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佛国(1)

享誉佛国(1)

00:00
10:03
【朗诵】享誉佛国(1)(纪录片《玄奘之路》第九集)纪录片《玄奘之路》第九集:享誉佛国(1)解说:琢玉公元640年,大唐立国已经二十三年,在李氏皇族的统治下,帝国正在走向鼎盛,北方的突厥人已经归顺,帝国的骑兵开始向西挺进,自从汉帝国消亡以来,丝绸之路经常中断,商旅的安全没有保障,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并不通畅,新兴的大唐帝国试图恢复丝绸之路的新秩序。******这一年,在遥远的西方,一个来自大唐的僧人仍然滞留在印度,离开故土已经14年,思乡心切的玄奘渴望立即返回大唐。*玄奘“印度是佛陀的诞生地,我很留恋,*但我更希望将自己所学带回祖国,*我不想再耽搁了”,然而就在玄奘准备行装的时候,他被卷进了辩经的漩涡。这个漩涡是如此之深,以至印度两个最有权势的国王也开始争斗较量。玄奘曾经是那烂陀的留学生,现在他是这个佛教大学的名重一时的高僧,经过两次辩经之后,他的名望已经传遍了整个印度,就在他准备回国的时候,一封邀请信来到了那烂陀,东印度的国王召见玄奘。那烂陀以玄奘即将回国为理由,拒绝了国王的邀请,但是,麻烦很快就来了。《三藏法师转》记载了东印度国王的愤怒。*东印度国王:“我本是凡夫俗子,*向来沉溺在尘世的欢乐里,*现在听说了中国僧人的名字,*萌生了学法的念头,*但是,如果中国僧人不来,*我肯定会将那烂陀踏平”。面对东印度国王的威胁,玄奘不得不推迟回国的计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威名显赫的戒日王也徽召玄奘,印度两个最有势力的国王互不相让,一场战争似乎就要开始。******在古印度的历史上,戒日王的声望可以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媲美。《大唐西域记》记载:他17岁就登上了王位,在六年的时间里,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人不解甲,象不卸鞍,东征西讨。公元612年,戒日王统一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加冕为皇帝。*玄奘说:“国王加冕后30年时间,*国家没有战争,统治清明和平,*在城市和乡村,建立精舍,储存粮食,*施舍给贫穷的人,*在恒河边上,建立起几千座佛塔,*凡有佛陀遗迹之处都建立寺院”。戒日王统治的核心在恒河中游一带,他的都城就建在印度中部的卡瑙季。这是一个伟大的帝王,对待宗教非常宽容,在戒日王的支持下,日渐没落的佛教,迎来了最后的生机。那烂陀这个一万多人的佛教大学,正是因为他的施舍而衣食无忧。《大唐西域记》记载,那烂陀有一所正在施工的石质建筑,也是戒日王所赐。*玄奘说:“工程还没有完成,但预计的高度是十丈”公元640年的冬天,为了争夺大唐的僧人玄奘,戒日王和东印度国王几乎兵戎相见。戒日王兵强马壮,威震印度,压力之下,东印度国王最终屈服了。《三藏法师转》记载,迫不及待的戒日王连夜与玄奘相见,成千上万的火炬照亮了恒河,恒河如同白昼,数百面铜鼓在恒河边敲响,鼓声震彻天宇,这是戒日王特有的仪仗队,象征着他在印度至高无上的权威。******与玄奘见面之后,戒日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召开一个全印度的宗教学术辩论会,会场设在戒日王的都城,今天恒河中游的卡瑙季。辩论会的论主是来自大唐的高僧玄奘,而戒日王本人则担任辩论大会的主持。全印度各个教派的智者和大德都必须参加,观看中国僧人讲经,针对他的观点进行辩论。公元641年的春天,辩论会正式开始,在印度历史上,这或许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讲经辩论会。*玄奘 :“除了戒日王和东印度国王,*还有十八位国王到场;*僧人到会者三千余人,*印度教以及其它教派的大德两千余人;*那烂陀也派来了一千多僧人。*全印度的高僧大德都到了,*他们或博学多识,或口才出众,*行进的车辆,飘扬的经幡,*都城方圆几十里,*人满为患,拥挤不堪。”经过各种繁琐而庄严的仪式之后,大唐高僧玄奘登上宝座,开始阐述自己的论点,根据印度的规矩,辩论要设定奖惩制度,作为论主的玄奘主动提出如果有人能够破解他的观点,一定斩首相谢,没有人想到,中国僧人不给自己保留任何退路。戒日王派人将玄奘的论点抄写一份,悬挂在会场门口,等待有识之士批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