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孟子学说与“心学”的萌芽
 26.46万
试听180

6.2 孟子学说与“心学”的萌芽

00:00
16:01

孟子学说与心学的萌芽


⼀、知识点


1、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其精神内涵包括“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阳明心学诞生后,王阳明兴办龙冈书院,授徒讲学,声名远播,后又受到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的邀请,讲学于贵阳书院。


阳明心学,又称为“心学”、“理学心学”,是中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它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主张通过思想的洞察和实践的实现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阳明心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2、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鱼我所欲也》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3、先秦时代:


先秦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中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著名学者黄摩崖先生将先秦比作中华文明的头颅。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初念是圣贤,转念是禽兽,转念是把已经发动起来的人心又遮蔽了。考虑到小我那只是私欲,遮蔽了人心。


2、尽其心者,知其信也,知其信者,知天意。简要地概括一下,叫尽心,知信,知天。我们怎么体认天道,不是用头脑去认识的,而是尽我们生命情感的本真,这叫静心。
三、全文逐字稿




我们这门课程后面会讲到阳明心学的,我们在这里可以先思考一下,你能把阳明心学看成心理学吗?心学可不是心理学,那么心学讲的心是什么?其实就是孟子讲的心。现在全部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孟子讲的心存在吗?倘若我们要为孟子的学说,也就是信善论做论证的话,我们该怎么论证?看来我们要论证信恶论很容易,人的利己的本性是俯首皆是的利子。好,现在我们就试着为孟子讲的心的存在做一个论证。




假定某人抢了银行,后来被逮住了,送到法院去审判,法官便要问他,你为什么要去抢银行?这个被审判的人怎么回答?他这么回答,法官大人,你承认不承认我有一个胃,法官说有胃在饥饿的时候要不要食物?当然要食物。 食物在今天是不是用钱买来的?没错,现在我向你法官大人举证,证明我三个月来身无分文。于是他把证据拿出来了。法官发现这个证据是真实的,可以说证明这个人三个月来身无分文。现在轮到这位被审判的人去问法官了,你已经看清楚了,这三个月来我身无分文。那么我现在要问你,这 3 个月来我的胃还在吗?要食物吗?当然需要,食物是钱买来的。没错,钱在哪里?在银行里,所以我去拿了。




法官发现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于是宣布释放。请问这样的法律审判可能吗?不可能。为什么一切法律审判都有一个前提,就是把被审判者当人看。什么叫当人看?那就是把它看成有孟子所说的心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孟子所讲的心,所以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就有责任能力,并且应当承担责任。




比方说,假如一条狗咬了你一下,该怎么办?开法庭审判他吗?向他宣布将近 3 个月。你这是把狗当人看了,狗咬了你一下,你该怎么办?你就狠狠地踢他一脚,让他下次不敢再咬你。这就罢了,狗咬你一下是自然现象,你狠狠地踢他一脚也是自然现象,如此而已。但人与人之间可不一样。我把你当人看是什么意思?可不是把你当一种动物来看。我是把你当人看,是因为你是有心的动物,有孟子讲的那个心,所以如果把孟子讲的善端之心拿掉,人类社会就不存在了,我们就活在动物界里。




我们再假定有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太太,在马路边上摆奢侈品铺,上面有面包、苹果之类,迎面来了一群饥肠辘辘的小伙子。按照自然界的原则,这老太太赶快逃,因为他手无缚鸡之力,如何抵挡得住一批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但这老太太没有逃,他安然坐在那里,因为他知道两个基本事实。




第一个事实,来了一群动物,这是肯定的,可不是来了一群天使,天使没有位,对他的食品没有需要。但老太太同时还知道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事实,来了一群有心的动物。这些人到他食品铺面前干吗?不是来抢的,而是从口袋里掏出一种东西来,这种东西叫 money 货币,他们拿货币跟老太太食品铺上的食品来交换,这不就是人类社会吗?若我们把孟子讲的心拿掉,还有人类社会吗?货币是什么?是社会存在物,可不是自然物。你拿 100 块钱在狗面前晃,有意义吗?他闻了一闻没有露的香味,这就跟他没关系了,人心才能领会到这是什么东西。这样我们就为孟子的信善论做了最基本的论证。不要认为信善还是信恶,是可以没完没了争论下去的,是一个永远得不到解决的古老的哲学问题。




