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儒释道三教的人生智慧与心理调节》
时间:2017年7月8日
地点:“珞珈山-空中杏坛”微信群
主讲:武汉大学 郭齐勇教授
主持:黄盖 姜含琪
音频编辑:张细进
流程:第一项——专题讲座
第二项——提问与讨论
主讲人简介:
郭齐勇教授,男,西历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院院长,国家级教学名师。曾到哈佛大学、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慕尼黑大学、莱比锡大学、俄罗斯科学院、首尔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名校讲学。曾到慕尼黑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鲁汶大学等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专长为儒家哲学与20世纪中国哲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两百余篇。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中国哲学史》、《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熊十力哲学研究》、《熊十力传论》、《郭齐勇自选集》、《文化学概论》、《守先待后:文化与人生随笔》等。
讲座资料:
郭老师认为,儒家、道家、佛家是我国文化史上三种重要的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儒家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尽心知性而知天。道家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逍遥的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和。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无执的智慧,启迪人们空掉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儒释道三教的哲学,充满了普遍和谐、园融无碍的智慧,在今天仍有其价值与意义。
首先是儒家的人文关怀和价值信念。孔子重礼、执礼,主张仁礼并重、文质并茂,主要通过礼来恢复其中内涵的文化价值理想。“礼之用,和为贵”,礼乐教化就是一种文明,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以人文化成天下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精神。孟子提倡弘大刚毅、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操,崇尚死而后已、无所畏惧的任道、殉道精神。孟子笔下大丈夫的行为标准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任道精神和崇高人格激励了我国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孔孟所体现的这些人文关怀和价值理想,背后包含了对天、上帝、天道、天命的敬畏和信仰。一个能够驾驭生活、驾驭世间外在力量并全面发展人的内在本性的人,一个积累了一定的生命体验的人,才能逐渐体悟到天所禀赋给人的性分,直接面对每个人的命运或局限,并对天道、天命和道德人格典范有所敬畏,而又积极地去追求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意义,勇于承担自己应承担的一切,包括救民于水火,博施济众,修己安人,杀身成仁。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据。
其次是道家的理想人格和超越精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整体性的,不可界说,不可言说,无限。道家的道体具有超越性、绝对性、普遍性、无限性、圆满性、空灵性。道家之无在道德哲学上具有无限的意义。道家之道是有与无、神虚与形实的整合。有指的是有形、有限的东西,指的是现实性、相对性、多样性;而无则是指的无形、无限的东西,指的是理想性、绝对性、统一性。有是多,无是一;有是实有,无是空灵;有是变,无是不变;有是内在性,无是超越性。道被比喻为谷。道家主张摆脱诸相的束缚,脱然离系,直探万有的深渊,达到一种澄然虚静的超越境界。老子提出不争、安于柔弱、居下卑辱、减损无为等主张,具有超越性和本真性。道家强调无用之用,儒家强调有用之用。道家的无在政治论、道德论、道德境界论、生态论等方面值得我们发掘,启发我们超越现实,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合一之境。除老子外,庄子学派提出了逍遥无待之游,其理想人格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心斋。坐忘。齐物。齐物的意思即是物齐或物论齐,即把形色性质不同之物、不同之论,把不平等、不公正、不自由、不和谐的现实世界种种的差别、不齐,视之为无差别的齐一。这就要求我们以不齐为齐一,即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接受、面对真实生活的同时,调整身心,超越俗世,解脱烦恼。庄子希望人们不必执定于有条件、有限制的地籁、人籁之声,而要倾听那自然和谐、无声之声、众声之源的天籁,以消解彼此的隔膜、是非和有限的身生命与有限的时空、价值、知性、名言、概念、识见及烦、畏乃至生死的系缚,从有限进入无限之境。
最后是佛家的菩提智慧和人生解脱。佛教的智慧,就是用否定、遮拔的方法,破除人们对宇宙人生一切表层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的执着,获得某种精神的解脱和自由。佛家既讲空,又讲有。所谓空,是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的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性或本真。佛教,特别是禅宗的返本归极、明心见性、自识本心、见性成佛之论及一整套修行的方法,是要帮助自己或他人寻找心灵的家园,启发人内在的自觉,培养一种伟大的人格。佛教智慧启发人们反观自己心灵上的无明,扩阔自己的心灵,从种种狭隘的偏见中超脱出来,使自己日进于高明之境,而不为无明所系缚。禅宗强调不立文字,当下自识本心,强调自性是佛,平常即道。一旦见到自己的真性和本有心灵,人们就证悟了终极的实在和得到了菩提。禅宗主张,在实际的人生中才有涅槃,有自由,在涅槃中才有实际的人生。禅宗以自我觉悟的日常途径或创造性的顿悟,或者借助棒喝等等机锋,等等的方便善巧,来开悟人心,来提示人生的奥秘,化平淡为神奇,寓神奇于平淡。禅宗的精神既是入世的,又是超世的,既是凡,又是圣,既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又善于解脱超拔出来。
郭老师认为,中国的儒家是一种入世的人文的宗教,中国化的佛教把出世与入世结合了起来。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成佛,是儒家与佛教的最高信仰。实际上,儒道佛都是要追求一种理想的高尚的社会,这就必先造成人们理想的高尚的内心世界。儒家和禅宗尽管有很多差异,然其共同点都是培育理想的人格境界,使人们的人生实践带有中国式的宗教精神和宗教情怀。在郭老师看来,重新体验儒佛道的精神价值,创造性地加以转化,使之作为当代社会生活参与者的重要精神资源,对于我国现代化具有极其巨大的意义。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重建,再建崇高,再建理想人格,是我们迈进新的世纪的重大课题。
,精彩,谢谢
w
简直 NICE BEAUTIFUL.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