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8期:最高级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做到这7点

2021-1238期:最高级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做到这7点

00:00
08:45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的路》一书中说:

“真正的爱,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适当的拒绝


人都会有欲望,孩子也会有。


糖果适当地吃,叫需求,无节制地吃,就是欲望;


买玩具,叫需求,看到玩具就想买,就是欲望;


看动画片,叫需求,想要一直看,就是欲望。


我们都知道,糖果吃多了会坏牙,看到玩具就想买会造成浪费,动画片一直看会影响孩子的视力。


但是孩子不知道,他只知道他喜欢,他想要,甚至用哭闹的方式来威胁父母满足自己的欲望。


因为他分不清需求和欲望,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同时,学会拒绝孩子的欲望。


爱孩子可以,但是要有底线。


无节制地满足孩子,这不是爱,反而会害了孩子。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无理取闹,并不能达到目的,再喜欢的东西,也要学会节制。


及时的赞美


教育家颜元说: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一个自小被打击的孩子和一个自小被赞美的孩子,内在的力量是完全不一样的。”


父母要以欣赏的角度去观察孩子,当孩子做好了某件事,要及时给予赞美,让孩子有动力去做得更好。


孩子需要肯定,来自父母的肯定会让孩子信心十足,优秀的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但是,赞美孩子不是无脑的夸孩子“聪明”“棒”,赞美也是有讲究的。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 很严肃地提到:


赞美孩子的天赋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选择,会慢性地扼杀他的成长型思维!


天赋是无法改变的,一味赞美孩子的天赋反而会让孩子被天赋困住。


父母要赞美孩子的努力、赞美孩子的坚韧、赞美孩子的创意、赞美孩子的态度。


这样,孩子才会越来越优秀。




得体的批评


孩子都会犯错,一般父母都会采取批评的方式教育孩子。


但批评不是粗暴的大吼大叫,不是讽刺羞辱孩子,更不是发泄自己的情绪,摧毁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过:

“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

首先,孩子犯错,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但却应该注意一点,别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孩子。


父母应该找一个没有其他人在场的地方,指出孩子的错误。


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孩子会更愿意接受批评,教育的效果也比较好。


其次,对事不对人。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是这件事做错了,而不是说明他就是一个坏孩子。


做错了,及时改正弥补就好了,没必要一直纠结。


最后,控制自己的情绪。


父母可以严肃甚至严厉,但是不要把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这样的批评才能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恰当的争论


有争论才有言论自由,家庭之中也是如此。


父母和孩子之间,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当只有一种声音时,说明教育出了问题。


父母要会反驳孩子,孩子说错了做错了,要认真提出。


而不是一味的附和孩子的言论,不管孩子说什么都是“好好好”,“对对对”无论对错。


这其实是一种溺爱,让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唯我独尊,在外也总是要求他人。


同时,父母也要允许孩子反驳自己,溺爱纵容的另一个极端,是父母的无法抑制的控制欲。


父母如果只会去要求、去强迫、去建议、去主宰孩子,这其实是对孩子人生的剥夺。


和谐的家庭,不只有一种声音。


父母和孩子总是能够互相提要求,然后一起成长。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有思想、有主见,也能谦虚地倾听他人的声音。


必要的鼓励


当年一部《家有儿女》,承包了一代人的童年,当我们再一次重温这部剧,依旧感慨万千。


特别是夏东海的教育方式,在现在看来都是值得我们父母学习的。


一次吃饭时,刘梅埋怨刘星功课差劲、排名倒数,化学和语文在及格边缘徘徊。


夏东海却看到了刘星的数学和物理考得不错。


除了学习成绩,夏东海还表示很欣赏刘星身上极强的沟通能力和变通能力。


在他的鼓励下,原本被妈妈打击的垂头丧气的刘星,也恢复了自信。




好的教育是唤醒,而不是改造。


其实,每个孩子的未来,都藏在父母的嘴里。


父母越是贬低孩子,孩子就越不自信。


父母学会鼓励孩子的时候,才能唤醒孩子心中的自我认同感,他才会向你期待中的方向前进。


温柔的安慰


当孩子委屈时、难过时、羞愧时,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温柔的安慰的亲人。


而不是严厉的老师、冷漠的路人甲、吓人的狼外婆,更不是一个凶巴巴的看守。


在《爸爸去哪儿》中,有一个护蛋环节,因为“张小马”被打碎,不想让爸爸伤心的天天选择了对张亮说谎,称被打碎的不是爸爸的鸡蛋。


后来在张亮的循循善诱下,天天承认了自己骗人,嘴里说着“对不起,打我吧”,并且伤心大哭。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天天的哭泣,张亮并未阻止,而是安慰道:

“给村长解释一下吧,没关系,好不好?”


在爸爸温柔的安慰下,天天很快停止了哭泣,还带泪微笑着安慰爸爸。


孩子有负面情绪,这很正常。


父母要做的,不是制止孩子的负面情绪,强行要求孩子”笑“,而是允许孩子发泄,耐心的安抚孩子。


被父母接纳情绪的孩子,内心才会建立起充足的安全感。




有效的敦促


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煜,总分730分,创下广西理科最高分的历史纪录,可谓是学神。


那么这么优秀的孩子是怎么教育出来的呢?


杨妈妈在谈到教育孩子经验时说:

“一定要在孩子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时候,监督他养成习惯。
这个过程很痛苦,你得时时刻刻监督着他,留意着他。
给他定型以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再聪明的孩子,家长不督促,也难成大器。


在教育孩子这条道路上,千万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觉,因为每个自觉的孩子都是父母从小严格监督的结果。


知难而退、半途而废、怕苦怕累才是人的天性。


而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克服这些天性,让他成为更自律、更上进的人。


父母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添一把火,鼓一把劲,在孩子选择放弃之前,适当地逼孩子一把。


因为不逼孩子一把,他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孩子是你的孩子,所以你需要为他的未来筹谋,用心把孩子培养成更好的人。


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所以你只能引导他,却不能带领他。


你只能教给他辨别和选择的能力,却不能控制他的人生。


做父母容易,做好父母难。


最重要的,是始终不忘初心,始终明白:教育是为了孩子,而不是为了我们自己。


点个【在看】,我们共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