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_86 2021年6月30日 姜夔《淡黄柳》

芳草_86 2021年6月30日 姜夔《淡黄柳》

00:00
01:19:19


该词牌双调,65字,前片29字,五句三仄【入声】韵;后片36字,七句五仄【入声】韵。

定格【正格】范词:

淡黄柳·空城晓角 作者:南宋.姜夔

小序: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shū)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  释

1、赤阑桥:红色栏杆的桥。

2、江左:泛指江南。

3、纾(shū):解除、排除,宽解。

4、晓角:早晨的号角声。

5、垂杨陌:杨柳飘拂的小巷。

6、恻恻:寒冷凄恻。

7、鹅黄:形容柳芽初绽,叶色嫩黄。

8、岑寂:寂静。

9、小桥宅:姜夔在合肥情侣的住宅。

《淡黄柳》谱格规范:押【词林第十七部】 韵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韵)。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马上单衣寒恻恻。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韵)。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仄平仄(韵),平平仄平仄(韵)。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仄平仄,仄平仄(韵)。

强携酒,小桥宅。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怕 梨花落尽成秋色。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韵)。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全阕押韵为【第十七部】入声韵。

该词牌格体的特殊规范:

全阕押韵必用入声韵。

2】下片八字句是一字豆句法。

3】全阕谱格均为【定字定声】,没有【可平可仄】处!

4】该词牌格体的全阕【句式】较为复杂!这也是本讲课需要学员们重点掌握的【重点】

全阕句序:

十二句,六十五字,共押八韵【前片三仄韵,后片五仄韵】

上阕:(5句)45767  下阕(7句)35338446

全阕句式:

三字句:上12==2句,上21==1句;【共三句】

四字句:上22==3句,

五字句:上23==2句;

六字句:上24==2句,

七字句:上43==1句,上25==1

八字句:上17(上43==1

现代语翻译:

拂晓,冷清的城中响起凄凉的音乐声。那声音被风一吹,传到垂柳依依的街头巷口。我独自骑在马上,只着一件到单衣裳,感觉有阵阵寒气袭来。看遍路旁垂柳的鹅黄嫩绿,都如同在江南时见过那样的熟悉。


  正在孤单之间,明天偏偏又是寒食节。我也如往常带上一壶酒,来到小桥近处恋人的住处。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燕子飞来,询问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

作者简介:

姜夔(jiāng kuí 11551221),南宋词人。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晚年居西湖,卒葬西马塍[chéng]

——其诗初学黄庭坚,后学晚唐陆龟蒙,虽精心刻意词句,但较少纤巧之痕,诗风清妙秀远,如《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等。所著《诗说》颇有独到见解。生平详见夏承焘《姜白石编年笺校》等。卒年据《姜夔卒年新考》。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和琴曲《古怨》等著作传世。

——既是南宋文学家、亦是一位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等交游。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词曲作家,他的词调音乐无论在艺术上及思想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并具有独创性。姜夔的词调音乐创作继承了古代民间音乐的传统,对词调音乐的格律、曲式结构及音阶的使用有新的突破,并且形成了独特风格。

——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白石生平有一段情事,铭心而刻骨,常于其文字中露出鳞爪,而总是语焉不详。大致的情况是,姜白石早年曾客居合肥,与一对善弹琵琶的姊妹相遇,从此与其结下不解之缘,却因白石生计不能自足而不得不游食四方,遂无法厮守终老。

——姜白石诗中提及此一情事的,有《送范伯讷往合肥》绝句三首,其一

壮志只便鞍马上,客梦长到江淮间。

谁能辛苦运河里,夜与商人争往还。

其二

我家曾住赤栏桥,邻里相过不寂寥。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其三

小帘灯火屡题诗,回首青山失后期。

未老刘郎定重到,烦君说与故人知。

公元1190(绍熙元年),他客游合肥,寓居赤阑桥,和范仲讷为邻,在合肥,他有相好的两位歌妓姐妹,彼此之间情深意厚,后来他做了很多诗词,纪念这段美好时光。这是他一生中极为重要的感情经历。从二十多岁认识这对姐妹以来,他有过多次合肥寓居之举,直到绍熙二年秋,那对姐妹离开合肥才止。他在这年作的《秋宵吟》中无可奈何地说:"卫娘何在,宋玉归来,两地暗萦绕。摇落江枫早,嫩约无凭,幽梦又杳。"对她们的离去表现出无比伤感和眷恋。据夏承焘先生的研究,与此情有关的有二十二首之多,占其全部词作的四分之一,足见其萦心不忘。这也使得他的词具有极为感人的品质,诚如夏承焘先生所说的,“在唐宋情词中最为突出”。焘( dào tāo

——公元1193(绍熙四年),姜夔大约三十九岁,他在杭州结识了世家公子张鉴。公元1196(庆元二年),萧德藻被侄子萧时父迎归池阳,姜夔在湖州失去依傍,遂干脆移家杭州,依附张鉴及其族兄张镃,后不再迁徙,在杭州居住终老。公元1197(庆元三年),四十三岁的姜夔曾向朝廷献《大乐议》、《琴瑟考古图》,希望获得提拔,但朝廷没有重视。两年之后,姜夔再次向朝廷献上《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这次朝廷下诏允许他破格到礼部参加进士考试,但他仍旧落选,从此完全绝了仕途之念,以布衣终老。

公元1202(嘉泰二年),自张鉴死后,姜夔生活开始逐年走向困顿。

公元1204(嘉泰四年)三月,杭州发生火灾,尚书省书省枢密院等政府机构都被延及,二千零七十多家民房也同时遭殃,姜夔的屋舍也在其列,家产图书几乎烧光,这对于姜夔无疑又是一个打击,由于亲朋好友相继故去,姜夔投靠无着,难以为生,六十岁之后,还不得不为衣食奔走于金陵、扬州之间。他晚年受辛弃疾影响,词风有所转变,如《永遇乐·云隔迷楼》、《汉宫春·云日归欤》等,呈现出豪放风格。姜夔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是格律派的代表作家,对后世影响较大。

