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泰”,泰然自若,舒泰,通泰。“骄”,骄矜放肆。
张居正注解说,君子以道德润身,所以内和而外平,心广而体胖,你平时看他,只是安然舒泰而已,何尝矜己而傲物、骄傲不逊呢?小人呢,或者自恃才华,或者自恃成就,或者自恃权势,你平时看他,总是志得意满,心高气盛,气势逼人,矜夸自足,什么时候能从容不迫、安详舒泰呢?
清儒李塨注解说:“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何其舒泰!小人矜己傲物,唯恐失尊,何其骄侈,而安得泰?”这个把君子小人认识理念的差别,说得很透。君子不觉得谁比谁有钱,谁比谁成功,谁比谁地位高,不存在要对谁特别尊重,对谁可以轻慢,这些众寡大小高低的差别,在他宽广的胸怀肚量里,都差不多,没有差别,所以对谁都一样,安详舒泰。
这“泰”,还有通泰,通的意思,君子是开放的,跟谁的心,都能相通,所以我们有时说一个人,让人如沐春风,这就是君子之泰。
小人呢,时刻很紧张一件事,就是我很了不起!你必须承认我了不起!我觉得你对我承认得还不够!你对我的尊重还不够!这就特别敏感,唯恐自己失了尊严。所以这自尊心太强,也是一种病。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是说这道理。
刘宝楠给了不一样的解释:“君子自纵泰,似骄而不骄;小人拘忌,而实自骄矜。”他解的“泰”,侧重于通,通泰,君子所知所能,放而达之于世,不拘谨,不假装矜持,所以看上去似乎他很骄傲,不矜持,不顾忌,时间长了,你发现他没有骄傲,是他心广体胖,不考虑那么多,该干吗干吗。小人呢,他考虑就多了,拘谨,顾忌,所知所能,藏而不露,似乎不骄,而不知道,他的拘谨顾忌,正是他骄矜之处,因为他很在意自己的“形象”,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君子不自矜,而能通之于世,小人自以为是,而不通之于人。
刘宝楠的体会,也是一种角度,庄子说:“行贤而去其自贤之行。”就是说,你要做好事,不要去做那些为了让别人说我好而去做的事。君子泰,该干吗干吗,干的都是该干的;小人骄,干什么都考虑是否影响我的形象,挖空心思想干点什么能提升形象,这就干了很多不该干的。
原文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刚、毅、木、讷,这是四种性格特征,张居正解释说,“刚”,是强劲,刚者,强劲而不挠;“毅”,是坚忍,毅者,坚忍而不馁;“木”,是质朴,木者,质朴而无华;“讷”,是迟钝,讷者,迟钝而不佞。孔子说,有这四种性格特征的人,就很接近于仁了。
“刚”,刚则无欲,无欲则刚。刚强的人,不屈于物欲,能拒绝诱惑,别人动摇不了他。
“毅”,坚忍,有毅力,能忍耐,也有果敢的意思。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就是说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刚毅的品质。《中庸》也有类似说法:“力行近乎仁。”能坚忍不拔,坚持去做一件事,就是仁德。
“木讷”,木是质朴;讷是“敏于行而讷于言”的讷。杨时注解说:“木讷则不至于外驰。”木讷的人,就不会有“收不住”的毛病,因为他都没放开出去,也就不存在收不收得住的问题了。木,也有强的一面,说一个人“强直如木石”,跟一块石头、一根木头一样刚强直接。《汉书・周勃传》说周勃:“勃为人木强敦厚。”就是这种性格。
孔子还说过:“巧言令色鲜仁矣。”正好和这段相呼应,刚毅者不可能有令色,木讷者不可能有巧言。
“刚毅木讷”,自己可以对照体会一下,性格的事,不容易改,虽然未必百分百用刚毅木讷来改造自己,孔子也不是木讷之人,但是,其中的道理,还是值得反复体会,随时警醒,曾国藩说,唯读书能转人之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学力的增强,性格修养,也会改变。
原文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路问,怎样才能被称为士呢?孔子说,既能切切偲偲,又能怡怡如也,对朋友切切偲偲,对兄弟怡怡如也,就是士。
“切切”,是恳切,切磋;“偲偲”,是勉励,告诫;“切切偲偲”,就是切责,相互批评,相互规正,叫“责善”,责成你向善。儒家的朋友之道,就是相互批评的诤友益友,相互批评,是朋友的核心价值。因为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问题,需要朋友来指出。曾国藩说,学习进步之道,唯有读书和交友。
老是批评朋友,不怕把朋友得罪了吗?当然不怕,如果善意的批评不能接受,本身就不是朋友。“切切偲偲”,本来就是择友之道。咱们能相互批评,咱们就在一块儿做朋友。不能相互批评,那纯是玩伴,就不是共同学习进步的朋友了。