孟子和荀子的争论本来就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孟子讲的心超生物超心理之上,心有无限的一面。荀子讲的人性则是 nature 自然性,把生物界、动物界的竞争的原则引入人类社会,于是人性本恶,孟子是孔子学说的杰出的发挥者、发展者。在孔臣那里有时候是讲到了心,但是没有专门的加以展开,到孟子那里比较充分的展开了,那就是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你信不信?孟子知道许多人不相信,于是他就举例子了,如果一个小孩掉到井里去,这时候你看到了,你会怎么样?你毕生一定会生出恻隐之心。




错愕就是惊恐,恻隐就是同情,你看到一个小孩掉到井里去了,你首先是惊恐了,而后同情了,情不自禁地要去救他。小孩是一个身体,你也是一个身体,另外的身体。你跟小孩之间本来是隔开的,那叫形骸间隔。每一个生物个体都有自己的身体,它的生命体跟别的生命体是分开的,毫无疑问,这叫形骸间隔。但什么时候这种间隔被打破了?比方说如此落井,如此就是小孩你的出题。恻隐之心油然而生,那叫人心发动的这个仁义道德的认知。仁心发动,这人心一发动,就打破了你跟小孩之间的刑骸间隔。你的人心就仁义道德的这个仁智。你的仁心感通到小孩身上去了,这时候你就与小孩为一体聊。能感通到小孩身上去的那个心,就是梦之家的心。人心一旦发动起来,你就要跟着这人心去走,于是你情不自禁地要去救那个小孩。




你千万别转念,一转念就出事情。怎么会转念呢?因为你突然想一想,如果我把他救起来,会产生对我怎样的结果,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如此一转念就完了。人经常会转念,因此宋朝的儒家就说过这样的话,初念也就是人心发动起来的那个念。初念是圣贤,转念是禽兽,转念是把已经发动起来的人心又遮蔽了。考虑到小我那只是私欲,遮蔽了人心,我们大概都还记得这样一件事,那就是广东佛山市小月月事件,一个小女孩倒在血泊中了, 18 个路人经过了,都看到了,都考虑了一下帮还是不帮,结果决定不帮,都走了。后来还是一位老太太把小孩抱到了医院里,但是已经贻误了抢救他生命的时间。




这篇报道出来之后,我的第一个感受,广东佛山市那块地方,那个时候不是人的世界,是 18 个路人,后来他们心里怎么想?其中一个路人当天晚上就到医院里去了,去看一看小月月是否被救活了。医生遇到他,以为他是小月月的亲人或亲戚,就问他,你是小月月的谁?他说我是路人,我当时已经过,也看到了,没有救,希望你们无论如何要把它救活。这位路人为什么这样?因为他心不安了。这个心是什么?就是孟志强的心,它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心。




孟子讲的心就是在先秦时代的主体性思想的萌芽,人确实是自然界的一员,作为自然界的一员,我们一定服从在我们身上起作用的自然规律,这一点必须统一。但是人有一种能力中断自然规律在自己身上所起的作用。比方说,假定我此刻饿得要死,眼前有一块肉,但因为它不是我的,我就坚决不吃。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能做到。那么做到这一点,这一件事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有一种能力,中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的生物学规律。肚子饿了就要吃饭,这是在我们身上始终起作用的生物学规律。但是由于那个食物不是我的,我就坚决不吃,这就是我中断了生物学规律在我身上的作用。这种能力,你还能说它是自然力吗?它已经不是自然力了,它是我们作为主体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称其为subjectivity。




主体性。如果我们把人的主体性拿掉,我们就等于在否定人类社会的存在。这就牵涉到一个讨论,人有没有自由意志?人是有自由意志的,否则人始终服从自然规律,那就不是人了。自然规律一定对人起作用,这毫无疑问,因为人确实是生物的一员,自然界中的一个成员,但他既是自然界中的成员,又是人。




