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壳的合香之道
时下,正是吃荔枝的时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苏轼《惠州一绝》)荔枝浑身是宝,不但果肉含有大量的维C,荔枝核可以疏肝理气,就连荔枝皮都可用作香料。所以,喜欢制香的朋友,在大快朵颐的时候,千万要将荔枝皮留好了。
关于用荔枝皮入香的方法,宋人早有记载。
《陈氏香谱》有明确记载:“取其壳合香,甚清馥。”
到了明代,荔枝壳被广泛用于制作“脱俗香”。
据明•周嘉胄《香乘》载:“香附子(半两,蜜浸三日,慢焙干)、橙皮(一两,焙干)、零陵香(半两,酒浸一宿,慢焙干)、楝花(一两,晒干)、榠櫖核(一两)、荔枝壳(一两)。又并精细拣择,为末,加龙脑少许,炼蜜拌匀,入磁盒封,窨十余日,旋取烧之。”
该书又引《墨娥小录》,有“四叶饼子香”: 荔枝壳、松子壳、梨皮、甘蔗柤。又各等分,为细末,梨汁和,丸小鸡头大,捻作饼子,或搓如粗灯草大,阴干,烧,妙。加降真屑、檀末同碾,尤佳。
关于荔枝壳的合香名字,有很多好玩的说法。
宋代,流行一种名贵的“四合香”:以沉香、檀香各一两,龙脑、麝香各一钱,合在一起而成。与此同时,还有一种“小四合”(《陈氏香谱》)——把香橙皮、荔枝壳、甘蔗滓以及榠楂核或梨滓中的任一种,“等分,为末”,调和成丸——因为入炉后熏发的气息与“四和香”接近,所以得到了这个俏皮的名字。
到了明代,则出现了一种与“小四和”相近的制香方法:“以荔枝壳、甘蔗滓、干柏叶、黄连,和,焚。又或加松球、枣核。”成品被称为“山林穷四和香”。(《香乘》)
明末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也记有大致相近的方子:“荔枝壳,甘蔗滓,干柏叶,黄楝头(即苦楝花),梨、枣核,任加松、枫毬。”如此而成的香品更是简洁地名为“穷六和”。
如此,真是坦率得可爱。
荔枝壳入香,之所以如此风行,要归功于温成皇后。
温成皇后是宋仁宗的宠妃。这位专宠的贵妃对流行的沉檀龙麝都不屑一顾,却以荔枝壳、松子膜、苦楝花等朴素材料来制作香品。
苏轼在《香说》中评价道:“虽诚有思致,然终不如婴香之酷烈。贵人口厌刍豢,则嗜笋蔽,鼻厌龙麝,故奇此香,皆非其正。”也就是说,虽然做法雅致不俗,但终非正品。考虑到当时的朝局,就不难理解士大夫的厌屋及乌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