兄弟和朋友不一样,朋友是选择来的,兄弟则是天生的。朋友可以绝交,兄弟不可疏离。所以朋友和兄弟,相处之道不一样,朋友尚义,兄弟尚恩,朋友以义和,兄弟以恩合。朋友是性格追求都相近,所以在一起。兄弟则可能和你性格追求都不一样,你非要跟他切切偲偲,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就会影响兄弟感情,那也不是你的责任。或者你以为是你的责任,但这责任你也负不了。所以对兄弟是“怡怡如也”,以和悦为主,和睦相处。
孟子说得更彻底,不仅兄弟之间不要相互要求,父亲也不要要求儿子!孟子说:“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说古代的人易子而教,你给我的儿子当教父,我给你的儿子当教父。为什么不亲自教自己儿子呢,因为我要求自己儿子,他一时做不到,做不到我就会动怒,动怒就会伤感情,伤感情就父子离心,没有什么比这更不祥的了。
“不祥莫大焉!”孟子的话,振聋发聩,今天有了现代心理学,我们懂得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伤害,懂得了童年阴影给人带来的一生无法摆脱的痛苦。火遍全世界的一本小说《无声告白》,说了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本小说,就讲你父母小时候怎么逼你进步,所以所有人都有共鸣。父母已经施加了那么大压力,如果哥哥再加入进来切切偲偲,非爆炸了不可。
我们再展开一下,兄弟之间不责善,父子之间不责善,那夫妻之间呢,就更不能责善了,那更伤感情。但是我们对照一下自己呢,往往在外面,没有能相互责善批评的朋友,而小时候被父母责善压力蓄积很深,长大后就发泄在自己兄弟姐妹、丈夫或妻子身上,老想改造自己的兄弟姐妹,尤其想改造自己的丈夫或妻子。
不祥莫大焉!相互改造,是朋友的责任,是家庭的毒药。家庭成员之间试图相互改造,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原文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孔子说:仁善的人教导人民七年,就可以叫他们去作战了。又说:用未经训练的人民去作战,那就是抛弃他们啊!
孔子很少谈兵,但他也是能文能武,也能发动战争。他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夹谷之会,和齐景公剑拔弩张一回,压了齐国一头;隳三都时,和费邑打过一仗,赢了;之后还曾劝卫灵公伐蒲,卫灵公没听从。
孔子说仁善的人带兵,我们熟悉的话,不是都说“慈不掌兵”吗?我们来看看慈不掌兵的全文是什么——“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意思是,慈爱的人不带兵,讲感情的人做不成事,讲义气的人经不了商,善良的人做不了官。这是谁总结的呢?我一直查不到,因为它是民间的,或者说,是失败者总结的,他的意思是说:“不管哪个领域,成功者都不是好人,我不成功,因为我是好人嘛。”所谓厚黑学,就是这么来的。阴暗的人,举着蜡烛去找阴暗面,光明的人,用心去寻找光明,各有选择。
孔子说,这样的善人,教导人民七年,就可以让他们上阵打仗了。教导什么呢?朱熹注解说,教导他们孝悌忠信的思想、务农讲武的方法,让他们能够信任亲近长官,能够舍生忘死,就可以作战了。总之,一是思想工作,二是战斗训练。
孔子为什么说七年呢,不知道。他之前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果用他执政,一年就能见效可观,三年就能成功。但治兵却要七年。他或许是强调治兵之难。
兵法的关键在于练兵,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孔子说,如果把未经训练的人民驱使上战场,那就是抛弃他们啊!
不过,兵家也有不同的说法,韩信说“驱市人而战之”,把未经训练的市民,直接投入战场,也能打胜仗,办法是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使人人各自为战。这是兵法讲“任势”,造成那形势,把人的潜能激发出来。
韩信的说法,和孔子的说法,是两种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条件、不同的语境。孔子是讲军队建设,韩信是讲敌人来了,手里没军队怎么办。兵法的关键在于练兵,成天研究仗怎么打,不研究练兵,不研究军队建设,那做不了统帅。跟咱们做企业一样,如果只研究“现在打法变了”,不投入员工培训,不投入组织建设,不投入流程运营,那也做不了企业家。那员工你没教过他,你认为他拿了你工资就应该能干,那你是抛弃他,也是自弃。
兵法的关键在于练兵,成功都在于平时的积累准备,不在于战场上的高超智慧。高超智慧,是讲故事用的,成功的真正原因,没什么精彩故事。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