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翻耕)视频读诵我的“弟子规”庄稼地20210606盛著贤

(第一轮翻耕)视频读诵我的“弟子规”庄稼地20210606盛著贤

00:00
40:07

开启第二轮学习52集《郭文斌解读弟子规》之旅


各位老师各位学友,大家好。很高兴终于能在今天开启第二轮学习52集《郭文斌解读弟子规》的课程了。开启第二轮零敲碎打学习之前,不妨重温第一轮的学习方法,好的继承,继续改进。


我的“弟子规”庄稼地(第一轮翻耕)

子虚乌有 评论 《弟子规》到底说什么   2021-04-28 05:39:47


和学友们谈谈我在第一轮学习52集《郭文斌解读弟子规》的心得力行。包括五个方面。一、 文字整理;二、录音学讲;三、孝根修炼;四、组织共学;五、守正创新。


自2019年8月至2021年4月,第一轮翻耕我的“弟子规”庄稼地用了20个月。“不想说再见”。老师这句话正是我此时此刻要结束第一轮52集《郭文斌解读弟子规》学习的难舍心境,以至预习到最后一部分“余力学文”篇的4集,每一堂课都恋恋不已,整理课文要点的时候,看见好多句段跳出来闪闪发光,它们也舍不得离开我呢。正应了老师在录播完整套52集节目的感受“不想说再见”。郭文斌老师的解读把《弟子规》推向了生命力建设的新维度。而我自己,在一年多深耕细作的学习力行中,生命的经纬度似乎也换了天地。


2019年4月6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的“郭文斌创作研讨会”上,国内知名学者和评论家纷纷表示,郭文斌先生的文学创作和经典解读都极为入世,对世界充满温暖,充满建设性,为国家着想,为民族复兴贡献了力量,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由郭文斌老师和海口电视台合作录制的52集人文节目《郭文斌解读弟子规》正是这样一部作品。我想我之所以骨子里那么喜欢老师的课的原因是因为老师不经意间娓娓道来的那么多真实的生活场景,它们深深契合了“文以化人”的感同身受。这就是专家们讲的入世温情、建设担当吧。


老师在课程里多次谈到“打深井”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于一个从小在中原的土坷垃里长大的孩子来讲,我更愿意把弟子规的学习私藏为我的“庄稼地”。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农要种庄稼了,首先要扶着耕犁翻耕土地,把黑黑的泥土深深地翻出来晾晒。我用的第一个最基础的方法就是跟着视频敲打字幕,所谓的文字整理。


一、文字整理

最初开始整理视频文字稿的时候,身体还在腰、肩、椎疾病发作的关键期,每集视频先让儿子购买软件转成文字,然后对着视频一个字一个字地纠正,一集30分钟的课程常常要用两个礼拜的业余时间才能捋顺清楚。后来从银川小课堂得到帮助,整理的速度加快了,又学会了添加“本集分享经文”和“本集关键句段”的整理归纳。


和一位致力于推广读经教育的老师交流读经学习心得,她说,读书要一本经典读透,大人尽量100遍以上,孩子尽量背过来再开下一本。我现在读经典先照着 1000遍 读,好的书,我会一遍一遍再一遍地读。像《郭文斌解读弟子规》的52集,第一轮学习,我是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反复学,用充足的时间学 第一遍;接着再用富裕的时间学第二遍和第三遍。第一遍总结课程要点,突出原汁原味;第二遍用自己的语言提炼每集要点,加上老师课文里提到的延伸阅读内容也要整理出来加以学习;第三遍写心得体会。越学越兴致勃勃,越学越其乐无穷,就像身体的经络经过拍打黑豆、刮痧、泥灸长时期的湿寒排毒之后,一点点的 开始通了;就像扶着耕犁翻耕黑土地的农夫看见要种庄稼的土地被喧腾腾地翻出来,这些类似的感受,一遍遍被喜悦和如释重负占据。看着第一轮深耕完成的50多万字的文字稿整理,每一个敲打都留下了岁月的伏笔和时光的回音,那种感受,只有用心学过,才会深深迷恋。


书读千遍,课学无数遍,一天一天去刷新认知,都在帮助我们不断把那口学行之井往深里去挖。所以,学而时习之,永远在路上。沉浸在重复学习成长快乐的人,每一次开启课程就像秋天收完红薯的庄稼里,只要你用心去找,总能找到遗留在泥土里面的喜悦,露头的红薯芽芽。找到一颗就像捡到一个宝贝,小心地松动周围的泥土,把它捧在手心。


