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
【来源】本方来源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类似的原文,相关内容如下:
1.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不利止。
2.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九篇第七条)
【组成】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剂量】
现代临床常用作汤剂,参考剂量如下:乌梅10-30g,细辛3-6g,干姜5-10g,黄连5-10g,当归10-15g,炮附子10-15g,蜀椒5-10g,桂枝10-15g,人参5-10g或党参10-20g,黄柏10-15g。
【用法】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九。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应用】
本方原为蛔厥证而设,症见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见腹泻日久,久治不愈等。
现在临川多用本方治疗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等,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呕吐、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直肠息肉等,五官科疾病如慢性角膜炎、青光眼、复发性口长溃疡、化脓性中耳炎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梅尼埃病、干燥综合征、神经性头痛、慢性盆腔炎等属寒热错杂证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藏厥,音zang,同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