马克思的那句话说对了,人是自然存在物,但人又是蜀人的自然存在物是自卫的存在着的存在物,桌子也存在,椅子也存在,但他们自己不知道自己存在,这叫自在在地存在,人也存在着,人却知道自己存在,这叫自唯的存在着的存在物。孟子是中国第一个展开主体性思想的人。中国儒家的学说,我们要领会天道,我们怎么领会天道?孟子是这么说的,尽其心者,知其信也,知其信者,知天意。简要地概括一下,叫尽心,知信,知天。我们怎么体认天道,不是用头脑去认识的,而是尽我们生命情感的本真,这叫静心。人是应当这么活的,终其一生,尽了自己本真的生命情感。尽心之后,就一定知道什么是人性,知道什么是人性,就知道天道。我们因此完全可以说,孟子的学说是中国新学的萌芽。在荀子的学说当中,人是没有主体性的。孟子把人的主体性说出来了,好,这一讲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将进入到下一个议题的讨论,谢谢大家。




课程金句

长按图片保存至相册,分享今日课程金句至朋友圈



课程文稿

我们这门课程后面会讲到阳明心学的,我们在这里可以先思考一下:你能把阳明心学看成是心理学吗?心学可不是心理学,那么心学所讲的心是什么?其实就是孟子讲的“心”。


现在全部的问题就在于:孟子讲的“心”存在吗?倘若我们要为孟子的学说,也就是“性善论”做论证的话,我们该怎么论证呢?似乎我们论证性恶很容易,因为人的利己的本性是俯首皆是的例子。


好,现在就试着为孟子的讲的“心”的存在做一个论证。


假定某人抢了银行,后来被逮住了,送到法院受审判。


法官问他:“你为什么要去抢银行”?这个被审判的人怎么回答?


“法官大人,你承认不承认我有一个胃”?


法官说:“有”。


“胃在饥饿的时候要不要食物”?


“当然要吃食物”。


“食物在今天是不是用钱买来的”?


“没错”。


“那我现在向你法官大人证明:我三个月来身无分文”,于是他就把证据拿出来了。


法官检查了一下,这个证据果然可以证明这个人三个月来身无分文。现在轮到这位被审判的人问法官了:“你已经看清楚了,这三个月来我身无分文,那么我现在问你这三个月来我的胃还在吗?要食物吗”?


“需要的”。


“食物要钱买来嘛”?


“没错”。


“钱在哪里呢”?


“钱在银行里”。


“对,所以我去拿了”。


——法官发现他说的话每一句都是对的,于是宣布释放。


请问这样的法律审判可能吗?不可能。为什么?一切法律审判都有一个前提,就是把被审判者当人看。什么叫当人看?那就是把他看成是有孟子所讲的“心”的人,因为孟子讲的“心”一定存在,所以他对自己的行为就有责任能力,并且应当承担责任。


比方说,假如一条狗咬了你一下怎么办?开法庭审判它吗?向它宣布监禁三个月吗?你这是把狗当人看的。狗咬了你一下你怎么办?你就狠狠地踢它一脚,让它下次不敢再咬你就罢了。


狗咬你一下是自然现象,你狠狠踢它一脚也是自然现象。如此而已。但人与人之间可不一样,我把你当人看是什么意思?可不是把你当一种动物来看,我把你当人看,是因为你有心,有孟子讲的善端之心,所以如果把孟子讲的善端之心拿掉,那人类社会不存在了,我们就活在动物界里了。


我们再假定,有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太太,在马路边上摆食品铺,上面有面包、苹果之类,迎面来了一群饥肠辘辘的小伙子,按照自然界的原则,这老太太应该赶快逃,因为她手无缚鸡之力,如何抵挡的住一批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呢?但是这老太太没逃,她安然坐在那里,因为她知道两个基本事实——第一个事实:来了一群动物,这是肯定的。可不是来了一群天使,天使没有胃,对她的食品没有需要。


但同时还知道另外一个事实:来了一群有“心”的动物。这些人到她的食品铺面前干嘛?不是来抢的,而是从口袋里掏出一种东西来,这种东西叫money,货币,他们拿货币来跟老太太食品铺上的食品来交换,这不就是人类社会吗?若我们把孟子讲的“心”拿掉,还有人类社会吗?