预习49集的时候,突然解开了“打深井”的扣儿。以我平生四十几年读书学习的经验,自然明白,“打深井”需要各种工具,除了最笨的用手刨,也可以借用一些别的工具把岩石部分给凿开。老师只是给我们指明一个学习的方向和宗旨,具体用什么路径达到目的,因人而异。不执着于要求别人。你要求了,别人也不会听。除了分享,这个世界别无沟通的可能。不争论,甚至不讨论,只管埋头,一个指头一个指头,用心好好学。


“这些年,在传统文化战线,我们也发现有这么一批人非常执着,他只认定他那个好,只认定某一个人好,讲的是对的。那么,从教学方法上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过于执着,我们就走不到社会中间去。就是说,我们内心要对我们的老师,对我们学的这一套体系要专一,但是我们在策略上要圆融,我们不能看到对方没有穿着我们同样的衣服,没有佩戴着我们同样的符号,我们就一下子表情大变,这就是“昧理真”的一个方面。"


二、录音学讲

《弟子规》强调“读书法 有三到”“心 眼 口 信皆要”,文字稿整理是磨练我们心眼的诚意,那么录音学讲就在练习我们口上的功夫。一篇文章只有读得熟练,声情并茂,才能带动深化心眼的认知,这大概是古圣先贤早就发现的秘诀。在儿子的帮助下,我开始尝试视频、音频两种形式的录制学讲,有时间也在群里一段一段地重复学讲。把文章读出“声”来,就像打磨瓷器。每一次的刀工,刀刀不同,这就像铁匠铺里声声敲打乐此不疲的动力所在。


正是在不断录音学讲的过程中动了把老师视频转化为音频天天挂在耳边听的愿望。视频网络学习都有限制,音频最自由,做家务、走路、散步都可以弄个匣子挂在胸前陪伴。儿子用两个月的工余时间帮我完成了转换,52集已经天天陪伴听录20个月,耳膜由原来的不舒服不习惯到现在的听什么书,都不如老师的节奏那么刚刚好,舒缓,养生,享受人间。这些年,我这个全中国的学习专业户,但在日常生活中常伴耳膜的除了圣人年谱性理家道,就是弟子规的52集。所以,有人打击我学习不专,我都不愿解释,自己学欢喜学受益了,就好。人和人的方法不同,自己学好就行了,干嘛要求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这也是一种控制欲、占有欲、表现欲。所以,现在,对身边人的学习放下了很多,别人学不学跟我没啥关系,我只做我自己该做的,就是最好的带动。


老师这个52集讲座系列,海口电视台的编播做得极其完美,从字幕、画面、配乐到课程反复提醒、总结,真的找不到第二部了!如果,您能听到像我这样入迷、听多少遍都不够的时候,您就理解我要表达的意思了。也能理解老师和电视台用五天时间录完节目,却用一年时间加以完善的用心良苦了。老师在他的文章《不想说再见》里这样讲述:“讲完,正好是计划中的52集!总监说,一般录52集需要20天左右,我们5天居然录完了,讲得顺畅,也录得顺畅,没有任何干扰。之后编导们进入让人感动的精心编播过程,一周一集,每集我又在所讲内容基础上补入一些较为概括性的内容,加入导读,把所讲内容条理化,并拾遗补漏。如此,播出的52集节目事实上是一年的修订完善,心里就踏实许多。”


2020年国庆假期,我们夫妇从银川小课堂学习归来,终于有勇气把录制的视频音频两种格式的学讲都放到喜马拉雅上分享,收获了不少粉丝听友的鼓励。感觉这一年多的学讲,有一个收获最明显,读书不那么累了,气息坚持得也长了。是读书锻炼了我的体力增长,调匀了气息的阻隔,还是经典的能量帮助我补气滋养了身体的康复?皆在其中。


我已经对《郭文斌解读弟子规》爱不释耳了,越学而时习之,越开心,越快乐。学而“时”习之,简称“学习”,就如小时侯在老家种庄稼,秋天收完红薯的土地,要扶着犁耙深耕一遍,把所有的土块都翻一遍,晾晒整个冬天,一个土坷垃都不会拉下,所有的土粒都敲得细细的,等待来年春天的播种。我的第一遍深耕,历时20个月,于今年的四月底结束。却发现还有大土坷垃没敲到呢。一切才刚刚开始呢,兴致勃勃的深耕劲头,从第二轮才刚刚开始。


