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讲堂|于敏——一个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

未来讲堂|于敏——一个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

00:00
06:49

他们从历史中走来,

我们在故事里相遇,

理想信念高于天,

红色精神光耀未来。

  于敏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他生于1926年8月16日,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他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

  其实,于敏自己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氢弹结缘, 然而,一次与时任二机部副部长、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的谈话,让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变。

  1961年1月的一天,雪花飘舞,于敏应邀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言不讳地说:“经所里研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

  从钱三强坚毅的眼神中,于敏立刻明白,国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也要尽快进行。

  于敏没有犹豫,“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真正地独立。面对这样庞大又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这样想。

  这个决定,改变了于敏的一生。自此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我国的核武器科技事业。

  氢弹理论的探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当时被核大国列为涉及国家安全的最高机密。因此,要在短期内实现氢弹研制理论上的突破,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为了尽快研制出我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和同事们知难而进、昼夜奋战。然而,有好长一段时间,他们始终找不到氢弹原理的突破口。

  重大转折点发生在那一年秋天,于敏带领一批年轻人前往外地用计算机进行优化计算。在“百日会战”里,他和同事们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但是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

  试验场远在西北大漠,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上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达零下30℃,道路冻得像搓衣板……而于敏都甘之若饴。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在爆炸指挥现场,于敏凝望着半空中腾起的蘑菇云,一言不发,直至听到测试队报来的测试结果时,才脱口而出:“与理论预估的结果完全一样!”

  试验结束,于敏回去倒头就睡,睡得很踏实。

  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为6年3个月,英国为4年7个月,法国为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进行了1000余次,而我国只进行了45次。更让世界为之震惊的是,“于敏构型”设计的氢弹更适合实战,中国氢弹诞生之初就已经接近甚至完成了小型化的应用。

  对于敏来说,工作几乎就是他生命的全部。长期在艰苦环境里忘我地工作,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1988年被媒体报道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于敏是谁,更少有人了解他在做什么,连他的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长逝。同年9月,他获得了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这是于敏生前的一次自白。今天,当我们再次提起这个名字时,他已经成为一座永远矗立的丰碑。

思考题

  同学们,于敏爷爷隐姓埋名数十年,而国家和人民却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请思考这其中的原因。

  欢迎同学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发送到邮箱future@sclf.org,等待你们的心声。

讲述者:刘佳

  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北京新闻》主播,北京电台融媒体节目特约主持人,参与过话剧表演、话剧经典剧目情景朗读等,目前还主持《主播的朋友圈》等栏目。

  活动主创

  总策划:杭元祥 范卫平

  策划:王丽颖 王秋

  统筹:胡银芳 裴华

  撰稿:集体

  监制:郝卫群 钱宇 毛蓉蓉

  音频后期制作:天时 洪博 闫乔锋

  融媒体:白钢 洪博 雷杨

  马鹏 宋扬 高磊 朱伟雄

  平面设计:郝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