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7:如何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认知觉醒。今天我们来看看,认知体系该如何建立,比如之前我们讲过的穷查理宝典,达利欧的原则,这些都是关于认知体系的书,很多人都觉得他又臭又长,但是格局高的人,会如获至宝。从中可以读到很多的智慧,特别是可以了解这些大佬们的思维方式,以及行动准则。
作者说知识和认知是有区别的,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决策的时候,他才是真正的知识,说的再简单一点,有用的知识才是知识,如果按照这个定义,那么其实我们学过的9成东西,可能都不能称之为知识了。那么认知是什么?老齐的理解是他更加主观,贴近个人的实际情况。知识不一定能给我们的带来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必然包括有效的知识,认知体系是基于个人情况而存在的,他不太容易复制,但是知识却可以传播。举个例子,巴菲特的认知体系,你很难复制,以为他经历过太多的东西了。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年代,所以即便他手把手的教给你,你也很难完全学会。包括老齐在这里带着大家读书,给大家讲投资,我有之前的经验和积累,所以我认为很稀松平常的东西,有的时候,你却很难理解。所以知识往往就这么多的,很容易就把他们学完,但是能应用多少,就看每个人的悟性了,而这个悟性,其实就是你的认知体系。同样的东西,能触动我,但不一定能触动你。
所以我们读书也好,与高人聊天也罢,就要拼命的寻找那个触动点,让你觉得眼前一亮的东西,然后马上把他写下来。一本书读完了几天之后,再来反思,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点是什么?哪怕就说几句也好,如果你不做这个回忆,那么很容易也就白干了。之前老齐举例,家长教育孩子,每天就是拿着课表,让他回忆老师课堂上都讲了啥,其实这就是把触动点一一回忆一遍,帮他加深印象。通过这种方法,帮孩子迅速建立认知体系。
有人说我做了知识框架梳理,也做了思维导图,是不是就算很好的读过一本书了,然而并不是,这些只是在自欺欺人,为了完成而完成,肯定会有利于你加深记忆,但也只限于知识部分,对你的认知不一定会有好处。老齐解释一下,你应该读完一本书之后感觉很兴奋,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下我可算是明白了,这时候,这本书才会提高你的认知。
认知也是一种能力,同样要遵循认知圈边缘做拉伸的方法,不要去接触太过于高深的东西,比如老齐,有人说你还不赶紧跟巴菲特吃顿午饭,其实以我现在的格局和认知,离巴菲特还太远太远,即便坐在一起,也相当于处于学习困难区,对我帮助不大,我还不如请请国内的这些大佬,大家一起聊聊,可能对我的提高反而更大。
所以记住,处于认知圈边缘的知识,最容易让人感触,反过来说,我们怎么才能对大家产生帮助,也一定要说一些对方认知圈边缘的知识,比如我给大家讲资产之间的相关性,告诉你拿他的走势做比较,用眼睛看,这样大家就比较好理解,如果我要告诉你一个巨复杂的公式,你第一眼就烦了,因为绝大多数人根本就学不会。其实老齐讲的很多投资知识,都是把复杂的公式简单化了,圈内人还来喷我,说你这么讲根本就不严谨。我说严不严谨,看对谁。对你们做研究的,需要严谨,但对于粉丝们,让大家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就意味着收益率会有大幅度的提升,我为啥要那么严谨?你那么严谨,把他们吓跑了,不学了,反而就又退回去了。所以会教的老师,就要因材施教,说的就是要先了解你的认知圈,帮助你理解。而蹩脚的老师,则不管学生是谁,只顾讲他自己的东西。