虽然自己的录音纰漏很多,也就是小学生读课文的水平。在读书的时候也看到一颗浮躁的心,缺乏定静慧的耐力,但何尝不是在一笔一笔地了结旧习气的欠账。我想,等我把 “欠的账” 都 还清楚,天地自会还 我一张 本来清净的 口,乘美以游心。


老师在《醒来》一书中说,“读经典更重要的意义,是培养人的直觉。刚开始读的时候,常常会走神,走神的时候,是直觉断档的时候;收神的时候,是直觉回来的时候。这样,通过不断的训练,如果哪一天一部经典读完,没有走一次神,说明你在一个很可观的时间段里,直觉是连着的。这对生命太重要了,因为人与存在的根性联系,就是直觉,它是最直接的生命力,也是最直接的返乡港口。”让我们借助于“口”的不断读诵,激发直觉生命力,抵达心眼的本真地带。


三、孝根修炼

三日不读圣贤书,则面目可憎。我的法宝就是用经典来压制身上的邪、恶。非常赞同老师表达的一个观点,古圣先贤的心量,现代人没法比。如果我们的先哲们对流通的文字也要版权和钱和名声,那《道德经、论语》之类的千年精粹 还能流传下来吗?


郭文斌老师在《醒来》一书中写道:“贪官之所以会贪污,除了道德作风问题,也可以从心理学上找原因。一个重要的心理学背景就是贪官的心灵深处有恐惧,这个恐惧其实连贪官自身都不知道。他们之所以贪污受贿,只是在消除他们的恐惧感。为什么恐惧?心不安。为什么不安?断根了。其实每一个人都一样,有一种隐藏很深的恐惧 一生都在跟着,人之所以抓钱、抓房、抓名、抓利、抓地位,看上去是欲望驱动,其实根本原因是恐惧。”


这几年因为母亲的病情不断在演化,心里的压力越来越重,因为你探索认知到的救治办法父亲、家人不见得支持,还有生活方式、饮食惯性的调整,都在遭遇周围亲人的挑战,和父母的冲突就爆发出根部的问题,才发现自己要连的亲根孝根并不牢靠。


连不上根的人,或者叫没有足够强大的养分输送给父母、祖宗的人,恐惧感、控制的贪欲最盛。一个人之所以连不上根,和父母、祖上的能量管道沉积了大量的淤泥没有好好清理。作为清道工,你没有资格去责怪怨恨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养料,好的吸收,恶的摒弃,重新激活最明亮的那一部分,然后再传给下一代。八年前,一个老师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来我的关系障碍,根是在和父亲沟通上。细细反躬自醒,目前一个阶段,频频上演的还是贪吃和贪恨。明明知道吃多了不好受,还管不住爱吃的那个嘴;明明知道恩重如山,还会看人的短,揭人的私,所以骂你不是人,一点都不亏。


戒贪是最难的事吧,所以佛家把“贪”放在“贪嗔痴”三毒之首。儒家教你好好修“仁义礼智信”去灭掉“贪”,佛家从心性上叫你去认知、明辨是非,还有许多戒律来帮助你对治坏习气。各种贪,贪好、贪高、贪吃、贪乐,甚至贪恨、贪嗔、贪情、贪爱、贪痴,都是因为连不上根的恐惧和不自信在作崇。拼命地抓住一些能自我慰籍的需要。所以老师的课上一再提醒我们,提升库存能量,清理三欲“控制欲、表现欲、占有欲”。


我的恐惧来自永远得不到父母赞同许可的表现欲作崇。那就要认识清楚这个欲望对自我诚信的毒害,从平常琐事、日常生活中时时连根养根。有空就用文字和口语践行养根三法,找父母的好处、长处和不容易。先把自己的念恩心唤醒。


抱着这样的想法再和父母相处,学会了妥协,学会了接受。父母不习惯你帮他们做家务,那就不做。把卫生看得那么严重,不是你自己的问题吗?你不做了,还有妹妹去做,还有别的孩子去做。你都做完了,别人才没的做。父母喜欢看电视,就坐那儿陪他们看电视,随便再聊聊小时候的事聊聊家族的事,不是最和谐的节拍吗。


