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武松在鸳鸯楼到底杀了多少人?

话说武松在鸳鸯楼到底杀了多少人?

00:00
05:31

这几天呀,准备百家讲坛,正讲到《武松血溅鸳鸯楼》。在这一段情节当中,很多人对武松提出了质疑,因为他为报仇杀的人太多。而且有很多是丫鬟、仆人这些无辜的人。那我们来看一看,武松到底杀了多少人。


大闹飞云浦的时候,杀了两个解差,还有蒋门神的两个徒弟。那回到孟州城以后,在马厩里杀死了一个马夫。进了院儿厨房里,杀了两个丫鬟。上楼的时候,杀了两个随从。紧跟着蒋门神、张都监、张团练这三个主犯尽皆杀死。下楼来杀了张夫人。然后,杀了玉兰和两个奶娘,接着又杀了三个子女。合计一起,一共杀了十九口,那确实是血溅鸳鸯楼。


原著上说武松砍人,把那口腰刀都砍豁口了,用刀切张夫人的头都切不下来。最后,武松撕块布蘸着血写上了“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完成了这个英雄壮举。


确实,这里面有丫鬟、有仆人,这些其实都是跟陷害武松没什么关联的人。那武松为什么要杀这些人?《水浒传》为什么要这么写?我们大概能分析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水浒传》这本书来源于话本。所谓话本,就是民间艺人在街头说书的这些文本。


街头艺人撂地说书,他要讲这个上座率。刮风减半,下雨全完,天天得挣点钱回去养活老婆孩子。如果你的内容全是斯斯文文、卿卿我我、之乎者也,没人听啊。


它得讲究一个震撼性,它得讲究一个吸引力,它得有一些恐怖的场面和氛围。这个就像那好莱坞拍大片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些震撼的大场面是一样的,它是为了说书的效果。


第二个原因,《水浒传》里保存了一些流民文化。所谓流民文化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打家劫舍;第二个特点就是居无定所——不成家、不娶妻;第三就是好杀灭门,动不动就一门良贱尽皆杀死,这是当时这种流民文化的一个主要的特点。


第三个原因我觉得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代人分析事情跟古代人分析事情逻辑不一样。我们现代人一旦出了事情,在追责任的时候,使用的逻辑方式是事件关联。


比如说,这人打死一个保护动物,通风的、报信儿的、站岗的、放哨的、隐匿的,这些人都属于从犯。他跟事件关联要承担责任,但是那些跟事件无关的人,就不用承担责任,这叫事件关联追责


古人不是,古人讲究的是人际关联追责。什么意思呢?一旦这个人出了问题,跟他本人有关联的人,都要承担责任。比如,他打死了一个保护动物,追责的时候,三亲六故、七大姑八大姨,凡是跟他有关系的人,多多少少都得承担责任。


这种思维从秦代的连坐制就开始了。所以古代动不动就说诛灭九族,夷平三族。明代的方孝孺最后被灭了十族,就除了九族以外又加了一个学生,整整十族,这都属于人际关联。


就是一个人一旦出了问题,凡是跟你个人有关系的这些人,都算是从犯,他们都算帮凶,就得灭掉。这恐怕是古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跟我们现代人是不太一样的。


所以,基于以上原因,《水浒传》在塑造武松这个人物的时候,在《血溅鸳鸯楼》这一章,不管是丫鬟、仆人,还是随从,还是主犯,还是夫人、子女,十九口尽皆杀死。


所以,我们也提醒大家,就是读一本书要读得进去,也得跳得出来。我们有的时候要站在书本之外看这个著作,有时候要钻到情节之内看这个著作。


还有些家长想给孩子看《水浒传》。我建议看一看少儿版的、节选版的,因为《水浒传》原著确实包含着很多血腥和恐怖的场面,甚至有一些今天看来错误的价值观。小孩他没有主见,没有分析的眼光,他看早了确实对他的为人处世有一些不好的影响。我们最好让孩子们看一点节选版、少儿版,这样就比较好了。


那么,武松杀了张都监以后,接下来就是夜走蜈蚣岭,要杀飞天蜈蚣。这一段写得也挺有意思,飞天蜈蚣武功挺高,是整个武松故事当中唯一的一个能跟武松走上几十个回合的人。


我现在要接着去录了,咱们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