自从柳永变雅为俗以来,词坛上一直是雅俗并存。无论是苏、辛,还是周、秦,都既有雅调,也有俗词。姜夔则彻底反俗为雅,下字运意,都力求醇雅。这正迎合了南宋后期贵族雅士们弃俗尚雅的审美情趣,因而姜夔词被奉为雅词的典范,在辛弃疾之外别立一宗,自成一派。

作品解析:

此词写作背景:

1】作于: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合肥,此词就是这年春天客居合肥赤阑桥之时写的。

2】合肥地处江淮边区,多历战事,民生凋敝,景物荒凉。由于金人入侵,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符离之战后,百姓四散流离,一眼望去,满目荒凉。

3】合肥的大街小巷,多植柳树。作者客居南城,其时寒食清明时节,春光正好,却人去苍茫,一派凄凉。在春光明媚中,只有绿柳夹道,仿佛在向作者呜呜倾诉,

词人感慨良多。以生机勃勃,夹道依依的杨柳来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引发种种慨叹。

此词作的【构思】意绪:

——“此词以柳色起兴。作者客居合肥,柳色由鹅黄变嫩绿,时序已从早春度入暮春,‘明朝又寒食,’正面点明暮春。

——下片词以惜春为主题。因为‘怕梨花落尽成秋色’,所以才‘强携酒,小桥宅’。

——结句‘池塘自碧’,只寥寥四字,概括出‘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的景色。综观全词,上片‘马上单衣寒恻恻’,寓飘零之感;下片‘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寓迟暮之悲。”

——这飘零与迟暮是在特定的地点和时代中生发的,也就暗中寓含了一种家国之痛。只是不露痕迹,耐人咀嚼。

下面我们逐一解析:

A:上片写清晓在垂杨巷陌的凄凉感受,主要是写景。

首二句【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写所闻,“空城”先给人荒凉寂静之感,于是,“晓角”的声音便异常突出,如空谷猿鸣,哀转不绝,象在诉说此地的悲凉。听的人偏偏是异乡作客,更觉苦痛,此二句与《杨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那词前面还说:“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此词虽未明言,但其首二句传达的“巷陌凄凉”之感,亦有伤时意味,不惟是客中凄凉而已。

紧接一句【马上单衣寒恻恻】是倒卷之笔,点出人物,原来是骑在马上踽踽ju独行的客子,同时写其体肤所感。将“寒恻恻”的感觉系于衣单不耐春寒,表面上是记实,其实这种生理更多地来自“清角吹寒”的心理感受。繁荣已成为过去,无奈春光依旧,物是人非,更添身世之感。

下二句【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写所见,即夹道新绿的杨柳。“鹅黄嫩绿”四字形象地再现出柳色之可爱。“看尽”二字既表明除柳色外更无悦目之景,又是从神情上表现游子内心活动——“都是江南旧相识”。“旧相识”唯杨柳(江南多柳,所以这样说),这是抒写客怀。而“柳色依依”与江左同,又是反衬着“巷陌凄凉,与江左异”,语意十分深沉。于是,作者就从听觉、肤觉、视觉三层写出了“岑寂”之感。

过片以【正岑寂】三字收束上片,包笼下片。【明朝又寒食】当此心情寂寞之际,又逢“寒食。虽是荒凉的”空城“,没有士女郊游的盛况,但客子”未能免俗“,于是想到本地的相好。白石词中提到合肥相好实有姊妹二人,一是能拨春风的大乔,一是能妙弹琴筝的小乔。【姜夔《解连环》词:“为 大乔 能拨春风, 小乔 妙移筝。”】

说【强携酒,小桥宅】是本无意绪而勉强邀游,“携酒”上著“强”字,已预知其后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惨景。上数句以”正岑寂“为基调,”又寒食的“又”字一转,说按节令自该应景为欢:“强”字又一转,说载酒寻欢不过是在凄凉寂寞中强遣客怀而已。再下面”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的“怕”字又一转,说勉强寻春遣怀,仍恐春亦成秋,转添愁绪。合肥之秋如何?

作者只将李贺“梨花落尽成秋苑”易一字叶韵,又添一“怕”字,意恐无花即是秋,语便委婉。

以下三句更将花落春尽的意念化作一幅具体图画,以【燕燕归来,问春何在】二句提唱,以【唯有池塘自碧】景语代答,上呼下应,韵味自足。

——“自碧”,是说池水无情,则反见人之多感。这最后一层将词中空寂之感更写得切入骨髓闻之惨然。

——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渐入虚拟的情景,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其惆怅情怀已然愈益深浓。然而还不仅此。前人曾道“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却写出江淮之间春亦寂寥,并暗示这与江南似相同而又相异,又深忧如此春天恐亦难久。这就使读者感到全词的情感决非“客怀”二字可以说尽,作者的感叶伤春,实际上反映出同时代人的一种普通的忧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末日之感。

——因此张炎赞此词:“不惟清空,且又骚雅,读之使人神现飞越。”

所谓""是指他们都受时代濡染,以雅相标榜,以雅为美学理想。所谓""是指以诗人的笔法入词,侧重继承以《离骚》为开创和代表的,以表现自我、抒发自我的主观性描写为主要目的的抒情传统。注重抒写心境是这派词人的重要特征,也是这派词人对词的发展和贡献。骚雅派词人加强了词的表现自我的能力,丰富了词的抒情手段,在词史上有一定的开创之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