学习圣贤教育后,意识到连根养根的重要,从2014年到2020年,我用了7年的时间,终于把娘家和婆家几百年的家谱族系整理明白,做成两个相框分别赠给两家的家族亲人,愿我们爱祖如己,宛然身边。细挖这其中的曲折原委,跟我寄居在花都玲玲师兄租楼那段日子里,时时张望那里的祠堂的感受深深关联。那些天没什么事,我总是沿着周围的街道走来走去,用老人机写了很多南方城镇工厂的文字,后来都丢了,也就再也写不出那种真实了。但在一间间祠堂老屋门口驻足探望的记忆深刻如新。多想走进去那个热热闹闹的大家庭,坐在桌子上吃一顿家族大餐啊。人家当时还约我一起进,我没敢去。祠堂与我,就像一段京腔,是永远难解的心结。那是因为一个女人身负婆娘两家的血脉宗亲所有的通道还没有全部打开,任重道远,继续学习,继续修炼。


很幸运,这些年学习的圣贤教育都是如何从生中超脱死?40岁以后,人生最大的目标管理就是如何死得不难看,心中了无挂碍,身体没有病痛。对于生,我们如何承欢相迎?对于死,我们如何温情相送?对于爱,我们如何爱合时宜?当所有的科技对生命无力,我们如何用人文为生命赋予意义?生命的尽头,当所有的科技不再有效,我们要用人文赋予生命意义。生命教育应该从我们的家庭氛围里映照出来,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去推广生死教育,由被动成长变主动成长,规避当风险来了无所适从无人帮你“狼真来了”的窘境。死亡其实我们天天在说天天在做,没有盖上棺材之前是三长两短,盖上棺材之后就是四长两短了。


幸福就是当一个人同时拥有爱和被爱的前提下发自内心产生的一种情绪,这个情绪的主要内容是富足、拥有和感恩。在生命的光环逐渐褪去,同时彰显人性的光环。我们希望每一个人走到生命尽头这个档期,可以在天人物我之间,寻求到一种共融,寻求到永恒的生命意义价值,并在不断超越和整合中达到平安的感受,家人安宁,周围环境也平安顺遂。要获得生和死的安宁,让我们先从弟子规“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心眼口学圣文的经典中去印证落实吧。


四、组织共学

52集《郭文斌解读弟子规》第48集讲到学以致用,开发教程成为常用,惯用。“常用,首先要开发教程,寻找安详小课堂应用的教材就是《弟子规》和《了凡四训》。开发出来教程有一套体制,有一套让他天天用、年年用、月月用、学不够、有无限的提升层次,这样的一套系统,这就常用。每周星期六的八点钟,我们在小课堂集体学习《弟子规》,然后,这一周之内,每天晚上,听课的同学要给辅导员写一篇反省日记。用这种方式让人们虽然离开了课堂,但是永远没下课。把每天学习的心得、改过的心得,报告辅导员。借助于春节、 五一 、中秋节 、十一长假等,办五天的封闭班。那就是在周六和平常学习《弟子规》的基础上,集中学习《了凡四训》。那这样的话,这个同学学习就有一种递进感,因为《了凡四训》已经到了把儒释道三家文化融合作为一个家训这样的程度,这就有两套教材在持续跟进。”


我在文字整理、录音学讲的过程中,遇到了孔子学堂的读书会,慢慢感觉到一个人学不如大家一起学的能量更足,就把更多精力用来组织社区、养老机构的读书共学上。


世界读书日,学习新时代的“致良知”,也在狠批很逗自己的小丑私心。世界读书日,和我们的长者尊者,在一起读书,每一刻都很幸福。感恩控场能力特别强的张院长和可爱有爱的刘老师,这一期的读书会,因为院长的主持,时间掌控得很好,意犹未尽,刚刚好。


读书的时候,特别是组织共读的日子里,也在拷问人性。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江湖。和则留,不和则去。我们只是通过同频共振的能量,检验自己的心性到底 修炼到了什么程度?别人的意见,你听进去了么?不同人群的反应需求,你都感受到了吗?显然,当你还不能满足所有个体的愿望,就得分流。但每一步改进,都是因为我们的心 在现场,和大家一起,真正走进了阅读。


