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没有过去好吃?这背后是事关“吃肉自由”的大事

猪肉没有过去好吃?这背后是事关“吃肉自由”的大事

00:00
06:07
“晚餐撸串还是涮火锅?”猪肉作为国人菜篮子里的重要食物,猪价牵动千家万户。近期,随着生猪生产继续恢复,生猪价格连续下跌,猪肉变得亲民许多,部分零售商超的猪肉价格已在10元/斤,不少人疾呼:“吃肉自由又回来了!”今天,我们不谈价格,来聊聊真正事关“吃肉自由”的大事儿——种源保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有肉吃、吃好肉、还要吃得多样”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的肉类消费多元化特点日益突出,猪肉、禽类、牛羊肉、鱼类等消费需求旺盛。但要说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角,还是非猪肉莫属。我国是世界上生猪生产与猪肉消费第一大国,每年国人餐桌上的“硬菜”中,猪肉占比超过6成。顺应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目前我国肉猪选育总体上偏向瘦肉型。不过,一部分消费者对“老味道”念念不忘,这也给两广小花猪、梅山猪等中国本土猪种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先来看看一个有趣的事实:爱吃瘦肉真不是个人口味的事,而是有着一定普遍性的选择。我国猪肉消费和全球消费演变趋势类似,由短缺时期的脂肪型逐渐过渡到供需基本平衡时期的瘦肉型为主。当今世界瘦肉型生猪品种有三个,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吃得少、长得快、瘦肉率高,成为全球生猪养殖的当家品种。对“杜、长、大”进行本土化选育,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杜、长、大”以来,也实施了本土化选育,保障了我国接近90%的生猪市场的种源供给。近十年来,全国年均进口种猪不到1万头,占核心育种群更新比例不足10%,少量进口主要用于补充资源、改善种猪性能。

不过,引进国外品种猪的背后,是我国本土猪品种正在逐渐减少的现实。传统的本土猪一年才能出栏,每增重一公斤需要消耗5公斤饲料,价格高;国外品种猪平均6个月就能出栏,每增重一公斤仅需消耗2-3公斤饲料,价格相对便宜。我国现有地方猪种83个,品质好、风味佳,却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瘦肉消费需求和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导致养殖规模不断萎缩、资源群体缩减。为改变这一现状,目前我国利用地方猪种培育了30个新品种和配套系,一批黑猪品牌进入市场,逐步满足人们对优质特色猪肉的需求。下一步还将推进地方品种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其优质特性,培育以风味独特、肉质鲜美为主兼顾生长速度的特色猪种,更好满足多元化的市场消费需求。

要知道,咱们的“口福”,离不开畜禽育种者的辛勤工作。比如,引进的品种经过本土化的选育,杜洛克猪达到100公斤的饲养天数减少了9天,大白猪总产仔数增加了1.7头。也是在畜禽育种者的长期努力下,当前我国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基本解决了我国畜禽良种“有没有”“够不够”的问题。同时,全国畜禽育种体系也已初步建立,遴选建立了191个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不过,目前我国畜禽种源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在解决了“有没有”“够不够”的问题之后,还需要着力解决种源保障“好不好”“强不强”的问题,真正将肉盘子端在自己手里。问题就是导向,就是今后的努力目标。以生猪为例,据测算,如果我国的生猪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话,可节约的饲料能够达到630亿斤,相当于节约耕地5500万亩。农业农村部不久前发布《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核心种源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以地方猪遗传资源为素材培育的特色品种能充分满足多元化市场消费需求。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吃上好肉也得费一番功夫。生猪遗传改良主要聚焦瘦肉型品种和地方品种,计划时间跨度定为15年。这表明生猪育种既等不得、慢不得,也急不得。要坚持按照自身科学规律,抓好各项政策和技术措施的落实。育种企业和科研院所是实施计划的主体,着眼15年有利于强化工作部署,有利于引导企业长期稳定投入,也是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种业翻身仗要取得重大突破的根本要求。推动计划实施,还要建立健全动态调整和跟踪评估机制,步步深化、久久为功,向着“吃肉自由”目标稳步迈进。

这正是:

肉价牵动人心,种源一锤定音。
瘦肉风味兼得,育种更要费心。

(文|常钦 主播 |殷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