货币是什么?是社会存在物,可不是自然物,你拿100块钱在狗面前晃,有意义吗?它闻一闻没有肉的香味,这就跟他没关系了,人心才能领会到这是什么东西。


这样我们就为孟子的性善论做了最基本的论证,不要以为“性善还是性恶”是可以没完没了争论下去的,是一个永远得不到解决的古老的哲学问题。孟子和荀子的争论本来就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孟子讲的心超生物、超心理之上,心有无限的一面。而荀子讲的人性只是nature,自然性,把生物界动物界的竞争的原则引入人类社会,于是他才说人性本恶。


孟子是孔子学说的杰出的发挥者、发展者。在孔子那里有时候是讲到了心,但是没有专门的加以展开。到孟子那里比较充分的展开了,那就叫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你信不信?孟子知道许多人不相信,于是他就举例子了:如果一个小孩落到井里去了,此时你看到了会怎么样?你必生“怵悌恻隐之心”,怵悌就是惊恐,恻隐就是同情。


——你看到一个小孩掉到井里去了,你首先惊恐了,而后同情了,情不自禁的要去救他。小孩是一个“身体”,你是另外一个“身体”,你跟这个小孩之间本来是隔开的,这叫形骸间隔。每一个生物个体,都有自己的身体,他的生命体跟别的生命体是分开的。毫无疑问,这叫形骸间隔,但什么时候这种间隔被打破了?


比方说孺子落井,孺子就是小孩子。你的怵悌恻隐之心油然而生,那叫仁心发动。这仁心一发动,就打破了你跟小孩子之间的形骸间隔,你的仁心感通到小孩身上去了,这时候你就与小孩为一体了,能感通到小孩身上的“心”,这就是孟子讲的心。


仁心一旦发动起来,你就要跟着这个仁心去走,于是你情不自禁的要去救他,你千万别转念,一转念就出事情,怎么会转念的?因为你突然想一想:如果我把他救起来,会产生对我怎样的结果呢?有利还是不利?如此一转念,就完了。


人经常会转念。因此,宋朝的儒家就说过这样的话:“初念是圣贤,转念是禽兽”,初念就是仁心发动的最初的念头。转念就把已经发动起来的仁心又遮蔽了,考虑到小我,那就是私欲,私域遮蔽了仁心。


我们大概中国人都记得这样一件事情,就是广东佛山市小悦悦事件:一个小女孩倒在血泊中了,18个路人经过了,都看到了,都考虑了一下,最后决定不帮,都走了。后来还是一个老太太把小孩抱到医院里,但是已经贻误了抢救她生命的时间。这篇报道出来之后,我的第一感受:广东佛山市那块地方,那个时候不是人的世界。这18个路人,后来他们心里怎么想?


其中一个路人当天晚上就到医院里去了,去看一看小悦悦被救活了没有。医生遇到他,以为他是小悦悦的亲人或者亲戚,就问他,你是小悦悦的谁?他说我是路人,当时我也经过看到了,但是我没救,希望你们无论如何把她救活。这位路人为什么这样?因为他心不安了,这个心是什么?——就是孟子讲的心,而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心。


孟子讲的“心”,就是在先秦时代的主体性思想的萌芽。人确实是自然界的一员,作为自然界的一个成员,我们一定服从在我们身上起作用的自然规律,这一点必须同意。但是人有一种能力——中断自然规律在自己身上所起的作用。


比方说我此刻饿的要死,眼前有一块肉,但因为它不是我的,我就坚决不吃。每个人都做得到。那么做到这一点,这件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有一种能力,中断在自己身上起作用的生物学规律,肚子饿了就要吃东西,这是在我们身上始终起作用的生物学规律。但是由于这食物不是我的,我就坚决不吃,这就是我中断了生物学规律在我身上的作用。这种能力你还能说它是自然力吗?它已经不是自然力了,它是我们作为主体的能力,这叫subjectivity,主体性。


如果我们把人的主体性拿掉,你就等于在否定人类社会的存在。这里就牵涉到一个讨论,人有没有自由意志?


