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引子

00:00
21:22
清末形势
甲午之败,马关之耻;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大清帝国犹如太阳底下的一座冰山,在逐渐融化。痛定思痛,国人终于认识到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都在寻求救国路,“整军经武以救亡”的呼声很高。清朝的遗老遗少虽然是一些酒囊饭袋,但终究还是认识到国民的呼声难以抑制。改革军制,建设一支新式军队,被排上当政者的议事日程。于是便有了袁世凯小站练兵、编练新军。
当时的中国,除编练新军以图强国外,还有两股政治势力;一是以孙中山为的“革命派”,一是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
光绪二十年(1894),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口号。次年回广州筹划起义,因偷运的枪支被海关查获,几位革命同志牺牲,第一次革命活动以败面告终。
同一年,康有为以举人资格进京会试,写了一篇“上皇帝书”,请求变法,并邀请各省进京会试的举子联合签名,当时签名的人达1300余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事件。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求变呼声;前者主张打破现状,摧毁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挽救中国于危亡,人称“民主革命派”,其大本营在国外,国内响应者寥寥;后者主张对现状进行改革,将君主专制改为君主立宪,实则是“旧瓶装新酒”,人称“改良派”,改良派在国内公开活动,得到一些大官僚和上层社会人士的支持。
作为近代史上第一位“睁眼看世界”的皇帝,光绪破例接见了康有为,其思想与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一拍即合,毅然下诏变法,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可惜锐意进取的小皇帝,斗不过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月十一日开始,到九月二十一日结束,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瀛台那间小阁楼,成为光绪皇帝的伤心地。
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事业却方兴未艾。
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二十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黄兴为协理。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成立之后,在南方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一次次都被镇压下去,但也使清政府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在小站练兵的袁世凯,日子过得也不滋润。尽管他创立了北洋军,并因之而成为大清帝国重臣,但在君主立宪的政争中却落了下风。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逝,小皇帝溥仪继位,改元“宣统”,其父载沣为摄政王。一方面载沣怀疑袁世凯在戊戌政变中出卖光绪皇帝,以致光绪被慈禧
太后幽禁至死;另一方面,袁世凯手握北洋新军,位高权重,对3岁的溥仪是一个巨大威胁。因此,载沣成为摄政王后,以袁世凯有“足疾”为由,解除其一切官职,让他回籍养病。被解职的袁世凯回到了河南安阳的洹上村,过起了赋闲垂钓的生活。赋闲的袁世凯还写了名为《自题渔舟写真二首》的诗,以示自己无意政事。其中的一首为:
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铁路国有
宣统二年(1910),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铁路合同。宣统三年(1911)四月,清政府与四国银行团大借款协议正式达成。同年五月九日,清政府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以之作抵押,向英、法、美、德4国
银行借款600万英镑,以统一全国的轨道。并强调“如有不顾大局,故意扰乱路政,煽惑抵抗,即照违制论”。
当时,四川商办修筑铁路的股金,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来自农民,面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由于拒不归还四川的股金,引起士绅和广大百姓的一致反对。
"铁路国有”政策是一个强盗政策,说白了,就是赤裸裸地抢。将原来的铁路投资者扫地出门,连股本都丧失了,抢来后拱手送给帝国列强,中国人再也不能跨人这个行业。这就是四国银行团大借款最要命的地方:银行团借钱给清政府,清政府把中国铁路的修筑、经营权交给帝国列强权作为回报。
“铁路国有”犹如一根导火索,点燃的火药桶威力到底有多大,超过了任何人的想象。要深人地了解这个问题,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的铁路史。
中国铁路始于吴淞上海之间的轻便铁路,这条铁路由英国商人于同治五年(1866)开始修筑,历经10年,于光绪二年(1876)通车。不幸的是,铁路刚通车,就碾死了一名清兵,引起铁路沿线人民的愤怒。光绪三年(1877),清政府被迫以28. 5万两白银赎回这条轻便铁路,然后把路轨和车厢都抛在打狗港了。
中国人自己修筑铁路,始于光绪七年(1881).这一年,招商局修筑“唐胥铁路”(唐山到胥各庄),为运煤专用铁路。中国正式有铁路,从光绪七年(1881)算起,比起世界上最早通车的铁路,落后了50年。在修路过程中,曾受守旧派的阻挠反对,修筑一再停工。光绪十四年(1888)这条路展延到天津,于是改称“唐津铁路”。
一直以来,清政府都把筑路看成一件祸事,老百姓也认为,火车是一个怪物,轰隆轰隆地来,轰隆轰隆地去,挺吓人的。
但由于海禁大开,列强争着要求在中国修筑铁路,俄国首先抢到了修筑南北满铁路特权;随后比利时得到芦汉铁路(京汉铁路前身);美国得到粤汉铁路修筑特权:德国得到胶济铁路修筑特权;法国得到滇越铁路修筑特权;俄国得到正太铁路修筑特权;英国得到沪宁铁路和道清铁路修筑特权;比利时得到陇海铁路的修路权。