总结一下,体系的本质,就是用一些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者观点,整合成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说的再通俗一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1000个读者心目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就是因为各自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当你觉得,好像听的懂,但是又有哪不明白,看似学会了,但是还总是错,特别抓狂的时候,其实自己应该感到欣喜,说明你正在飞速的进步。对于完全不懂的东西,你可能压根就提不起兴趣,对于已经掌握的东西,你肯定不会抓狂,所以这个中间状态是最有利于提高的,作者归纳就叫做触动学习法,就学那些认知以外,但是有离自己不是很遥远的东西。让自己的认知圈不断地扩大。这点老齐深有体会,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我一个财经媒体人出身,一开始去金融公司开会,甚至完全听不懂,然后就得录音,回家慢慢反思,慢慢的发现,他们也就这几个套路,后来就感觉越来越轻松了,这就叫做肉眼可见的进步。
在接触一组知识之后,你需要马上做出反应,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还要在需要的时候,顺利提取知识,如果提取不出来,那就是伪触动,什么意思,比如我教给大家的周期运行规律,那么你可以想想,在2020年,油价暴跌的时候,你自己想到周期即将上升了吗?在2021年,大宗商品暴涨的时候,你想到周期即将逆转了吗?如果你想不到,甚至我都说了,你还是不相信,那么就说明这些知识,你还没有学会。遇到事件,根本就提取不出来。所以一定要记住,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改变,你知道再多是没有用的,你必须改变自己。一点点改变,也比知道很多要有用。
下面我们来看,打卡,现在上班打卡,上学打卡,健身打卡,甚至用过APP也要打卡,这其实就是一个让你每天都坚持一点的套路,让你可以日拱一卒,既能够看到努力的轨迹,又能增强行动的信心,但是打卡也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旦你中断了,然后也就会完全放弃。作者说,根据他的观察,那些每天打卡都很起劲的人,很难长期坚持下去,他们一定会被新的打卡吸引,从而放弃掉旧的打卡活动。
打卡其实跟微信运动的道理一样,都会让动机发生改变,一开始大家走路就是为了计数,但是一旦有了排名,就会激发大家的好胜心,然后有人甚至为了排名靠前,而去刷步数,这种锦上添花的事情,都有一个热潮期,在热情来临的时候,我们都会拼命支撑,但是一旦你因为事情中断之后,热情就会迅速减退。老齐举个自己的例子,当年开心网刚出来的时候,周围的朋友都在抢车位和偷菜,我也乐此不疲,每天甚至半夜起来还得把车位挪一挪,但是很快一个接着一个的游戏推出,抢车位这个游戏也就没啥人玩了,自己也发现成就感在消退,后来也就懒得碰了,不但抢车位不玩了,甚至连开心网都不上了。
另外,打卡学习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让打卡的意义超过了学习本身,学习太难,但是打卡不难,所以总觉的打卡之后,任务就完成了,老齐认识这么一个人,号称也是读书人,他给自己的任务,就是每周必须读一本书,最后他确实做到了80%,但却是每周买一本书,而不是读一本书,因为买书要比读书容易的多,他用买书来麻醉自己。给自己制造一些安慰,看着自己家里满墙的书,深感欣慰,但其实70-80%都没有读过。
所以作者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不要为了打卡而打卡,甚至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一定要想清楚,我要解决什么问题,我要做出哪些改变,然后再去学习。我们都喜欢确定性,标记性的东西,比如去健身房的目的是锻炼,而不是到那里打个卡,让教练看见你来了。打卡心态,其实归根结底是一种假装和演戏的心态,比如有些人一到假期就发一张朋友圈,拿一本书,配一杯咖啡,然后配一段文字,享受假期的宁静。这种其实想想就好笑,真想学习的人,绝不会到处嘚瑟,你越炫耀什么,其实就越是缺什么,但凡那些发图书封面的,基本上书都没怎么看过,真正读书人,发的都是读书内容的感悟。所以老齐也反复强调一句话,不要再假装努力,因为结果不会陪你演戏的。书你没读过,就是没读过。拍再多的照片也没用。另外,有的书你看过,并不代表读过,半年以后,你还能在写作或者实践中引用某本书里的内容,这才算你真正读过了这本书。
明天,我们讲讲,如何对打卡做出改变。从而对自己形成有效激励。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