人是有自由意志的,否则人始终服从自然规律,那就不是人了。自然规律一定对人起作用,这毫无疑问。因为人是生物的一员,自然界中的一个成员,但他既是自然界中的成员,又是人。马克思的那句话说对了,人是自然存在物,但人又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是自为的存在着的存在物。


桌子也存在,椅子也存在,但它们自己不知道自己存在,这叫自在的存在——它只是存在于那里。人也存在着,人却知道自己存在,这叫自为的存在着的存在物。


孟子是中国第一个展开主体性思想的人,中国儒家的学说,说要领会“天道”,我们怎么领会天道?


孟子是这么说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简要概括一下就是:尽心、知性,知天。我们怎么体认天道?不是用头脑去认识的,而是尽我们生命情感的本真,这就是尽心。


人是应当这样活的:终其一生,尽了本真的生命情感。尽心之后你一定知道什么是人性,知道什么是人性,就知道了天道。


我们因此完全可以说孟子的学说是中国心学的萌芽。在荀子的学说当中,人是没有主体性的,孟子把人的主体性说出来了。

精选用户评论
  • 無心恋战

    利欲熏心

其他用户评论
  • 紫禁城飞狐

    人性善还是性恶,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人天生是阴阳同体,生来就是善恶皆有,没有没有绝对善或绝对恶的人。

    紫禁城飞狐 回复 @荒疏: 多读书少评论,至少先看懂别人的意思再说,免得让人笑话

    听友445615590 回复 @紫禁城飞狐: '#$&;*)) I Z-- I was zlzzZ

    荒疏 回复 @紫禁城飞狐: 这里讨论的是荀孟并不矛盾的事,认真领会,能对善恶有更高的认知

    查看全部9条回复
  • 杨柳_o6

    我认为法律建立在人性之恶的认识上,而道德规范建立在人性之善认识上

    YK56 回复 @渔先生等人: 不认为恶和善有个时间上的递进关系,两者应该是并列的,恶就是恶,无法产生善

    离苦得乐修心营 回复 @听友107576250: 抑制了恶,善就来了

    离苦得乐修心营 回复 @杨柳_o6: 分得清,就不会有麻烦了

    查看全部6条回复
  • 荫下客君

    荀子的性恶论,人受欲望驱使,被欲望掌控,并不能称为有主体性。唯有孟子的四个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恭敬之心之发,才能知人,能称之主体。符合天道。

  • 我声依旧时光匆匆

    人之初,性不知。后天的教育是关键。

  • 岭南老农

    国学热缘起于科学主义对社会道德的无能为力。国学阳明心学是道学,关于灵魂之学。心理学为大脑意识之学,属于人文科学。由于我们的体制教育长期以科学为主,我们对古人几千年来安身立命的道学已经很陌生。道学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要真正弄懂必须长期学习与思考。道学与科学有着 截然不同 的方法路术。面对几千年经典,运用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仅仅为能写出,用经典中支语片语拼接的鸡汤文。这恰恰是一种对经典的践踏。当你用体制教育中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社会科学理论去思考心学中的人性时,已经有了旧瓶装新酒的意思了,岂能结出正果。假如科学理性逻辑可以追寻到善,那么我们还回头去翻尘垢累累国学书干吗?

    彭凌云_h8 回复 @岭南老农: 大规模的整齐划一的教育,首先是为了解决社会化大生产的高素质劳动力的需要。其首要目的不是为了劳动力的安身立命。安身立命在历史上也只是对少部分有社会条件和觉醒意识人物,大多数人接触不到深邃的思想,意识不到存在,生而已,活而已。

    sioney 回复 @岭南老农: 非常赞同第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