你如果以为帝国主义是菩心肠,在中国发展现代化交通是给中国人民送福利,那就错了。天上不能掉馅饼,帝主义也不是善萨,而是吃人的狼。
他们之所以如此热心,是因为从借款、施工一直到路政管理,都由他们一手包
办,目的就是掌握中国的交通命脉,进而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政府设立了南北铁路总公司,派盛宣怀为首任铁路督办大臣,盛宜怀属于中国最早的买办阶级,被称为“中国铁路大王”。
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了弥补汉冶平铁路的亏空,提拔了他。实际上,这个人是一个借债大王、卖国大王,他依靠帝主义和皇族载泽替他撑腰,敢做他人所不敢做的事情,敢于一次又一次地借外债修路,敢于一次又一次地把路权和经济特权献给帝国主义,也于从中大把大把地捞票子,他的亿万身家就是这样积聚起来的。
外国人像疯狗夺食一在中国抢夺修路权,这让中国人发现修筑铁路是一个巨大商机,这块蛋糕特大。于是,中国人自己开始筹款修路了,修路热潮从湖北、湖南、广东三省开始,一直蔓延到全国。光绪三十年(1904),全国有13个省成立了民办铁路公司。其中,川汉铁路光绪三十三年(1907)经清廷批准改为“商办”。到宣统元年(1909),川汉铁路集股总额达白银1170多万两。其中,宜昌至万县段已经开始动工。粤汉铁路修筑权也在湖南、湖北、广东民众争取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从美国全兴公司购回。同时,三省士绅、民众大举筹款,开始自筑。全国铁路的“商办”显然有碍列强在华利益,各国一再对清政府施加压力,指责其“纵容百姓,专与外国人为难”,使“中国前途叵测”。
宣统二年(1910)四月十五日,美、英、德、法四国在巴黎成立四国银行团。四国银行团是帝国列强在中国“狗咬狗”的产物,这个联合阵线是在排斥日、俄两国的基础上形成的,目的是垄断中国铁路投资权。而联合阵线是他们相互间的一种妥协,以达到利益共享。
宣统三年(1911)三月六日,清政府与以垄断对华贷款为目的的四国银行团签订1000万英镑的“币制实业借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这种“宁亡于外寇,不亡于家奴”的卖国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全国掀起了一股反抗的怒潮。刚开始,这股怒潮和革命还没有扯上关系,演变下去,却和革命洪流汇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不可抗拒的洪流,这就是
发生在清朝末年的“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
宣统三年(1911)五月二十日,盛宣怀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正式签订《湖北湖南两省境内粤汉铁路、湖北境内川汉铁路的借款合同》,借款1000万英镑(先付600万英镑)。所借款项由两湖厘金盐税做担保。同时,合同还规定:粤汉铁路聘用英国总工程师,川汉铁路聘用美国和德国总工程师。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条铁路的修筑权和铁路延长继续投资的优先权。这种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各地立宪派乘机鼓动请愿,一个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迅速掀起来。
川汉、粤汉铁路所经过的四川、湖北、湖南、广东4省成为反抗风暴的中心。四省都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坚决反对铁路“国有”、帝国主义所有的铁路政策。一致要求“诛盛宣怀以谢天下”,并提出了“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口号。
保路运动的浪潮迅速冲击到全国各地,从城市到农村,从海滨到山地,人人都感到中国大祸将临,都抱有一颗“死中求活”的决心。
有关各省督抚害怕“官逼民反”,纷纷上表,请求缓行铁路国有政策。清政府不但没有采纳这些建议,而且对那些上表的都督好一番训斥,并给他们下了一道死命令:违者以抗旨论。依“大清刑律”,抗旨属“大逆不道”的杀头死罪。很明显,面对愤怒的人心,清政府已经举起了屠刀。
保路运动以四川的反应最为激烈,成都各界纷纷以罢课、罢工、罢市、抗捐的形式抗议清政府的卖路、卖国政策。四川总督赵尔丰接到朝廷“格杀勿论”的指示,设计诱捕了保路代表蒲殿俊、罗纶、邓孝可、颜楷、张澜、胡嵘、江三乘、叶秉诚、王铭新等人。
民众听说代表被捕,聚集在总督衙门前请愿,要求释放被捕代表。赵尔丰竞命令统领田征葵开枪,当场击毙6人,并调来骑兵驱赶民众,死伤民众难
以胜计,这是保路运动的第一血案。
成都血案发生后,保路运动由和平请愿转向武装起义。
原来的保路运动,由君主立宪派指导和策划,其组成人员以咨议局、民办铁路公司和地方绅士为主,赵尔丰用枪弹对付手无寸铁的民众,进行疯狂的署杀,从而促使保路运动由和平请愿转向武装起义。成都附近各县民团纷纷集合起来进攻省城,与政府军进行了一个多月的顽强战斗,双方互有死伤。最终,赵尔丰用他的血,偿还了人民的血债。
保路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摄政王载沣和总理大臣奕助却在北京城吵得不可开交,原因是分赃不均。
端方在光绪末年大红大紫,曾任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光绪驾崩的时候,他还是直隶总督,后来被革职了。端方被革职,犯的是“大不敬之罪”。据说在光绪皇帝移灵的时候,他在皇宫里照相,恰巧被隆裕皇后撞着了。一件生活小事,就成了大不敬之罪,因而被革职。
端方下台之后,一心想东山再起,见四川的保路运动风起云涌,摄政王和总理大臣为分赃不均又吵得不可开交,觉得机会来了。于是上书朝廷,说四川总督赵尔丰懦弱无能,控制不了四川的局面。然后向总理大臣、“庆记公司”大老板奕助投放“银弹”,结果获得“川粤汉铁路督办”的职位。清政府命令他顺道湖北,抽调一部分新军前往四川镇压闹事的民众。
端方费九牛二虎之力,谋求到“川粤汉铁路督办”的职位,满以为能大捞一把,把放出去的“银弹”成倍地收回来,谁知却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四国银行团大借款,是清政府灭亡的直接导火索。清政府投靠帝国主义,
原想改变其灭亡的命运,结果反而加速了灭亡。载沣之流自掘坟墓,也把清朝送上不归路,他把演绎历史的机会,留给了一个坐在河边看风景的人,这个人就是袁世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