张院长主持的这次读书会,更加印证了我之前的想法是对的。某个机构的灵魂、核心必须在读书现场,我们去组织共学才更贴切。最初我们这些书友志愿者们去到机构组织带动阅读,等读到一定时期,培养出他们团队自己的主持人和指导老师,我们就可以去到下一个机构开辟新的读书会了。


团队就是磨合和包容,每结束一场读书会都在反问自己:你包容别人的不足了吗?还是在走“眼里不揉沙子”的老路。把风吹眼里的沙子,揉出来,那才叫能耐。上一次和年伯们读书,是我最惭愧的一次。当看到一位老人因为我们的执意分享,引发房颤发作,离场。他是每期读得最认真的一位老人,每期都早早地坐到第一位。据说他的房间里都是书。这么一位爱阅读爱学习的老人因为我的照顾不周,他的读书热情受到影响了。我突然意识到,不同人群需要什么形式的阅读也不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产品。我们觉得最好的东西抛心抛肺地拿出来的,不见得适合对方。上次是因为分享引起情绪激动,老人提前离场;世界读书日这次呢,最后一个环节,书友们起立共唱《歌唱祖国》,大家都手舞足蹈回到了孩童时代,年伯开始也和大家一起唱一起打拍子,等到唱第二段,我看了看无意中拍下的视频,他老人家已经疲累得坐下了。想不到,这么爱读书爱学习的老人,他的身体也有虚弱承受不住的地方。这愈发提醒我们,读书会因人群不同应该选择调整不同的共学方法。


和老人们在一起读书应该回归古代私塾的方式,单纯地读,不要强调分享清理心灵淤泥什么。因为他们已经饱经风霜,更多的需要慰藉、鼓励。这和带小孩读书有点类似,只管去读,不要强求弄通学懂什么。和家长们共读就要强调分享、沟通和交流,帮助梳理和清洁家庭教育中的误区,还可以有一些实操性的预留作业、心得撰写、批改作文等等大幅度的动作。两类人群有一点是共同的,培养机构自己的主持人和阅读辅导老师,是读书会能长期在一个机构开花结果的最适宜的土壤。


五、守正创新

2021年,正是在不断深入学习郭文斌老师解读弟子规的过程中,我们开辟了和一个艺术学校合作探索的“大阅读大语文读书小课堂”,每周选择固定时段和家长孩子们在一起阅读分享经典。一本好书就是一粒火种,它能点亮我们的心灯,照亮我们的世界。阅读因交流而多彩,语文因读书而丰富。“独学则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吸收银川小课堂读书学习的形式创新变异成可在不同机构因地制宜开展读书、持续学习、打造良好读书习惯的活动,是不是也契合了老师对伏羲文化的解读呢?


老师在谈到伏羲文化对中华民族意味着什么时,他说,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奠定了中国哲学、地理学、数学的基础,影响了炎黄、五帝、文王、老子、孔子,最重要的是,它教给我们如何在不易中寻求变易和简易,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守正创新。没有创新的守正,会让生命僵化,没有守正的创新,会让生命异化。由中宣部等单位发起、央视承摄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之所以从100集扩容至540集,不仅得到广泛认可,还创下观众多达100亿人次的收视业绩,正是守正创新的结果。在不易中寻找变易,在变易中寻找简易。这个不易,就是初心,就是使命。《记住乡愁》团队正是秉持初心,开物成务,与时偕行。”


如何把弟子规等经典文化的魅力阅读推广、普及到全社会,带动更多家人一起阅读、力行,正是一项“守正创新 、开物成务,与时偕行”的探索之旅。


人间最美四月天。樱桃林里除草的大姐,满地的萱草,树枝鸟巢泼洒的阳光,打开的书卷,不见钓鱼人, 俊俏的河岸,藏也藏不住的生机,大自然提供的一切和我们的经典一样,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什么样的桎梏和干扰,也挡不住生命被激发的韧性和弹力。水绸了,岸肥了,叶盛了,花开了,银杏树你就攒着劲慢腾腾地绿吧,樱、桃、梨你们就可着劲地粉啊红啊,如此樱歌艳舞的早晨,不从落英缤纷的花瓣大道上 飞一圈,对不住翻耕过的52集弟子规的庄稼地。它在等待下一轮的零敲细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