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邓小平理论.mp3

第5章 邓小平理论.mp3

00:00
01:23:28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立时代潮头,开改革之先。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民意,挽狂澜,吹响改革开放号角,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邓小平理论。思想解放的滚滚洪流,冲开了神州大地创新创造的闸门,中国人民以昂扬姿态踏上富起来的新征程。当代中国为何能发生沧桑巨变?改革开放如何改变了中国又改变了世界?新时期党和国家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什么?我们需要到邓小平理论中寻找这一切的初始密码。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战后美苏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尽管局部战争仍有发生,但短时期内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长期被冷战阴云笼罩的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更加强烈。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各国人民更加珍惜发展的机遇,求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求和平谋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了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对时代主题的转换作出了科学判断。他明确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他还强调指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时代的发展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尖锐的挑战。邓小平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敏锐地把握住时代的发展,并以世界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中国问题,指出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这个时代的趋势。这就为我们党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对外开放以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也为我们党在复杂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冷静沉着,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提供了明确的指针。
2.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顺利地恢复了国民经济,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956年,随着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波匈事件的发生,苏联模式的弊端初步暴露出来;我们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中也觉察到这个模式的弊端。毛泽东随即提出,要以苏为鉴,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个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这些思想理论成果的产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份珍贵的思想财富,对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时期,我们也犯了不少错误,走了不少弯路。这主要是在经济上急于求成、盲目求纯和急于过渡;在政治上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这些失误的更深层的原因,一是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中国现实的具体国情作出了错误的估量和判断;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也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的某些制度和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的曲折和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进行深刻的反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这些错误,深刻地分析了它出现的原因,同时又坚决地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
3.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自于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并且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关键在于不断地总结经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是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发展的源泉。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热情地支持、鼓励、保护、引导群众的这种创造。他领导全党从总结群众的成功实践的经验中,也从总结工作的某些失误的教训中,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经验上升为理论,从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总结历史又正视现实、放眼未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习近平指出:“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头等重要的问题。邓小平以他的远见卓识、丰富政治经验、高超领导艺术,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进行各方面的拨乱反正。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待的高度,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领导我们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开创性贡献。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全面开展和深入发展,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重要的科学论断。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此后,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由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改革,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理论观点。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