大家一个基本的职场规律:权威性跟人际关系的敏感度成反比。如果你权威性特别高,你就不用太在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上就可以不用太敏感。但是如果你权威性不足、权威性不够,在人际关系上你就要多加谨慎、多加小心、谨言慎行。大家看看这个规律在司马懿身上体现的就特别明显。曹叡登基当皇帝的时候,司马懿作为三朝元老坐镇一方的大将,他是非常有权威性的。在军事方面离开他,我们是没法开展工作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要做正确的事情,迅速完成任务就可以。至于说人际关系上的大大小小、上上下下,他不用太敏感,也不用太介意,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把核心任务完成了就可以。


你看到最后他用了20多天的时间,先斩后奏,没有经过汇报,就迅速地消灭了孟达。这事情做完了以后,从领导到同事,满朝文武一片赞扬,人人都敬佩。这样的结局恰恰说明了我们前面给大家提供的规律。一些资深的老同志,他们有权威性,有独特性,能够独当一面。在这种情况下,人际关系方面就不用太敏感,只要发挥作用、作出贡献就可以了。


我们在讲《西游记》里也讲过:有本事的发脾气,那叫个性;没本事的发脾气,那叫找打。对于一些没有贡献,没有能力,没有权威性的年轻人来说,还是要多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人际关系上面还是要谨慎小心为好!我们可以学能人的本事,但是就不要学能人的脾气了。这种权威性和人际关系敏感度的反比关系,希望大家能够掌握。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明天要到成都去出差。咱们平讲平说,明天四川接着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